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道穿越软基河堤的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708331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7 17: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管道穿越软基河堤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对临水侧堤坡进行加固处理;对河床进行开挖、沉管及防护;在加固处理后的临水侧堤坡上开挖堤坡基坑,并在堤坡基坑内浇筑混凝土矩形槽;在混凝土矩形槽内安装管道。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先加固堤坡后破堤开挖的顺序进行施工,以保证施工过程中堤坡的抗滑稳定性。

A Construction Method of Pipeline Crossing Soft Foundation Embank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道穿越软基河堤的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提防
,特别是涉及一种管道穿越软基河堤的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水管在穿越河道及堤防的布置过程中由于在堤防上进行施工,会对堤防的安全性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尤其是对于软基(淤泥、淤泥质土)堤防,造成的不利影响更大,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公开了一种管道穿越软基河堤的施工方法,通过先加固堤坡后破堤开挖的顺序进行施工,以保证施工过程中堤坡的抗滑稳定性。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包括如下步骤:对临水侧堤坡进行加固处理;对河床进行开挖、沉管及防护;在加固处理后的临水侧堤坡上开挖堤坡基坑,并在堤坡基坑内浇筑混凝土矩形槽;在混凝土矩形槽内安装管道。上述的管道穿越软基河堤的施工方法,其中,对临水侧堤坡进行加固处理包括:在临水侧堤坡靠近施工期水位处设置至少一排旋喷桩,且旋喷桩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河道;沿所述旋喷桩至堤肩处布置水泥土搅拌桩,且水泥土搅拌桩采用满堂红布桩。上述的管道穿越软基河堤的施工方法,其中,在混凝土矩形槽内安装管道包括:在混凝土矩形槽内设置固定支座,其中固定支座为开口朝上的U型结构;将管道固定在固定支座内;在混凝土矩形槽的开口处布设预制混凝土盖板,其中预制混凝土盖板顶面齐平于临水侧堤坡的坡面。上述的管道穿越软基河堤的施工方法,其中,还包括堤顶施工,其中堤顶施工包括:在堤顶开挖堤顶基坑,其中堤顶基坑的坑底至少高于设计洪水位0.5m;在堤顶基坑内设置混凝土方涵;通过支架将管道固定在混凝土方涵内。上述的管道穿越软基河堤的施工方法,其中,所述堤顶施工还包括封堵临水侧的混凝土方涵与管道之间的空隙。上述的管道穿越软基河堤的施工方法,其中,还包括背水坡施工,其中背水坡施工包括:沿背水坡的坡面设置多个支墩;将管道安装在支墩上。上述的管道穿越软基河堤的施工方法,其中,对河床进行开挖、沉管及防护包括如下步骤:开挖河床基坑至设计深度;在河床基坑内铺设粗砂层,在粗砂层上安设管道支座;采用沉管法将管道安装在管道支座上;在管道上侧依次抛填碎石层、块石层和扭“王”字混凝土预制块防护层。上述的管道穿越软基河堤的施工方法,其中,扭“王”字混凝土预制块防护层的层顶齐平于河床面。上述的管道穿越软基河堤的施工方法,其中,还包括设置沉降位移观测点,用于定期观测堤防的沉降与位移。上述的管道穿越软基河堤的施工方法,其中,还包括布设流量计、压力计和闸阀。本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效果:先加固堤坡后破堤开挖的顺序进行施工,从而保证了施工过程中堤坡的抗滑稳定性,避免由于在堤坡上施工造成堤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降低。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管道穿越软基河堤的施工方法中管道安装后的平面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管道穿越软基河堤的施工方法中管道安装后的剖面示意图。图3是图2中AA方向的剖面图。图4是图2中BB方向的剖面图。图5是图2中CC方向的剖面图。图6是图2中DD方向的剖面图。其中,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1、临水侧堤坡;10、堤坡基坑;11、旋喷桩;12、水泥土搅拌桩;13、混凝土矩形槽;14、预制混凝土盖板;15、支座;2、堤顶;20、堤顶基坑;21、混凝土方涵;22、支架;3、背水侧堤坡;31、支墩;4、河床;40、河床基坑;41、粗砂层;42、碎石层;43、块石层;44、扭“王”字混凝土预制块层;5、沉降位移观测点;6、流量计;7、压力计;8、闸阀;100、管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请参阅图1-6,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管道穿越软基河堤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对临水侧堤坡1进行加固处理;对河床进行开挖、沉管及防护;在加固处理后的临水侧堤坡1上开挖堤坡基坑10;在开挖的堤坡基坑10内浇筑混凝土矩形槽13;在混凝土矩形槽13内安装管道100。