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缆线径的测量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682585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4 13: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缆线径的测量装置及方法,属于电缆线径检测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杠杆、固定支点、测量组件、夹持组件、控制组件、电源;杠杆包括杠杆Ⅰ、杠杆Ⅱ;固定支点包括固定支点Ⅰ、固定支点Ⅱ;测量组件包括电桥电路,电桥电路包括可变电阻R1、R2、R3、R4;夹持组件包括U型轴承Ⅰ、U型轴承Ⅱ、固定杆Ⅰ、固定杆Ⅱ、支撑臂Ⅰ、支撑臂Ⅱ、弹簧Ⅰ、弹簧Ⅱ、螺钉、轴Ⅰ、轴Ⅱ、光滑圆环;控制组件包括电压采集装置、PC机和可编程控制器。本发明专利技术电阻式传感器采用对称的电桥电路,既提高了灵敏度,又增强了抗干扰的能力,能够有效的排除因抖动和温度对电缆线径测量所造成的误差,提高测量的精度。

A Measur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Cable Diame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缆线径的测量装置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缆线径的测量装置及方法,属于电缆线径检测

技术介绍
在世界范围内,电线电缆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配套产品。目前,我国电线电缆的行业已跃升为第一制造大国。但现今国内电线电缆性能问题却层出不穷,尤其在外形尺寸以及标志上,电线电缆存在较高的不合格率,现状令人担忧。目前电缆线径测量的装置较少,国内所采用的电缆线径测量方法比较常用的主要有电视摄像机测量。但是电视摄像机测量往往不能满足测量精度,存在较大误差,且不能消除电缆线经抖动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缆线径的测量装置及方法,既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又增强了抗干扰的能力,能够有效的排除因抖动和温度对电缆线径测量所造成的误差,提高了测量的精度。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是:一种电缆线径的测量装置,包括杠杆、固定支点、测量组件、夹持组件、控制组件、电源;所述杠杆包括杠杆Ⅰ19、杠杆Ⅱ20;所述固定支点包括固定支点Ⅰ2、固定支点Ⅱ7;所述测量组件包括电桥电路,电桥电路包括可变电阻R1、R2、R3、R4;所述夹持组件包括U型轴承Ⅰ14、U型轴承Ⅱ17、固定杆Ⅰ9、固定杆Ⅱ18、支撑臂Ⅰ15、支撑臂Ⅱ16、弹簧Ⅰ10、弹簧Ⅱ22、螺钉11、轴Ⅰ12、轴Ⅱ21、光滑圆环13;所述控制组件包括电压采集装置、PC机和可编程控制器;所述夹持组件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下两部分通过支撑臂Ⅰ15、支撑臂Ⅱ16支撑,上下两部分结构关于支撑臂Ⅰ15与支撑臂Ⅱ16的中点的连线镜像对称,其中,支撑臂Ⅰ15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在固定杆Ⅰ9、固定杆Ⅱ18一端,支撑臂Ⅱ16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在固定杆Ⅰ9、固定杆Ⅱ18的另一端;所述U型轴承Ⅰ14、U型轴承Ⅱ17采用上下相互压紧的方式,把电缆置于U型轴承Ⅰ14、U型