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黄脐贴和中药敷脐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04596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7 17: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大黄脐贴和中药敷脐包。所述大黄脐贴包括贴片,所述贴片正面设有皮肤胶黏层,所述皮肤胶黏层上贴有可撕脱的离型纸,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能够被液体渗透的药兜,所述药兜设置在贴片正面的中心,药兜的全部边缘与贴片密封连接,药兜与贴片之间构成放药腔,所述大黄填充在放药腔内。所述中药敷脐包与大黄脐贴的区别在于:药兜的部分边缘与贴片密封连接,药兜与贴片之间构成放药腔;药兜的另一部分边缘与贴片不连接,构成药物放入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巧妙,设计合理,能够保证药物装载量相对稳定精确,可以有效避免药物的浪费,提高用药的精确度。

A kind of rhubarb umbilical patch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pplication umbilical ba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黄脐贴和中药敷脐包
本技术涉及一种外敷医用品,具体地说是一种大黄脐贴及中药敷脐包,属于医疗用品

技术介绍
中医学认为,脐为任脉之神阙穴,在脐部外敷药物,可通络活血,畅通气机,消除腹胀。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的最晚闭合处,皮下无脂肪组织,脐内有丰富的血管及大量淋巴管与神经,故渗透性强。大黄脐贴主要应用于长期卧床、术后及老年便秘患者,可以促进肠腑蠕动。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大黄脐贴,需要用小药杯取用大黄粉,然后倒入75%的酒精调匀,敷于肚脐,用留置针3M透明贴膜覆盖。这项操作在取物上比较麻烦,大黄和酒精的用量不好掌握,有时大黄粉多了,有时酒精倒多了,容易造成浪费。另外由于大黄是直接敷于肚脐上,在酒精挥发干却后,肚脐里面的大黄不易清理,常有残余粉末。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大黄脐贴及中药敷脐包,其结构巧妙,设计合理,能够保证药物装载量相对稳定精确,可以有效避免药物的浪费,提高用药的精确度。本技术的第一个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大黄脐贴,包括贴片,所述贴片正面设有皮肤胶黏层,所述皮肤胶黏层上贴有可撕脱的离型纸,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能够被液体渗透的药兜,所述药兜设置在贴片正面的中心,药兜的全部边缘与贴片密封连接,药兜与贴片之间构成放药腔,所述大黄填充在放药腔内。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大黄为粉末状,所述药兜内表面连接有若干棉线体,所述棉线体埋设与粉末状的大黄内,棉线体另一端与贴片连接。本技术的第二个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一种中药敷脐包,包括贴片,所述贴片正面设有皮肤胶黏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能够被液体渗透的药兜,所述药兜设置在贴片正面的中心,药兜的部分边缘与贴片密封连接,药兜与贴片之间构成放药腔;药兜的另一部分边缘与贴片不连接,构成药物放入口。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药兜未与贴片连接的边缘内表面上设有封口黏贴层,所述封口黏贴层上贴有可撕脱的封口离型纸。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药兜为圆形,所述药物放入口的宽度小于药兜的直径。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药兜采用无纺布材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药兜为凸弧形。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贴片采用无纺布材质,所述皮肤胶黏层中心开孔,使贴片正面中心形成一无胶区,所述无胶区表面上设有防渗膜,所述药兜的全部边缘与防渗膜密封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防渗膜采用医用防水贴膜。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通过在贴片上设置能够被液体渗透的药兜,由于药兜的大小是一定的,所以放药腔能够装载的大黄量也是相对稳定的,可以有效避免药物的浪费,用药的精确度也更高。2)、本技术中的药兜可以避免药物直接接触皮肤,防止药物对皮肤造成刺激,最后取下的时候,干却的粉末也不会残留在肚脐内,方便清洁。3)、本技术通过给放药腔设置药物放入口,可以根据病人疾病需求放置其他可以用于贴敷的药物,适用范围更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A-A剖视图。图3为图2中的B部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的C-C剖视图。图6为图5中的D部放大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贴片、2-药兜、3-皮肤胶黏层、4-大黄、5-棉线体、6-防渗膜、7-封口黏贴层、8-药物放入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如图1~图3所示,实施例1公开了一种大黄脐贴,包括贴片1和能够被液体渗透的药兜2,所述贴片1正面设有皮肤胶黏层3,所述皮肤胶黏层3上贴有可撕脱的离型纸;所述药兜2设置在贴片1正面的中心,药兜2的全部边缘与贴片1密封连接,药兜2与贴片1之间构成放药腔,所述放药腔内填充大黄4。