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留置导管的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67406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4 11: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留置导管的固定装置,其包括:带有第一中孔和渗透孔的基板;带有第二中孔的施压板;胶液释放机构,包括医用胶和能将医用胶封装在施压板和基板之间的封装构件;操控机构,设在施压板上并贯穿基板的导向柱及设置在导向柱上的调整构件。当调整构件被操控而使施压板朝向基板运动时,施压板和基板将一同压破封装构件,迫使医用胶脱离封装构件的约束而向周围扩散,并使医用胶部分地流过渗透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用于留置导管的固定装置可以在不增加额外创伤的情况,将留置导管更稳定地固定肌肤上,并对穿刺点进行封闭,降低留置导管脱离肌肤的风险,降低穿刺点出现意外渗血的风险,降低穿刺点被感染的风险。

Fixation device for indwelling cathe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留置导管的固定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留置导管的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尽管医疗技术和设备在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中已经获得了显著的提高和改进,但临床工作中依然存在着大量的不可替代的有创操作,如动静脉穿刺、全身各部位神经阻滞等等。可视化技术的迅速普及已经让上述的类似操作变得更加容易,但是穿刺之后往往需要在穿刺点留下管路(即留置导管)以确保持续的监测或者液体治疗,现有的留置导管固定方式多采用医用胶布或无菌敷贴粘贴固定,亦有在穿刺点附近进行额外的缝线固定或皮下隧道固定等等,但以上固定方式仍旧不够理想,导致留置导管的脱落问题成为了困扰临床医生的一大难题,也是增加患者接受反复多次有创穿刺的主要原因,除人为因素之外,脱落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穿刺点的渗血或渗液造成粘贴面分离,固定效果非常有限,穿刺点附近的缝线固定或者皮下隧道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全部或部分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留置导管的固定装置,其可以在不增加额外创伤的情况将留置导管更稳定地固定在肌肤上,并对穿刺点进行封闭,降低留置导管脱离肌肤的风险,降低穿刺点出现意外渗血的风险,降低穿刺点被感染的风险。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留置导管的固定装置,其包括:带有第一中孔和渗透孔的基板,其中所述第一中孔允许所述留置导管穿过;带有第二中孔的施压板,其中所述第二中孔也允许所述留置导管穿过;胶液释放机构,包括医用胶和设置在所述基板与施压板之间并将所述医用胶封装在施压板和基板之间的封装构件;操控机构,设在所述施压板上并贯穿所述基板的导向柱,以及设置在所述导向柱上的调整构件。其中,当所述调整构件被操控而使所述施压板朝向所述基板运动时,所述施压板和基板将一同压破所述封装构件,迫使所述医用胶脱离所述封装构件的约束而向周围扩散,并使所述医用胶部分地流过所述渗透孔。进一步地,所述封装构件包括用于容纳所述医用胶的待破胶囊,所述待破胶囊能够在所述施压板朝向所述基板运动时被压破而释放其内的所述医用胶。进一步地,所述待破胶囊的数量是一个,并呈现为圆形泳圈状。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柔性阻挡套,所述柔性阻挡套的一侧套于所述施压板上并与所述施压板密封连接,而其另一侧套于所述基板上与所述基板密封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调整构件为通过转轴枢接在所述导向柱上的扣压手柄,所述扣压手柄上的用以容纳所述转轴的端部包括第一平面、第二平面及衔接所述第一和第二平面的过度弧面,其中所述第一平面到该转轴的距离短于所述第二平面到该转轴的距离,当所述扣压手柄旋转到与所述施压板相垂直时,所述第一平面与施压板相接合并对所述扣压手柄实施锁定,当所述扣压手柄旋转到与所述施压板平行时,所述第一平面与施压板相接合并对所述扣压手柄实施锁定。进一步地,在所述施压板上设置有两个所述导向柱,所述扣压手柄呈现为把手状,其两端分别与两个导向柱相枢接。进一步地,所述扣压手柄上设置有贯穿孔,所述贯穿孔允许所述留置导管穿过,其中当所述扣压手柄转动到与所述施压板相平行时,所述贯穿孔也与所述施压板相平行。进一步地,所述医用胶包括α-氰基丙基酸酯系胶或纤维蛋白生物型胶。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无菌敷贴。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施压板和基板之间并允许所述留置导管穿过的弹性压紧块,其中所述弹性压紧块能够在所述施压板朝向所述基板运动时对所述留置导管逐渐夹紧。根据本技术的用于留置导管的固定装置可以在不增加额外创伤的情况,将留置导管更稳定地固定在肌肤上,并对穿刺点进行封闭,降低留置导管脱离肌肤的风险,降低穿刺点出现意外渗血的风险,降低穿刺点被感染的风险。