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静叶的离心扇及其扇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69516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含有静叶的离心扇,包括:    一扇框,具有多个静叶;以及    一扇叶结构,设置于该扇框中,且具有多个第一叶片和多个第二叶片。(*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有关于一种离心扇,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在其扇框上设有静叶的离心扇。
技术介绍
一般已知的离心式风扇(blower)1如图1所示,包括一外框10、一马达20以及一扇叶结构30,其中外框10具有一进气口11以及一排气口(未图示),马达20套于外框10的基座101上,用以转动扇叶结构30。扇叶结构30还包括一轮毂31、一底板32以及多个形成于其上之叶片33。然而,由于扇叶结构系直接接触流道,且叶片间的气隙大,不易控制气流,容易造成回流,影响散热效率。因此,随着电子组件的效能提升,为了增进离心式风扇的散热效率,一般是以增大其外框内的流道的方式来增加出风量。然而,在有限的空间中,此作法并不可行,且容易导致出风量不平均、噪音及出风量减少等问题产生。另一种已知改良技术则是增加叶片数目及尺寸,但因空间上的受限,其会带动气流的旋转,反而会降低离心式风扇本身的散热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离心扇,其增加一组或以上的动静叶,以提高风压。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离心扇的扇框,其上设有一组以上的静叶,以将气流导正。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含有静叶的离心扇,其包括一扇框以及一扇叶结构,其中扇框具有多个静叶,扇叶结构设置于扇框中,且具有多个第一叶片和多个第二叶片,而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分别位于静叶的两侧。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扇框具有一集气流道、一入风口以及一出风口,而第一叶片位于入风口附近,且在接近入风口的一侧分别具有一斜面,集气流道具有一入口处,而第二叶片位于入口处附近。又,扇叶结构在接近入口处具有一突缘,其向集气流道方向延伸,且在扇叶结构的轴向上,集气流道的高度和动静叶的流道高度部份或完全重迭,而集气流道的截面积实质上相等于出风口的截面积。在另一较佳实施例中,扇框包括第一框架以及第二框架,第一框架用以设置扇叶结构。而第二框架与第一框架结合,且静叶形成于第二框架上。又,离心扇还包括一转动装置,其设置于第一框架上,且用以驱动扇叶结构。在另一较佳实施例中,扇叶结构包括第一动叶部以及第二动叶部,第一动叶部具有第一叶片,第二动叶部与第一动叶部结合,且具有第二叶片以及突缘。又在本专利技术中,提供另一种含有静叶的离心扇,其包括第一框架、第二框架、转动装置、第一动叶部、以及第二动叶部,第二框架上设有多个静叶,转动装置设置于第一框架上,第一动叶部与转动装置结合,且具有多个第一叶片,第二动叶部与第一动叶部结合,且具有多个第二叶片,其中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分别位于静叶的两侧。又在本专利技术中,提供另一种含有静叶的离心扇,其包括一扇框以及一扇叶结构,其中扇框上设有多个静叶,且具有一集气流道,而集气流道具有一入口处,扇叶结构设置于扇框中,且具有一突缘、多个第一叶片和多个第二叶片,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分别位于静叶的两侧,且突缘位于接近入口处且向集气流道方向延伸。又在本专利技术中,提供另一种含有静叶的离心扇,其包括一扇框以及一扇叶结构,其中扇框上设有多个静叶,且具有一集气流道,扇叶结构设置于扇框中,且具有多个第一叶片和多个第二叶片,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分别位于静叶的两侧,且在扇叶结构的轴向上,集气流道的高度和动静叶的高度部份或完全重迭。又在本专利技术中,提供一种扇框,其适用于一离心扇中,且离心扇具有一扇叶结构,而扇框的特征在于在面对扇叶结构的一面上设有多个静叶。为了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示,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已知离心扇的示意图;图2a为本专利技术中含有静叶的离心扇的立体分解图;图2b为图2a所示的离心扇的组合立体图;图3a为沿图2b中的线3a-3a的剖面图;图3b为沿图2b中的线3b-3b的剖面图;以及图4为本案的离心扇与已知离心扇的风压风量特性比较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图2a、2b、3a、3c显示了本专利技术的含有静叶的离心扇2,其包括一扇框100、一扇叶结构200、以及一转动装置300,其中转动装置300如图3a所示,包括主轴、转子、定子、轴承、电路板、扣件等组件,由于本专利技术中的转动装置300是与已知转动装置相同,在此省略其详细说明,且未特别标示出上述各组件的符号。扇框100包括第一框架110、第二框架120以及多个静叶130,其中第一框架110作为离心扇2的基座,而该转动装置300套接于第一框架110上的套筒111上,而与扇叶结构200结合;另外,该第二框架120与第一框架110结合,且在其上形成多个静叶130,静叶130可将流入离心扇2中的气流导正,并可提高风压。又,如图2b所示,扇框100具有一入风口150以及一出风口160,且如图3a所示一般,在扇框100的第一框架110和第二框架120之间形成一集气流道(或称储气槽)140;又,参考图3b,集气流道140的宽度并非均一,而是越接近出风口160,其集气流道140宽度越大,且出风口160的宽度基于该集气流道140所设计,亦即,如图3b的假想线F所示般,出风口160的宽度是由集气流道140内周于一既定位置划一切线所形成,藉此可使集气流道140内的风压更为平均,而可提高离心扇100的散热效率。应了解的是集气流道140的截面积实质上可相等于出风口160的截面积,藉此可避免气流因为面积的改变,而使得作功效率降低。扇叶结构200设置于扇框100中,且包括第一动叶部210、第二动叶部220、多个第一叶片230、以及多个第二叶片240,其中于第一动叶部210上设置该多个第一叶片230;第二动叶部220可与第一动叶部210相接合,且在其上设置该多个第二叶片240以及一突缘221,突缘221系以向上钩的方式形成,亦即,突缘221系向集气流道140的方向延伸,以将气流向上引入集气流道140,再由出风口160送出。又,在图示中,第二动叶部220与第一动叶部210藉由卡合的方式结合,但并不限于此,也可利用其它的方式结合,例如熔合等;另外,在图3a的剖面图中,第二动叶部220与第一动叶部210的结合线、第一框架110和第二框架的结合线均被省略。第一叶片230位于入风口150附近,并在接近入风口150的一侧可形成一斜面230a,藉此可增加入风口150的作功面积;第二叶片240位于集气流道140的入口处141(如图3a所示)附近,且和第一叶片230分别位于静叶130的上下两侧。另外,参考图2a、3a,第二框架120形成一壁面121,其向入口处141方向延伸,以将扇框100中的流道一分为二,亦即,形成集气流道140和空气通过动静叶的流道。又,由于第二动叶部220设有向上钩的突缘221,可将气流顺利地向上引入集气流道140中,因此在扇叶结构200的轴向(亦即,转动装置300的轴向)上,集气流道140的高度可和动静叶流道的高度部分或完全地重迭,藉此可使离心扇2整体小型化。图4为本案的离心扇与图1所示的已知离心扇的风压风量特性比较图,其中横轴为风量、纵轴为风压,实线代表本案的离心扇的风量风压关系曲线、虚线代表已知离心扇的风量风压关系曲线;如图4所示,在相同的风量下,本案的离心扇可得到较大的风压,因此本案确实可达到所欲的效果。如上所述,由于本专利技术在离心扇的原有的扇叶上方增加了一组动静叶,藉此可有效地提高离心扇的风压。又,在图示中,本专利技术的离心扇中仅增加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楯成林国正黄文喜
申请(专利权)人: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