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循环润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69103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4 16: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动循环润滑装置,包括:气源、第一气管、气动隔膜泵、第二气管、过滤机构、第三气管、注油器以及第四气管。气源的输出端与第一气管的输入端连接,第一气管的输出端和气动隔膜泵的输入端连接,气动隔膜泵的输出端和第二气管的输入端连接,第二气管的输出端和过滤机构的输入端连接,过滤机构的输出端与第三气管的输入端连接,第三气管的输出端和注油器的输入端连接,注油器的输出端和第四气管的输入端连接,第四气管的输出端和第一气管的输入端连接。第三气管的输出端、注油器的输出端以及第四气管的输出端分别设置有单向接头。实现了在工作状态下气动隔膜泵对润滑油的循环添加和更换,保证了气动隔膜泵的正常工作时间。

Automatic Circulating Lubrication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动循环润滑装置
本技术涉及机械保养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自动循环润滑装置。
技术介绍
气动隔膜泵是一种新型输送机械,是目前国内最新颖的一种泵类。其采用压缩空气为动力源,在各种特殊的场合可抽送常规泵不能抽吸的介质,尤其是对于各种腐蚀性液体均可使用。由于其优良的功能特性和其他泵不可替代的高适用性,气动隔膜泵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生化等领域。为了保证气动隔膜泵优良的功能特性、提高气动隔膜泵的使用寿命,需要向气动隔膜泵中添加和更换润滑油以减小气动隔膜泵工作期间膜片、活塞杆等零部件往复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保持膜片、活塞杆等零部件的高精密性。但是,气动隔膜泵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强大的气压,为了避免强大气压的影响,向气动隔膜泵中添加和更换润滑油的传统做法是关闭气动隔膜泵后再进行润滑油的添加。但是,这样的人工添加和更换润滑油的方式费时费力,并且,影响了气动隔膜泵的正常工作时间、增大了工业生产的时间成本、降低了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自动循环润滑装置。一种自动循环润滑装置,包括:气源、第一气管、气动隔膜泵、第二气管、过滤机构、第三气管、注油器以及第四气管。所述气源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气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气管的输出端和所述气动隔膜泵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气动隔膜泵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二气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气管的输出端和所述过滤机构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过滤机构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气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气管的输出端和所述注油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注油器的输出端和所述第四气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四气管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一气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气管的输出端、所述注油器的输出端以及所述第四气管的输出端分别设置有单向接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源为空气压缩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自动循环润滑装置还包括控制机构,所述空气压缩机和所述注油器分别与所述控制机构电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机构设置有显示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机构设置有警报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滤机构包括气液分离仓和储油仓,所述气液分离仓与所述储油仓连通,所述气液分离仓与所述第二气管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储油仓与所述第三气管的输入端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滤机构还包括油雾分离器,所述油雾分离器至少部分收容于气液分离仓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液分离仓开设有注入口并设置有盖设所述注入口的注入盖,所述储油仓开设有回收口并设置有盖设所述回收口的回收盖。上述自动循环润滑装置在工作过程中,气源通过第一气管为气动隔膜泵提供气压,气动隔膜泵通过第二气管将混合有润滑油的压缩空气输送至过滤机构,过滤机构将混合在压缩空气中的润滑油分离出来,分离出来的润滑油在注油器的抽吸作用下从过滤机构经过第三气管进入注油器中,润滑油在注油器的高压推动作用下通过第四气管进入第一气管并随着第一气管中的压缩空气进入到气动隔膜泵中。第三气管的输出端、注油器的输出端以及第四气管的输出端分别设置的单向接头保证了润滑油在整个自动循环润滑装置中的单向循环。这样,实现了在工作状态下气动隔膜泵对润滑油的循环添加和更换,避免了人工添加和更换润滑油费时费力的问题、保证了气动隔膜泵的正常工作时间,降低了工业生产的时间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自动循环润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实施例中控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实施例中自动循环润滑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其为一个实施例中的自动循环润滑装置10,包括:气源100、第一气管200、气动隔膜泵300、第二气管400、过滤机构500、第三气管600、注油器700以及第四气管800。所述气源100用于为所述气动隔膜泵300提供压缩空气作为所述气动隔膜泵300的动力源。所述气源100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气管200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气管200的输出端和所述气动隔膜泵300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气源100产生的压缩空气经过所述第一气管200进入所述气动隔膜泵300。所述气动隔膜泵300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二气管400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气管400的输出端和所述过滤机构500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气动隔膜泵300产生的混合有润滑油的压缩空气输送至过滤机构500并在过滤机构500中完成气液分离。所述过滤机构500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气管600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气管600的输出端和所述注油器700的输入端连接,分离出来的润滑油在注油器700的抽吸作用下从过滤机构500经过第三气管600进入注油器700中,所述注油器700的输出端和所述第四气管8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循环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气源、第一气管、气动隔膜泵、第二气管、过滤机构、第三气管、注油器以及第四气管;所述气源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气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气管的输出端和所述气动隔膜泵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气动隔膜泵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二气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气管的输出端和所述过滤机构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过滤机构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气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气管的输出端和所述注油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注油器的输出端和所述第四气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四气管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一气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气管的输出端、所述注油器的输出端以及所述第四气管的输出端分别设置有单向接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循环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气源、第一气管、气动隔膜泵、第二气管、过滤机构、第三气管、注油器以及第四气管;所述气源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气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气管的输出端和所述气动隔膜泵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气动隔膜泵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二气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气管的输出端和所述过滤机构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过滤机构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气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气管的输出端和所述注油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注油器的输出端和所述第四气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四气管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一气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气管的输出端、所述注油器的输出端以及所述第四气管的输出端分别设置有单向接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循环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源为空气压缩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循环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莫俊彪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布美兰流体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