一种连接稳定的叠合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08653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7 17: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连接稳定的叠合板,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若干预制板,预制板上方铺设有现浇层,预制板一侧设有第一凸块和第一通槽,另一侧设有第二凸块和第二通槽,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均位于预制板的侧壁底端,沿预制板的长度方向通长设置,并与预制板一体成型,第一通槽一端与预制板的上表面连通,另一端与预制板侧壁连通,且开口位于第一凸块上方,第二通槽一端与预制板的上表面连通,另一端与预制板侧壁连通,且开口位于第二凸块上方,具有预制板与预制板之间、预制板与现浇层之间的连接强度高,相邻两块预制板不易发生错位,预制板与现浇层稳定连接,整体性好的效果。

A Stable Composite Pla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连接稳定的叠合板
本专利技术涉及钢筋混凝土结构的
,特别涉及一种连接稳定的叠合板。
技术介绍
叠合板是由预制板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层叠合而成的装配整体式楼板,整体性好,刚度大,可节省模板,而且板的上下表面平整,便于饰面层装修,适用于对整体刚度要求较高的高层建筑和大开间建筑。公告号为CN208545856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叠合楼板,包括现浇层和预制底板,所述预制底板两端还设有叠合卡固件,所述叠合卡固件包括螺母和固定支架;所述现浇层内设有板筋,所述现浇层设有第一混凝土层、页岩陶粒混凝土层以及第二混凝土层;所述板筋包括横筋、竖筋以及叠合筋,所述叠合筋设置成三角弯折,所述竖筋伸出所述现浇层的两端外,所述竖筋伸出端设有飞筋,所述竖筋布置于所述横筋的三角顶点处,所述叠合筋的三角顶角设有所述第一混凝土层,所述叠合筋的三角底角设于所述第二混凝土层;所述横筋与所述竖筋的连接处设有吊环。这种叠合楼板结构稳定,能够有效增强楼板整体强度,浇筑效果好。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预制板与预制板之间的连接强度较低。在外界荷载长期作用下,预制板的移动量不断累积,相邻两块预制板发生错位,导致板间裂缝上部现浇层混凝土开裂,造成叠合板渗水、漏水,也会导致叠合板耐久性、整体性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稳定的叠合板,具有预制板与预制板之间、预制板与现浇层之间的连接强度高,相邻两块预制板不易发生错位,预制板与现浇层稳定连接,整体性好的优点。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连接稳定的叠合板,包括若干预制板,所述预制板上方铺设有现浇层,所述预制板一侧设有第一凸块和若干第一通槽,另一侧设有第二凸块和若干第二通槽,所述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均位于预制板的侧壁底端,沿预制板的长度方向通长设置,并与预制板一体成型,所述第一通槽一端与预制板的上表面连通,另一端与第一凸块所在的预制板侧壁连通,且开口位于第一凸块上方,所述第二通槽一端与预制板的上表面连通,另一端与第二凸块所在的预制板侧壁连通,且开口位于第二凸块上方。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邻两块预制板的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相接,浇注现浇层时,在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上方形成长肋,长肋成型过程中,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用作排气,避免长肋内部出现气泡等缺陷,长肋成型后,混凝土由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底端注入,直至将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填充,并与预制板上方的现浇层相连,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内的混凝土硬化后,形成的钩爪一端与长肋相连,另一端与现浇层相连,同时勾住预制板,将现浇层与相邻两块预制板紧密连接在一起,预制板与预制板之间、预制板与现浇层之间的连接强度高,相邻两块预制板不易发生错位,预制板与现浇层稳定连接,整体性好。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通槽成对设置,同一对的两个第一通槽底端相互靠拢,顶端相互背离,所述第二通槽参照第一通槽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成对设置的第一通槽底端相互靠拢,顶端相互背离,不与第一凸块的轴线垂直,增强了预制板与现浇层之间沿第一凸块长度方向上的连接强度,第二通槽同此设置,使得相邻两块预制板不易沿其长度方向发生错位。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凸块的厚度小于第二凸块的厚度,第一凸块的上表面开设有若干沉孔,所述第二凸块的侧壁底端开设有用于容纳第一凸块的卡槽,第二凸块的上表面开设有若干通孔,所述通孔与卡槽连通,通孔与对应的沉孔对齐。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凸块嵌入卡槽,与第二凸块的部分区域重叠,浇注现浇层时,混凝土注入通孔和沉孔,形成限位柱,将第一凸块与第二凸块串连,阻止相邻两块预制板、现浇层与预制板沿水平方向发生相对移动,进一步将二者稳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沉孔底部开设有第一排气孔,所述第一排气孔与第一凸块的下表面连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向通孔和沉孔内浇注混凝土时,残留的空气可以由第一排气孔向下排出,避免出现气泡等缺陷;设置第一排气孔将沉孔与预制板的下表面相连,混凝土粘附在第一排气孔的内壁上,从第一排气孔底端流出的混凝土较少。