本方法通过先加固堤坡后破堤开挖的顺序进行施工,从而保证了施工过程中临水侧堤坡1的抗滑稳定性,避免在堤坡上施工造成堤坡抗滑稳定性降低。其加固范围应不小于管道100两侧各2倍管道直径,且不小于5m。具体的,对临水侧堤坡1进行加固处理包括:如图2所示,在临水侧堤坡1靠近施工期水位处设置至少一排的旋喷桩11,且旋喷桩11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河道;沿所述旋喷桩11至堤肩处布置水泥土搅拌桩12,且水泥土搅拌桩12采用满堂红布桩。其中,旋喷桩11的桩顶位于施工期水位线以上0.5m以内,为了保证旋喷桩11具有足够的强度,将旋喷桩11的直径设置为至少1.0m,且为了保证旋喷桩11的稳固性,旋喷桩11应深入基岩不小于0.5m。在本实施例中旋喷桩11设置有一排,当然旋喷桩11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有多排,多排旋喷桩11相互平行设置。其中水泥土搅拌桩12竖直向下延伸,水泥土搅拌桩12的加固深度由堤坡抗滑稳定滑弧确定,优选的,水泥土搅拌桩12至少深入堤坡抗滑稳定滑弧以下5m。采用上述方式保证了被加固堤坡1的抗滑稳定性。具体的,在加固处理后的混凝土矩形槽13内安装管道包括如下步骤:如图4所示,首先,在混凝土矩形槽13内设置固定支座14,其中固定支座14为开口朝上的U型结构,以方便实现管道100的安装。将管道100固定在固定支座14内,在本实施例中管道100可以锚接固定在固定支座14内。固定支座14实际上是用于放置管道100的保护体,通过固定支座14安放管道100能够对管道100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在混凝土矩形槽13开口处布设预制混凝土盖板14,其中预制混凝土盖板14布设后顶面齐平于临水侧堤坡1的坡面。上述的管道穿越软基河堤的施工方法,还包括堤顶施工,其中堤顶施工包括:如图5所示,在堤顶2开挖堤顶基坑20,其中堤顶基坑20的底部应高于设计洪水位至少0.5m。根据当前法律规范要求,在管道100穿过堤顶段时,管道100的管底应高于设计洪水位0.5m以上。在堤顶基坑20内设置混凝土方涵21;通过支架22将管道100固定在混凝土方涵21内。在这里通过支架22固定管道的目的是为了减小水管运行期间振动对堤防的不利影响。进一步的,为防止超标准洪水沿管道100与混凝土方涵21之间的空隙流过,从而对堤防背水坡3造成冲刷,在临水侧将混凝土方涵21与管道100之间的空隙进行封堵,在本实施例中可采用黏土进行回填,黏土具有较高的密封性。此外当堤顶2的高度不足时,应局部进行加高处理,但应做到上下游堤顶路面的平顺连接。上述的管道穿越软基河堤的施工方法,还包括背水坡施工,其中背水坡施工包括:如图2和图6所示,沿背水侧堤坡3的坡面上设置多个支墩31,多个支墩31沿坡顶2至背水侧堤坡3的坡脚排布;将管道100安装在支墩31上。采用支墩31支起并固定管道100方便施工且安装牢靠。其中支墩21贴背水坡3的坡面布置直到背水坡的坡脚处。上述的管道穿越软基河堤的施工方法,其中,对河床进行开挖、沉管及防护;包括如下步骤:开挖河床基坑40至设计深度。在实测水下地形图的基础上,按设计要求沿垂直河水流向在河床位置上开挖河床基坑40至设计深度,且开挖坡度不宜陡于比1:5,以保证河床基坑40的边坡稳定性。在河床基坑40内铺设粗砂层41,在粗砂层41上安设管道支座。采用沉管法将管道安装在管道支座上。首先将管道的各节管段的两端用临时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管道穿越软基河堤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对临水侧堤坡进行加固处理;对河床进行开挖、沉管及防护;在加固处理后的临水侧堤坡上开挖堤坡基坑,并在堤坡基坑内浇筑混凝土矩形槽;在混凝土矩形槽内安装管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道穿越软基河堤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对临水侧堤坡进行加固处理;对河床进行开挖、沉管及防护;在加固处理后的临水侧堤坡上开挖堤坡基坑,并在堤坡基坑内浇筑混凝土矩形槽;在混凝土矩形槽内安装管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穿越软基河堤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对临水侧堤坡进行加固处理包括:在临水侧堤坡靠近施工期水位处设置至少一排旋喷桩,且旋喷桩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河道;沿所述旋喷桩至堤肩处布置水泥土搅拌桩,且水泥土搅拌桩采用满堂红布桩。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穿越软基河堤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混凝土矩形槽内安装管道包括:在混凝土矩形槽内设置固定支座,其中固定支座为开口朝上的U型结构;将管道固定在固定支座内;在混凝土矩形槽的开口处布设预制混凝土盖板,其中预制混凝土盖板顶面齐平于临水侧堤坡的坡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穿越软基河堤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堤顶施工,其中堤顶施工包括:在堤顶开挖堤顶基坑,其中堤顶基坑的坑底至少高于设计洪水位0.5m;在堤顶基坑内设置混凝土方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济华袁以美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省水利电力技工学校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