轴承Ⅱ17构成的凹槽内,电缆行进时带动两U型轴承相对转动,用于保证电缆行进顺畅,U型轴承Ⅰ14、U型轴承Ⅱ17分别套在轴Ⅰ12、轴Ⅱ21上,轴Ⅰ12的两端均分别通过螺钉11与杠杆Ⅰ的右端3下面两侧设置的连接杆Ⅰ23固定连接,轴Ⅱ21的两端均分别通过螺钉11与杠杆Ⅱ的右端6上面两侧设置的连接杆Ⅱ24固定连接,固定杆Ⅰ9的两端均通过弹簧Ⅰ10与固定的套在轴Ⅰ12上的光滑圆环13连接,固定杆Ⅱ18的两端均通过弹簧Ⅱ22与固定的套在轴Ⅱ21上的光滑圆环13连接,所述可变电阻R2、R3设置在杠杆Ⅰ19水平位置的左右两边,固定支点Ⅰ2设置在杠杆Ⅰ19上,且固定支点Ⅰ2距离可变电阻R2和R3的距离相等;所述可变电阻R1、R4设置在杠杆Ⅱ20水平位置的左右两边,固定支点Ⅱ7设置在杠杆Ⅱ20上,且固定支点Ⅱ7距离可变电阻R1和R4的距离相等;所述可变电阻R2、R3、R1、R4的滑动端分别通过软胶接头连接杠杆Ⅰ的左端1、杠杆Ⅰ的右端3、杠杆Ⅱ的左端8、杠杆Ⅱ的右端6,且可变电阻R1、R2的一端连接后再与电源正极相连,可变电阻R3、R4的一端连接后再与电源负极相连,可变电阻R2的另一端、R3的另一端相连接再与电压采集装置的一端连接,可变电阻R1的另一端、R4的另一端相连接后再与电压采集装置的另一端连接;电压采集装置与可编程控制器,可编程控制器通过以太网模块与PC机。进一步地,所述杠杆选用轻质材料,具体可以采用铝合金。进一步地,所述电桥电路的电阻R1,R2,R3和R4为参数均相同的可变电阻,其中包括温度系数相同、电阻率相同、截面积相同;滑动滑片使初始值R1=R2=R3=R4=R;在测量的过程中,电阻R1,R2,R3以及R4的滑片向下移动,电阻的变化量分别为+ΔR,向上移动,电阻的变化量分别为-ΔR。一种利用所述测量装置进行电缆线径的测量方法,所述测量方法如下:Step1、将填充好塑料外壳的电缆通过U型轴承Ⅰ14、U型轴承Ⅱ17构成的凹槽内,U型轴承Ⅰ14、U型轴承Ⅱ17开始滚动;设计及初始安装时,电缆的线径不发生变化,初始值为d0;U型轴承能根据电缆直径大小上下调节,而上下U型轴承的距离则靠弹簧自动调节;Step2、当电缆线径变粗时,电压采集装置采集到电桥电路的输出电压为U0,把输出电压传送给可编程控制器,通过可编程控制器利用如下公式计算出实际电缆线径:d=d0+2Δd1;其中,d0为电缆初始线径,2Δd1为电缆线径变粗时变化的长度,即杠杆Ⅰ的右端3向上移动的长度加上杠杆Ⅱ的右端6向下移动的长度,L1为固定支点Ⅰ2到电阻R2的力臂,L2为固定支点Ⅰ2到杠杆Ⅰ右端3的力臂,P为电桥电路中电阻R2的电阻率,I为电桥电路的总电流,s为电阻R2的截面积,U0为电桥电路的输出电压;当电缆线径变细时,电压采集装置采集到电桥电路的输出电压为U0,把输出电压传送给可编程控制器,通过可编程控制器利用如下公式计算出实际电缆线径:d=d0-2Δd2;其中,d0为电缆初始线径,2Δd2为电缆线径变细时变化的长度,即杠杆Ⅰ的右端3向下移动的长度加上杠杆Ⅱ的右端6向上移动的长度,L1为固定支点Ⅰ2到电阻R2的力臂,L2为固定支点Ⅰ2到杠杆Ⅰ右端3的力臂,P为电桥电路中电阻R2的电阻率,I为电桥电路的总电流,s为电阻R2的截面积,U0为电桥电路的输出电压;Step3、把测得的实际电缆线径通过以太网模块传送给PC机。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电阻式传感器采用对称的电桥电路,既提高了灵敏度,又增强了抗干扰的能力,能够有效的排除因抖动和温度对电缆线径测量所造成的误差,提高测量的精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部分结构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夹持组件以及杠杆的剖视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当线径变粗,电阻R2的滑片向下移动时的变化状态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当线径变细,电阻R2的滑片向上移动时的变化状态示意图。