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扇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69534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风扇机构,包括一扇框及扇轮,组接于发热组件上,其中该扇框具有进、出风口,该扇轮组设于扇框内;    其特征在于:该扇框的进风口朝出风口的方向向中心渐缩延伸形成有渐缩部,使大量的流体经由该渐缩部完全集中流至发热组件上。(*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风扇机构,特别是一种散热器上的风扇扇框结构。
技术介绍
对发热的电子组件进行传统的散热处理时,一般的处理方式是于该电子组件上组设有一发热组件,并于该发热组件上组设有一散热风扇,以产生风流而加速排除电子组件的热量,但因其生产规格的固定限制,对于有需加强散热的情形时,总需更换整组发热组件及散热风扇,无法直接单独的替换较大的散热风扇于原发热组件上以进行散热,而造成应用上的不便与困扰。请参阅图1至图3,包括一发热组件11及一散热风扇12,其中该散热风扇12面积较发热组件11面积大,为将散热风扇12组接于发热组件11上,于两者间设置有一转接装置13,且该转接装置13入风口131侧配合散热风扇12的面积,以与散热风扇12连接,另一出风口132侧配合发热组件11,以接设于发热组件11上。当散热风扇12作动时,牵引流体由转接装置13的进风口131侧进入,再吹向转接装置13的出风口132侧的发热组件11,以产生散热效用,但这一种操作方式有其实施上问题,当使用转接装置13的过程中,因需使用黏接或扣接等的固接方式,程序繁杂,使得发热组件11、散热风扇12、转接装置13的间接组因不易牢固而易产生隙缝,致使流体由隙缝溢出,在流体尚未流到发热组件11上就大幅损耗,进而降低其散热效率,而未能达到将较大散热风扇12所产生的风流送至较小面积发热组件11的目的。又因发热组件11、散热风扇12、转接装置13间的组接不牢固,使得散热风扇12转动时,不仅因本身的振动产生的噪音,同时也造成与转接装置13及转接装置13与发热组件11的共振,进而产生更大的噪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将大于散热器面积的扇框及扇轮接设于散热器上,以使有效增加风流量的风扇机构。本专利技术的次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消除噪音的风扇机构。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次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止泄压的风扇机构。本专利技术的再另一次要目是提供一种增加风压的风扇机构。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风扇机构,包括一扇框及扇轮,组接于发热组件上,其中该扇框具有进、出风口,该扇轮组设于扇框内;其特征在于该扇框的进风口朝出风口的方向向中心渐缩延伸形成有渐缩部,使大量的流体经由该渐缩部完全集中流至发热组件上。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附图所示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传统散热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为传统散热装置的另一视角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为传统散热装置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组设另一扇轮态样的剖面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1发热组件;12散热风扇;13转接装置;131入风口;132出风口;21扇轮;22扇框;221渐缩部;222出风口;223进风口;224轮毂座;24发热组件;41扇轮;42扇框;421阶梯层;422出风口;423进风口;424轮毂座;44发热组件;51扇轮;52扇框;521渐缩部;522出风口;523进风口;524轮毂座;525螺旋结构;54发热组件。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风扇机构,请参阅图4、图5、图6所示的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如图所示,至少包括有一扇框22及扇轮21,其中该扇框22的一侧适当处朝另一侧方向的内部向中心延伸渐缩形成有渐缩部221,使该渐缩部221构成等大于发热组件24面积的出风口222,而扇框22的一侧具设有进风口223,其内设有轮毂座224用以枢设扇轮21,再将扇框22的出风口222接设于发热组件24上,进而使该大于发热组件24面积的扇框22及扇轮21接设于发热组件24上。当扇轮21转动时,引导流体经由进风口223进入并吹向出风口222的发热组件24时,藉由出风口222将气流集中作用于发热组件24上,使之大幅提升散热的效果,且该渐缩部221的设计具有导流的功能,以消除噪音并防止泄压,即风流的逆流。请参阅图7,扇轮21的外形可以配合扇框22的渐缩部221的形状而开设延伸至出风口222中,使扇轮21的体积增加,进以增加散热风扇所产生的风流量,增进散热的功能。请配合参阅图8所示的本专利技术的第二较佳实施例,其整体结构与功能大致与前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而其不同处在于该扇框42的一渐缩部421为阶梯层,该渐缩部421所构成出风口422面积与发热组件44等大,以集中扇轮41所产生的风流量至发热组件44,进而提升散热的效果、消除噪音并防止泄压,即风流的逆流。请再参阅图9、图10、图11所示的本专利技术的第三较佳实施例,其中该扇框52的渐缩部521内侧设成螺旋结构525,使之得具螺旋气流增加风压而更能集中气流作用于发热组件54上。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可行的实施例,凡利用本专利技术上述的方法、形状、构造、装置所为的变化,皆应包含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风扇机构,包括一扇框及扇轮,组接于发热组件上,其中该扇框具有进、出风口,该扇轮组设于扇框内;其特征在于该扇框的进风口朝出风口的方向向中心渐缩延伸形成有渐缩部,使大量的流体经由该渐缩部完全集中流至发热组件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机构,其中该扇轮的外形配合该渐缩部的形状而延伸设至渐缩部中,以集中风流量,提高散热的效率。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机构,其中该出风口等大于发热组件面积。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机构,其中该渐缩部内侧设有螺旋结构以增加流体速度。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机构,其中该渐缩部为阶梯层。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风扇机构,包括有一大于发热组件面积的扇框及扇轮,其中该扇轮枢设于扇框内,该扇框的一侧向中心渐缩向外延伸形成有渐缩部,可构成等大或略小于发热组件面积的出风口,进而使该大于发热组件面积的扇框及扇轮接设于发热组件上,并使大量的流体经由渐缩部集中流至发热组件上,藉以大幅提升散热效果,而具有消除噪音与防止泄压的特性。文档编号F04D29/40GK1611794SQ20031010229公开日2005年5月4日 申请日期2003年10月29日 优先权日2003年10月29日专利技术者张柏灏, 刘文豪, 林志远 申请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柏灏刘文豪林志远
申请(专利权)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