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成像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69563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4 18: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光学成像系统,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第七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其中,f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为f4,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为f5,|f/f4|+|f/f5|≤0.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质量及小型化设计无法兼具的问题。

Optical imaging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学成像系统
本申请涉及光学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超薄,长焦距的七片式光学成像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光学成像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具体而言,为了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长焦摄像模组对远处的景物可进行清晰拍摄,产生空间压缩感,并可突出主体信息,虚化背景,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光学成像系统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不仅如此,随着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电子产品的发展,市场对光学成像系统的小型化、轻量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光学成像系统小型化的设计要求,就需要控制光学镜片模组的总长。非球面可以显著改善像质,减小像差,减少镜片数量,有利于实现光学成像系统的小型化;因此,非球面的使用是缓解长焦与光学镜片模组的总长过大这一矛盾点的重要手段。综上,如何设计制造一种兼具小型化以及高成像质量的光学成像系统便成了光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成像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质量及小型化设计无法兼具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光学成像系统,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第七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其中,f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为f4,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为f5,|f/f4|+|f/f5|≤0.3。进一步地,光学成像系统的入瞳直径为EPD,f/EPD<2.2。进一步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为f1,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为f3,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为f6,f1/|f3|+f1/|f6|<0.5。进一步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为f2,第七透镜的有效焦距为f7,1.4≤f2/f7≤2.0。进一步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4,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5,1.0<f/|R4|+f/|R5|<3.0。进一步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9,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0,0.8<R9/R10<1.5。进一步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1,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2,-4.0<f/R11+f/R12<-2.0。进一步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1,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2,0.8<R11/R12<2.0。进一步地,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以及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分别为CT4、CT5和CT6,5<f/(CT4+CT5+CT6)<7。进一步地,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间距为T45,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间距为T56,0.6<T45/T56<1.0。进一步地,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间距为T67,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为CT7,0.9≤T67/CT7≤1.6。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光学成像系统,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第七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其中,3.5<f×(ImgH/TTL)<4.5,f为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ImgH为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TTL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上述的光学成像系统中,通过合理的控制系统中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和第七透镜的光焦度的正负分配,以及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形状,来有效地平衡光学成像系统的低阶像差,使得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系统的成像质量较高。此外,通过合理控制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光焦度,控制|f/f4|+|f/f5|小于或等于0.3,能够避免光线通过光学成像系统时的偏折过大,同时利于矫正光学成像系统的场曲。不仅如此,通过优化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的数值以及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之间的关系,控制f×(ImgH/TTL)大于3.5且小于4.5,能够合理地控制光学成像系统的总长和像高,避免像高过小,有利于光学成像系统的小型化。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A至图2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系统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图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4A至图4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系统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图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6A至图6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系统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图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8A至图8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系统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图9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10A至图10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系统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图1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6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12A至图12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6的光学成像系统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图1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7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14A至图14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7的光学成像系统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图1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8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16A至图16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8的光学成像系统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图1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9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18A至图18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9的光学成像系统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图19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0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0A至图20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10的光学成像系统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正如
技术介绍
所介绍的,现有技术中,对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质量及小型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需要光学成像系统在具有优良成像质量的前提下,还要兼具结构尺寸小的特点,从而满足于设置有光学成像系统的电子产品的小型化设计需求,提升电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本申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学成像系统,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七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其中,f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所述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为f4,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为f5,|f/f4|+|f/f5|≤0.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成像系统,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七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其中,f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所述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为f4,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为f5,|f/f4|+|f/f5|≤0.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入瞳直径为EPD,f/EPD<2.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为f1,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为f3,所述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为f6,f1/|f3|+f1/|f6|<0.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为f2,所述第七透镜的有效焦距为f7,1.4≤f2/f7≤2.0。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4,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5,1.0<f/|R4|+f/|R5|<3.0。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9,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0,0.8<R9/R10<1.5。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1,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林张战飞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