图1-5中各标号:1-杠杆Ⅰ的左端,2-固定支点Ⅰ,3-杠杆Ⅰ的右端,4-夹持组件,5-电缆,6-杠杆Ⅱ的右端,7-固定支点Ⅱ,8-杠杆Ⅱ的左端,9-固定杆Ⅰ,10-弹簧Ⅰ,11-螺钉,12-轴Ⅰ,13-光滑圆环,14-U型轴承Ⅰ,15-支撑臂Ⅰ,16-支撑臂Ⅱ,17-U型轴承Ⅱ,18-固定杆Ⅱ,19-杠杆Ⅰ,20-杠杆Ⅱ,21-轴Ⅱ,22-弹簧Ⅱ,23-连接杆Ⅰ,24-连接杆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如图1-3所示,一种电缆线径的测量装置,包括杠杆、固定支点、测量组件、夹持组件、控制组件、电源;所述杠杆包括杠杆Ⅰ19、杠杆Ⅱ20;所述固定支点包括固定支点Ⅰ2、固定支点Ⅱ7;所述测量组件包括电桥电路,电桥电路包括可变电阻R1、R2、R3、R4;所述夹持组件包括U型轴承Ⅰ14、U型轴承Ⅱ17、固定杆Ⅰ9、固定杆Ⅱ18、支撑臂Ⅰ15、支撑臂Ⅱ16、弹簧Ⅰ10、弹簧Ⅱ22、螺钉11、轴Ⅰ12、轴Ⅱ21、光滑圆环13;所述控制组件包括电压采集装置、PC机和可编程控制器;所述夹持组件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下两部分通过支撑臂Ⅰ15、支撑臂Ⅱ16支撑,上下两部分结构关于支撑臂Ⅰ15与支撑臂Ⅱ16的中点的连线镜像对称,其中,支撑臂Ⅰ15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在固定杆Ⅰ9、固定杆Ⅱ18一端,支撑臂Ⅱ16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在固定杆Ⅰ9、固定杆Ⅱ18的另一端;所述U型轴承Ⅰ14、U型轴承Ⅱ17采用上下相互压紧的方式,把电缆置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缆线径的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杠杆、固定支点、测量组件、夹持组件、控制组件、电源;所述杠杆包括杠杆Ⅰ(19)、杠杆Ⅱ(20);所述固定支点包括固定支点Ⅰ(2)、固定支点Ⅱ(7);所述测量组件包括电桥电路,电桥电路包括可变电阻R1、R2、R3、R4;所述夹持组件包括U型轴承Ⅰ(14)、U型轴承Ⅱ(17)、固定杆Ⅰ(9)、固定杆Ⅱ(18)、支撑臂Ⅰ(15)、支撑臂Ⅱ(16)、弹簧Ⅰ(10)、弹簧Ⅱ(22)、螺钉(11)、轴Ⅰ(12)、轴Ⅱ(21)、光滑圆环(13);所述控制组件包括电压采集装置、PC机和可编程控制器;所述夹持组件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下两部分通过支撑臂Ⅰ(15)、支撑臂Ⅱ(16)支撑,上下两部分结构关于支撑臂Ⅰ(15)与支撑臂Ⅱ(16)的中点的连线镜像对称,其中,支撑臂Ⅰ(15)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在固定杆Ⅰ(9)、固定杆Ⅱ(18)一端,支撑臂Ⅱ(16)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在固定杆Ⅰ(9)、固定杆Ⅱ(18)的另一端;所述U型轴承Ⅰ(14)、U型轴承Ⅱ(17)采用上下相互压紧的方式,把电缆置于U型轴承Ⅰ(14)、U型轴承Ⅱ(17)构成的凹槽内,电缆行进时带动两U型轴承相对转动,用于保证电缆行进顺畅,U型轴承Ⅰ(14)、U型轴承Ⅱ(17)分别套在轴Ⅰ(12)、轴Ⅱ(21)上,轴Ⅰ(12)的两端均分别通过螺钉(11)与杠杆Ⅰ的右端(3)下面两侧设置的连接杆Ⅰ(23)固定连接,轴Ⅱ(21)的两端均分别通过螺钉(11)与杠杆Ⅱ的右端(6)上面两侧设置的连接杆Ⅱ(24)固定连接,固定杆Ⅰ(9)的两端均通过弹簧Ⅰ(10)与固定的套在轴Ⅰ(12)上的光滑圆环(13)连接,固定杆Ⅱ(18