进一步的,所述预制板的上表面开设有若干凹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浇注现浇层时,在凹槽内成型立柱,增强现浇层与预制板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阻止现浇层与预制板沿水平方向发生相对移动。进一步的,所述凹槽的侧壁底部开设有第二排气孔,所述第二排气孔倾斜设置,第二排气孔与预制板的上表面连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向凹槽内浇注混凝土时,残留的空气可以由第二排气孔向上排出,避免出现气泡等缺陷,凹槽浇注完成后,混凝土在第二排气孔内向上蔓延,直至将整个第二排气孔填充。进一步的,所述预制板的上表面设有挡边,所述挡边环绕第二排气孔的出口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挡边,将第二排气孔的出口抬高,避免混凝土直接从预制板表面流入第二排气孔后导致第二排气孔堵塞。进一步的,所述凹槽的槽口边沿设有倒角。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凹槽的槽口边沿设置倒角,则浇注成型立柱时,会在立柱根部成型加强筋,增强立柱与现浇层主体之间的连接强度,使立柱不易断裂。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在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内浇注成型的钩爪能够同时增强预制板与预制板之间、预制板与现浇层之间的连接强度,相邻两块预制板不易发生错位,预制板与现浇层稳定连接,整体性好;2.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既可浇注成型钩爪,也可用作浇注成型长肋时的排气孔,保证长肋的成型质量,且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由下而上浇注,其自身在成型钩爪时不易有空气残留;3.设置通孔和沉孔,成型限位柱后将第一凸块与第二凸块串连,使相邻两块预制板的连接更加稳定;4.设置凹槽,成型立柱后增强现浇层与预制板之间的连接强度。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中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中相邻两块预制板连接处的剖面图;图4是实施例用于体现凹槽的剖面图。图中,1、预制板;2、现浇层;3、第一凸块;4、第一通槽;5、第二凸块;6、第二通槽;11、凹槽;12、第二排气孔;13、挡边;21、长肋;22、钩爪;23、限位柱;24、立柱;31、沉孔;32、第一排气孔;51、卡槽;52、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一种连接稳定的叠合板,如图1所示,包括若干预制板1和铺设在各预制板1上方的现浇层2。预制板1一侧壁的底端一体成型有第一凸块3,另一侧壁的底端一体成型有第二凸块5,且第一凸块3和第二凸块5均呈长条形,沿预制板1的长度方向通长设置。浇注现浇层2时,在相邻两块预制板1之间成型长肋21。长肋21位于第一凸块3和第二凸块5上方,与预制板1的侧壁相连。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凸块3所在的预制板1侧壁上开设有若干第一通槽4,第一通槽4两两成对,其底端位于第一凸块3和第二凸块5上方,且相互靠拢,顶端出口与预制板1的上表面连通,且相互背离,第一通槽4所在的平面与预制板1的侧壁之间呈45°夹角。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凸块5所在的预制板1侧壁上开设有第二通槽6,第二通槽6与第一通槽4对称设置。在浇注现浇层2时,第一通槽4和第二通槽6内成型钩爪22,钩爪22一端与长肋21连为一体,另一端与现浇层2主体连为一体。如图3所示,第一凸块3的厚度小于第二凸块5的厚度,其宽度也小于第二凸块5的宽度。第二凸块5背向其所在预制板1一侧的侧壁底端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稳定的叠合板,包括若干预制板(1),所述预制板(1)上方铺设有现浇层(2),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板(1)一侧设有第一凸块(3)和若干第一通槽(4),另一侧设有第二凸块(5)和若干第二通槽(6),所述第一凸块(3)和第二凸块(5)均位于预制板(1)的侧壁底端,沿预制板(1)的长度方向通长设置,并与预制板(1)一体成型,所述第一通槽(4)一端与预制板(1)的上表面连通,另一端与第一凸块(3)所在的预制板(1)侧壁连通,且开口位于第一凸块(3)上方,所述第二通槽(6)一端与预制板(1)的上表面连通,另一端与第二凸块(5)所在的预制板(1)侧壁连通,且开口位于第二凸块(5)上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稳定的叠合板,包括若干预制板(1),所述预制板(1)上方铺设有现浇层(2),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板(1)一侧设有第一凸块(3)和若干第一通槽(4),另一侧设有第二凸块(5)和若干第二通槽(6),所述第一凸块(3)和第二凸块(5)均位于预制板(1)的侧壁底端,沿预制板(1)的长度方向通长设置,并与预制板(1)一体成型,所述第一通槽(4)一端与预制板(1)的上表面连通,另一端与第一凸块(3)所在的预制板(1)侧壁连通,且开口位于第一凸块(3)上方,所述第二通槽(6)一端与预制板(1)的上表面连通,另一端与第二凸块(5)所在的预制板(1)侧壁连通,且开口位于第二凸块(5)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接稳定的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槽(4)成对设置,同一对的两个第一通槽(4)底端相互靠拢,顶端相互背离,所述第二通槽(6)参照第一通槽(4)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接稳定的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块(3)的厚度小于第二凸块(5)的厚度,第一凸块(3)的上表面开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笪章根刘根宝许磊唐兆成张庭松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广兴集团建筑装配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