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的肱骨近端固定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670209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4 11: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公开了一种改进的肱骨近端固定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其中,呈板体结构的体部,所述体部上具有前后贯穿的定位孔;延伸自所述体部的头部;设于所述头部上的固定部;若干分别设于所述体部和所述头部上的前后贯穿的穿孔;本发明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在普通的肱骨骨折固定钢板的头部增设弧形状三叉戟结构的固定部,通过固定部抓住并固定柱冈上肌支点骨片,达到将骨片固定在肱骨上的目的,解决了现有的固定钢板无法固定冈上肌支点骨片的问题。

Modified proximal humerus fixator and its applic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改进的肱骨近端固定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用具
,尤其是涉及一种改进的肱骨近端固定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占成人骨折的5%,是骨质疏松脆性骨折的第三位。根据骨折的程度,肱骨近端骨折分为两部分、三部分、四部分骨折,骨折类型不同采用不同的钢板系统。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是“肱骨近端锁定钢板”针对三部分和四部分骨折;“肱骨大结节钢板”治疗单纯的肱骨大结节骨折。但现有的内固定系统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就是缺乏有效的固定冈上肌支点骨片的设计,从而导致了部分内固定手术的失败。目前所有的内固定手术中螺钉都是从外到内打进,却没有从上往下打的,因此钢钉并不能固定到冈上肌支点骨片,导致手术失败,如果再加一个钢钉,就会造成二次手术,且肩关节不能移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目前内固定手术不能有效固定住冈上肌支点骨片,导致二次手术,从而使得肩关节不能移动。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改进的肱骨近端固定装置,其中,包括:呈板体结构的体部,所述体部上具有前后贯穿的定位孔;延伸自所述体部的头部;设于所述头部上的固定部;若干分别设于所述体部和所述头部上的前后贯穿的穿孔。可选的,所述固定部呈三叉戟结构并可拆卸地与所述头部安装。可选的,位于所述体部、所述头部中的所述穿孔的中心轴线之间相互呈夹角设置。可选的,还包括分布于所述体部和所述头部上的若干透孔。可选的,所述定位孔为腰形孔。可选的,所述头部上具有安装所述固定部的凹槽。可选的,所述穿孔为螺纹孔。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还提供了一种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改进的肱骨近端固定装置的使用方法,其中,所述使用方法如下:所述体部设置于肱骨干上,所述头部位于肱骨头上,通过钢钉贯穿所述定位孔、所述透孔将所述体部定位在肱骨干上,通过钢钉贯穿所述穿孔将所述体部、所述头部固定于肱骨干、肱骨头上,所述固定部抓设于冈上肌骨片中并将冈上肌骨片固定在肱骨头上。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在普通的肱骨骨折固定钢板的头部增设弧形状三叉戟结构的固定部,通过固定部抓住并固定柱冈上肌支点骨片,达到将骨片固定在肱骨上的目的,解决了现有的固定钢板无法固定冈上肌支点骨片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肱骨近端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肱骨近端固定装置的侧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肱骨近端固定装置的头部及固定部的立体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肱骨近端固定装置与肱骨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中肱骨近端固定装置与肱骨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倾斜”、“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一请参见图1至图4所示,示出了一种实施例的改进的肱骨近端固定装置100,其中,包括呈板体结构的体部10,体部10上具有定位孔1,体部10通过定位孔1定位至肱骨的骨干200上;延伸自体部10的头部20,头部20与体部10一体成型,头部20对应的固定在肱骨头201位置上;设于头部20上的固定部30,固定部30用于抓住并固定住冈上肌支点骨片202;若干设于体部10和头部20上的穿孔2,从穿孔2中打入钢钉(未示出)将体部10和头部20固定在肱骨上。本实施例中,体部10与头部20可相互弯曲且呈夹角设置,夹角范围可选的在15°~25°之间,由于个人骨骼的不同,手术时需要调整或选用不同的夹角的固定装置。本实施例中,固定部30呈三叉戟结构4并可拆卸地与头部20安装,具体的,固定部30包括安装板41和钩爪42,头部20上具有安装固定部30的凹槽201,将安装板41与凹槽201匹配安装即可。当然,本实施例中可选的钩爪42的数量为三个,形成三叉戟结4,通过三叉戟结构的固定部对冈上肌支点骨片202进行抓取并固定,其他实施例中,钩爪42的数量不限于三个,根据手术情况的不同也可以是一个、两个、四个、或更多,都可实现固定住冈上肌支点骨片。本实施例中,位于体部10、头部20中的穿孔2的中心轴线之间相互呈夹角设置,倾斜的角度范围可选的为4°~8°之间,倾斜方向为相对于垂直轴向左或向右倾斜,不同方向的倾斜在手术过程中能够更加牢固的固定住固定装置,避免同一方向的固定在术后一段时间中产生松动或移位。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分布于体部10和头部20上的若干透孔3,透孔3用于辅助进一步的固定住固定装置。本实施例中,定位孔1为腰形孔,在其他实施例中不限于一定是腰形孔的结构,可以是其他结构,例如十字形、月形等。本实施例中,穿孔2为螺纹孔,配合钢钉上的螺纹一同配合使用。通过以下说明进一步的认识本专利技术的特性及功能。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上述任一项的改进的肱骨近端固定装置的使用方法,其中,使用方法如下:将固定装置100放置在肱骨骨折处,将三叉戟结构4对准并抓住冈上肌支点骨片202,固定装置100位置保持不动,在定位孔1、穿孔2、透孔3中打入钢钉,将固定装置相对于肱骨固定住,并且固定部30将冈上肌支点骨片202固定在肱骨头201上,保证了冈上肌支点骨片的固定。其中,固定部30与头部20可拆卸,因此,固定部30的尺寸规格是可以多变多,以适用于不同患者的骨骼情况,并方便手术操作。由于手术的规定,钢板结构(体部10和头部20)和肱骨头201的最高处(靠近冈上肌支点骨片202位置处)之间必须预留一定距离,例如0.5cm或1cm,这时,可以选用能够使得安装到头部20之后刚好能弥补该0.5cm或1cm距离的固定部30,使得固定装置最后能够在肱骨上精确定位并固定。另外,固定部30也并非只限于三叉戟结构4的钩状结构,也可以是其他结构,例如在安装板41上设置可弯曲翻折变形的金属结构,通过改变金属结构的形状与冈上肌支点骨片202之间固定匹配即可,这种结构更加灵活多变,更方便医护人员操作。当然,固定部30不仅限于可弯曲变形的金属结构,其他任意能够安装在头部20或安装板41上并且能够实现固定冈上肌支点骨片202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可实现该目的的简单的变化结构的,都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实施例二请参见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提出一种具有可折弯、可塑性、万象锁定孔结构的固定装置300,对肱骨和/或冈上肌支点骨片202进行固定,定位孔301两两之间通过可塑形的钢板302连接并可进行弯曲变形,可适应不同病患的肱骨不同形状的情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改进的肱骨近端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呈板体结构的体部,所述体部上具有前后贯穿的定位孔;延伸自所述体部的头部;设于所述头部上的固定部;若干分别设于所述体部和所述头部上的前后贯穿的穿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进的肱骨近端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呈板体结构的体部,所述体部上具有前后贯穿的定位孔;延伸自所述体部的头部;设于所述头部上的固定部;若干分别设于所述体部和所述头部上的前后贯穿的穿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肱骨近端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呈三叉戟结构并可拆卸地与所述头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肱骨近端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体部、所述头部中的所述穿孔的中心轴线之间相互呈夹角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肱骨近端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布于所述体部和所述头部上的若干透孔。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