)的两端均通过弹簧Ⅱ(22)与固定的套在轴Ⅱ(21)上的光滑圆环(13)连接,所述可变电阻R2、R3设置在杠杆Ⅰ(19)水平位置的左右两边,固定支点Ⅰ(2)设置在杠杆Ⅰ(19)上,且固定支点Ⅰ(2)距离可变电阻R2和R3的距离相等;所述可变电阻R1、R4设置在杠杆Ⅱ(20)水平位置的左右两边,固定支点Ⅱ(7)设置在杠杆Ⅱ(20)上,且固定支点Ⅱ(7)距离可变电阻R1和R4的距离相等;所述可变电阻R2、R3、R1、R4的滑动端分别通过软胶接头连接杠杆Ⅰ的左端(1)、杠杆Ⅰ的右端(3)、杠杆Ⅱ的左端(8)、杠杆Ⅱ的右端(6),且可变电阻R1、R2的一端连接后再与电源正极相连,可变电阻R3、R4的一端连接后再与电源负极相连,可变电阻R2的另一端、R3的另一端相连接再与电压采集装置的一端连接,可变电阻R1的另一端、R4的另一端相连接后再与电压采集装置的另一端连接;电压采集装置与可编程控制器,可编程控制器通过以太网模块与PC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缆线径的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杠杆、固定支点、测量组件、夹持组件、控制组件、电源;所述杠杆包括杠杆Ⅰ(19)、杠杆Ⅱ(20);所述固定支点包括固定支点Ⅰ(2)、固定支点Ⅱ(7);所述测量组件包括电桥电路,电桥电路包括可变电阻R1、R2、R3、R4;所述夹持组件包括U型轴承Ⅰ(14)、U型轴承Ⅱ(17)、固定杆Ⅰ(9)、固定杆Ⅱ(18)、支撑臂Ⅰ(15)、支撑臂Ⅱ(16)、弹簧Ⅰ(10)、弹簧Ⅱ(22)、螺钉(11)、轴Ⅰ(12)、轴Ⅱ(21)、光滑圆环(13);所述控制组件包括电压采集装置、PC机和可编程控制器;所述夹持组件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下两部分通过支撑臂Ⅰ(15)、支撑臂Ⅱ(16)支撑,上下两部分结构关于支撑臂Ⅰ(15)与支撑臂Ⅱ(16)的中点的连线镜像对称,其中,支撑臂Ⅰ(15)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在固定杆Ⅰ(9)、固定杆Ⅱ(18)一端,支撑臂Ⅱ(16)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在固定杆Ⅰ(9)、固定杆Ⅱ(18)的另一端;所述U型轴承Ⅰ(14)、U型轴承Ⅱ(17)采用上下相互压紧的方式,把电缆置于U型轴承Ⅰ(14)、U型轴承Ⅱ(17)构成的凹槽内,电缆行进时带动两U型轴承相对转动,用于保证电缆行进顺畅,U型轴承Ⅰ(14)、U型轴承Ⅱ(17)分别套在轴Ⅰ(12)、轴Ⅱ(21)上,轴Ⅰ(12)的两端均分别通过螺钉(11)与杠杆Ⅰ的右端(3)下面两侧设置的连接杆Ⅰ(23)固定连接,轴Ⅱ(21)的两端均分别通过螺钉(11)与杠杆Ⅱ的右端(6)上面两侧设置的连接杆Ⅱ(24)固定连接,固定杆Ⅰ(9)的两端均通过弹簧Ⅰ(10)与固定的套在轴Ⅰ(12)上的光滑圆环(13)连接,固定杆Ⅱ(18)的两端均通过弹簧Ⅱ(22)与固定的套在轴Ⅱ(21)上的光滑圆环(13)连接,所述可变电阻R2、R3设置在杠杆Ⅰ(19)水平位置的左右两边,固定支点Ⅰ(2)设置在杠杆Ⅰ(19)上,且固定支点Ⅰ(2)距离可变电阻R2和R3的距离相等;所述可变电阻R1、R4设置在杠杆Ⅱ(20)水平位置的左右两边,固定支点Ⅱ(7)设置在杠杆Ⅱ(20)上,且固定支点Ⅱ(7)距离可变电阻R1和R4的距离相等;所述可变电阻R2、R3、R1、R4的滑动端分别通过软胶接头连接杠杆Ⅰ的左端(1)、杠杆Ⅰ的右端(3)、杠杆Ⅱ的左端(8)、杠杆Ⅱ的右端(6),且可变电阻R1、R2的一端连接后再与电源正极相连,可变电阻R3、R4的一端连接后再与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焰方文长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