此外,本技术的用于留置导管的固定装置的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使用安全可靠,便于实施推广应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图1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留置导管的固定装置的爆炸图;图2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留置导管的固定装置的立体图;图3为沿图2中A-A线的剖视图;图4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留置导管的固定装置的立体图;图5为沿图4中B-B线的剖视图;图6显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留置导管的固定装置的基板及导向柱;图7为图1中D处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如图1到图6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留置导管的固定装置100包括带有第二中孔2a和渗透孔2b(见图6)的基板2,以及带有第一中孔1a的施压板1。如图所示,该基板2和施压板1均优选由金属、例如不锈钢或铝合金构造的圆形板,当然也可以其他形状板。留置导管(未示出)能够依次穿过施压板1的第一中孔1a和基板2的第二中孔2a,使施压板1和基板2能套设在留置导管外,促使施压板1和基板2二者平行或近似平行。其中,渗透孔2b的数量和位置不作限定,例如渗透孔2b的数量为多个,并围绕着第二中孔2a,详见图6。优选地,该基板2也可选为带第二中孔2a的镂空板,镂空板的空隙作为渗透孔2b。固定装置100还包括胶液释放机构。胶液释放机构包括医用胶和设置在施压板1和基板2之间且将医用胶约束在施压板1和基板2之间的封装构件3。该医用胶可为软组织医用胶或医用压敏胶等,不过优选为软组织医用胶,具体包括α-氰基丙基酸酯系胶或纤维蛋白生物型胶。固定装置100还包括操控机构5,见图1和图5。该操控机构5包括设在基板2上并贯穿施压板1的导向柱51,以及设置在导向柱51上的调整构件52。除下文所述记载的操控机构5之外,该操控机构5中的导向柱51和调整构件52也可依次选择为螺杆和螺母,该螺母与螺杆裸露在施压板1外的部分相配合,操控者能够在旋转该螺母之后,促使施压板1朝向基板2运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留置导管的固定装置100,其调整构件52能够被操控而使施压板1朝向基板2运动,迫使压板1和基板2一同压破封装构件3,进而使医用胶脱离封装构件3的约束而向其周围(指封装构件3的四周)扩散,其中一部分医用胶通过渗透孔2b流入到基板2与肌肤(穿刺点所在的区域)之间,并将基板2粘接到人体的肌肤上,而另一部分医用胶流入到留置导管与基板2之间,并将留置导管与基板2粘在一起。待医用胶风干后,由于该基板2已粘接到人体且留置导管又与基板2粘在一起,因此该固定装置100能将留置导管固定穿刺区域的肌肤上。与以往固定方式相比,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留置导管的固定装置100可以在不增加额外创伤的情况,将留置导管更稳定地固定在肌肤上,并对穿刺点进行封闭,降低留置导管脱离肌肤的风险,降低穿刺点出现意外渗血的风险,降低穿刺点被感染的风险。在本实施例中,封装构件3包括用于容纳医用胶的待破胶囊,且该待破胶囊能够在施压板1朝向基板2运动时被压破而释放其内的医用胶。待破胶囊可由硅胶、无毒橡胶等无毒高弹性材料制成,但要求严格控制其厚度以保证其能被压破,不过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留置导管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带有第一中孔和渗透孔的基板,其中所述第一中孔允许所述留置导管穿过;带有第二中孔的施压板,其中所述第二中孔也允许所述留置导管穿过;胶液释放机构,包括医用胶和设置在所述基板与施压板之间并将所述医用胶封装在施压板和基板之间的封装构件;操控机构,设在所述施压板上并贯穿所述基板的导向柱,以及设置在所述导向柱上的调整构件;其中,当所述调整构件被操控而使所述施压板朝向所述基板运动时,所述施压板和基板将一同压破所述封装构件,迫使所述医用胶脱离所述封装构件的约束而向周围扩散,并使所述医用胶部分地流过所述渗透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留置导管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带有第一中孔和渗透孔的基板,其中所述第一中孔允许所述留置导管穿过;带有第二中孔的施压板,其中所述第二中孔也允许所述留置导管穿过;胶液释放机构,包括医用胶和设置在所述基板与施压板之间并将所述医用胶封装在施压板和基板之间的封装构件;操控机构,设在所述施压板上并贯穿所述基板的导向柱,以及设置在所述导向柱上的调整构件;其中,当所述调整构件被操控而使所述施压板朝向所述基板运动时,所述施压板和基板将一同压破所述封装构件,迫使所述医用胶脱离所述封装构件的约束而向周围扩散,并使所述医用胶部分地流过所述渗透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构件包括用于容纳所述医用胶的待破胶囊,所述待破胶囊能够在所述施压板朝向所述基板运动时被压破而释放其内的所述医用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待破胶囊呈现为圆形泳圈状。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柔性阻挡套,所述柔性阻挡套的一侧套于所述施压板上并与所述施压板密封连接,而其另一侧套于所述基板上与所述基板密封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到4中任一项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构件为通过转轴枢接在所述导向柱上的扣压手柄,所述扣压手柄上的用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旭蕾费昱达王瑾袁青宫瑞松王境一黄宇光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