使用时,先直接将酒精倒在药兜2上,使大黄4浸湿;然后将离型纸剥离,通过皮肤胶黏层3把贴片1填在患者肚脐部位的皮肤上,填充有大黄4的药兜2要对准肚脐正中。由于药兜2的大小是一定的,所以放药腔能够装载的大黄4量也是相对稳定的,可以有效避免药物的浪费,用药的精确度也更高;而且还可以避免药物直接接触皮肤,防止药物对皮肤造成刺激,最后取下的时候,干却的粉末也不会残留在肚脐内,方便清洁。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1中,所述大黄4为粉末状,所述药兜2内表面连接有若干棉线体5,所述棉线体5埋设与粉末状的大黄4内,棉线体5另一端与贴片1连接。如此设置,当向药兜2上倾倒酒精时,棉线体5可以将酒精快速地导入到大黄4内部,使药物湿润的更充分,药物中的有效成分也可以利用的更彻底。如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1中,所述贴片1和药兜2均采用无纺布材质,所述皮肤胶黏层3中心开孔,使贴片1正面中心形成一无胶区,所述无胶区表面上设有防渗膜6,所述药兜2的全部边缘与防渗膜6密封连接。如此设置,防渗膜6可以防止酒精渗到贴片1背面,避免药物浪费和衣物染脏。所述防渗膜6可以采用医用防水PU膜。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1中,所述药兜2为凸弧形,当填充好大黄4的药兜2整体呈凸出状,可以嵌入到肚脐眼内,与脐内皮肤有更大的接触面积,提高疗效。本实施例中,所述贴片1大小6*6cm,中心的药兜2为圆形,直径为1cm,放药腔内能够放入的大黄4量为1g左右。实施例2如图4~图6所示,实施例2公开了一种中药敷脐包,包括贴片1和能够被液体渗透的药兜2,所述贴片1正面设有皮肤胶黏层3,所述皮肤胶黏层3上贴有可撕脱的离型纸;所述药兜2设置在贴片1正面的中心,药兜2的部分边缘与贴片1密封连接,药兜2与贴片1之间构成放药腔;药兜2的另一部分边缘与贴片1不连接,构成药物放入口8。从如图4~图6中可以看出,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实施例2中的放药腔是不封闭的,这样就可以根据病人疾病需求放置其他可以用于贴敷的药物,药物取用的时候可以根据药兜2面积确定,避免药物过量,造成浪费。其余的使用步骤可以与实施例1相同,如果药物不需要用过酒精润湿,也可以不倒酒精。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2中,所述药兜2未与贴片1连接的边缘内表面上设有封口黏贴层7,所述封口黏贴层7上设有可撕落的封口离型纸。如此设置,当药物放入后,将封口离型纸剥离,然后通过封口黏贴层7将药兜2与贴片1密封连接,这样可以防止药物从药物放入口8掉出。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2中,所述药兜2为方形,药兜2的三边与贴片1密封连接。在实际生产中,所述药兜2优选设置为圆形,所述药物放入口8的宽度小于药兜2的直径,这样即使没有封口黏贴层7,也可以大大减少药物掉出的几率。另外,药兜2还可以设置为椭圆形或其他形状。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2中,所述贴片1和药兜2也是采用无纺布材质,所述皮肤胶黏层3中心开孔,使贴片1正面中心形成一无胶区,所述无胶区表面上设有防渗膜6,所述药兜2的全部边缘与防渗膜6密封连接。所述药兜2也设置为凸弧形。以上所描述的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上述具体实施例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技术思想范畴内,可以出现各种变形及修改,凡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以上描述所做的润饰、修改或等同替换,均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黄脐贴,包括贴片(1),所述贴片(1)正面设有皮肤胶黏层(3),所述皮肤胶黏层(3)上贴有可撕脱的离型纸,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能够被液体渗透的药兜(2),所述药兜(2)设置在贴片(1)正面的中心,药兜(2)的全部边缘与贴片(1)密封连接,药兜(2)与贴片(1)之间构成放药腔,所述大黄(4)填充在放药腔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黄脐贴,包括贴片(1),所述贴片(1)正面设有皮肤胶黏层(3),所述皮肤胶黏层(3)上贴有可撕脱的离型纸,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能够被液体渗透的药兜(2),所述药兜(2)设置在贴片(1)正面的中心,药兜(2)的全部边缘与贴片(1)密封连接,药兜(2)与贴片(1)之间构成放药腔,所述大黄(4)填充在放药腔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黄脐贴,其特征在于:所述大黄(4)为粉末状,所述药兜(2)内表面连接有若干棉线体(5),所述棉线体(5)埋设与粉末状的大黄(4)内,棉线体(5)另一端与贴片(1)连接。3.一种中药敷脐包,包括贴片(1),所述贴片(1)正面设有皮肤胶黏层(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能够被液体渗透的药兜(2),所述药兜(2)设置在贴片(1)正面的中心,药兜(2)的部分边缘与贴片(1)密封连接,药兜(2)与贴片(1)之间构成放药腔;药兜(2)的另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艳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市中医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