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胶液气动输料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656159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0 05: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胶液气动输料系统,包括:塔体、排气管、排水管、抽气风机、输水装置、布风板、除雾器及填料层;所述输水装置包括固定管、旋转接头、旋转管及离心盆,所述旋转管包括一竖直布置的主管及至少两个水平布置的L型分支管,水从L型的所述分支管喷出时,可产生平行于水平面的扭矩,从而驱动所述旋转管及旋转管下端设置的离心盆转动;从所述分支管喷出的水流会喷洒于所述环形侧壁上,所述环形侧壁转动时的离心力会带动水流做离心运动,驱动水流从所述环形侧壁的上端外缘甩至所述上腔体的腔壁上,从而在所述环形间隙的上方形成一环形水幕,向上运动的气流穿过所述水幕后,才能从所述排气管排出,气流中的粉尘会被所述水幕拦截。

A Glue Pneumatic Feeding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胶液气动输料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输料系统,具体涉及一种胶液气动输料系统。
技术介绍
现有的气动输料系统,增压抽气风机关闭后,增压抽气风机在惯性作用下会继续转动,储罐内的气压不能及时归零,导致胶液仍向料斗输送,料斗经常出现满斗、溢斗的现象,严重影响正常生产的进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供一种胶液气动输料系统,解决现有技术中料斗经常出现满斗、溢斗的技术问题。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胶液气动输料系统,包括:塔体、排气管、排水管、抽气风机、输水装置、布风板、除雾器、填料层、增压风机、气罐、隔离管、泄压管、泄压阀、导气软管、储胶罐、胶液输送管及料斗,所述布风板内置于所述塔体,并把所述塔体的内腔分隔成上下布置的上腔体及下腔体,所述布风板上均匀布置有多个连通所述上腔体与所述下腔体的筛孔;所述填料层、输水装置及除雾器均内置于所述上腔体,且由下至上依次布置;所述输水装置包括固定管、旋转接头、旋转管及离心盆,所述旋转管包括一竖直布置的主管及至少两个水平布置的L型分支管,两个所述分支管沿所述主管的周向圆周阵列布置,并且两个所述分支管的进水端均与所述主管的下端连通;所述离心盆包括离心盆本体及连接柱,所述离心盆本体包括环形侧壁及底板,所述环形侧壁的横截面积由下至上逐渐增大,并且所述环形侧壁的上端外缘与所述上腔体的腔壁之间形成有一环形间隙;所述底板同轴密封于所述环形侧壁的下端;所述连接柱竖直布置,所述连接柱的上端与所述主管的下端同轴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柱的下端与所述底板同轴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管的出水端穿过所述塔体的侧壁并延伸至所述上腔体;所述旋转接头竖直布置,所述旋转接头的上端与所述固定管的出水端连通,所述旋转接头的下端与所述主管的上端连通;所述排气管与所述上腔体的顶部连通;所述排水管与所述下腔体的底部连通;所述抽气风机的出风端与所述下腔体的中部连通;其中所述分支管内置于所述环形侧壁;所述增压风机的抽气端与所述排气管的出气端连通,所述增压风机的出气端与所述气罐的内腔连通;所述气罐的下端设置有输气口及泄压口,所述泄压口的直径至少为所述输气口的直径的四倍;所述储胶罐包括储胶罐本体、配重盖体、吊钩及连通管,所述储胶罐本体的上端开口;所述配重盖体覆盖密封于所述储胶罐本体的上端开口;所述吊钩为两个,两个所述吊钩均与所述配重盖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连通管的下端与所述储胶罐本体的内腔连通,所述连通管的上端与所述配重盖体固定连接,并穿出所述配重盖体的上表面;所述导气软管的一端与所述输气口连通、所述导气软管的另一端与所述连通管的上端连通;所述料斗的底部高于所述储胶罐本体的顶部布置;所述胶液输送管的一端与储胶罐本体的内腔底部连通,所述胶液输送管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料斗的开口端;所述隔离管包括隔离管本体、第一挡灰片及第二挡灰片,所述第一挡灰片及所述第二挡灰片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挡灰片及所述第二挡灰片沿所述隔离管本体的长度方向交错内置于所述隔离管本体的内腔,所述第一挡灰片的上部边缘与所述隔离管本体的内腔的顶面之间设置有导气间隙;所述第二挡灰片的下部边缘与所述隔离管本体的内腔的底面之间设置有导气间隙;所述隔离管本体的一端与所述泄压口连通,所述隔离管本体的另一端与所述泄压管连通;所述泄压阀设置于所述泄压管上;其中,所述隔离管本体的内径、所述泄压管的内径与所述泄压口的直径相同,所述隔离管本体的内腔横截面积至少为每个所述导气间隙面积的六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该胶液气动输料系统中的输水装置与水管接通之后,水从L型的所述分支管喷出时,可产生平行于水平面的扭矩,从而驱动所述旋转管及旋转管下端设置的离心盆转动;从所述分支管喷出的水流会喷洒于所述环形侧壁上,所述环形侧壁转动时的离心力会带动水流做离心运动,驱动水流从所述环形侧壁的上端外缘甩至所述上腔体的腔壁上,从而在所述环形间隙的上方形成一环形水幕,向上运动的气流穿过所述水幕后,才能从所述排气管排出,气流中的粉尘会被所述水幕拦截,保证了所述增压风机抽入所述气罐中气体的洁净度;所述气罐中的气体通过所述导气软管进入所述储胶罐,增加所述储胶罐内的气压,高压气体把所述储胶罐内的胶液压入所述料斗,加料完成后,用户可打开所述泄压阀,快速排出气罐及所述储胶罐内的气体,迅速降低气压,从而实现快速停止加料,避免了满斗、溢斗的现象;泄压完成后,所述第一挡灰片及所述第二挡灰片可阻挡外部粉尘进入所述气罐的内腔,避免污染所述气罐的内腔。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是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旋转管与离心盆的立体连接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2中旋转管与离心盆的第一视角立体连接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2中旋转管与离心盆的第二视角立体连接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5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5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1:请参阅图1~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胶液气动输料系统,包括:塔体1、排气管2、排水管3、抽气风机4、输水装置5、布风板6、除雾器7、填料层8、喷淋管9、内循环水管a、水泵b、增压风机c、气罐d、隔离管e、泄压管f、泄压阀g、导气软管h、储胶罐i、胶液输送管j及料斗k,所述布风板6内置于所述塔体1,并把所述塔体1的内腔分隔成上下布置的上腔体及下腔体,所述布风板6上均匀布置有多个连通所述上腔体与所述下腔体的筛孔;所述填料层8、输水装置5及除雾器7均内置于所述上腔体,且由下至上依次布置;所述输水装置5包括固定管51、旋转接头52、旋转管53及离心盆54,所述旋转管53包括一竖直布置的主管531及至少两个水平布置的L型分支管532,两个所述分支管532沿所述主管531的周向圆周阵列布置,并且两个所述分支管532的进水端均与所述主管531的下端连通;所述离心盆54包括离心盆本体541及连接柱542,所述离心盆本体541包括环形侧壁5411及底板5412,所述环形侧壁5411的横截面积由下至上逐渐增大,并且所述环形侧壁5411的上端外缘与所述上腔体的腔壁之间形成有一环形间隙1a;所述底板5412同轴密封于所述环形侧壁5411的下端;所述连接柱542竖直布置,所述连接柱542的上端与所述主管531的下端同轴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柱542的下端与所述底板5412同轴固定连接,并且所述连接柱542的下端与所述底板5412的连接部位固定有三个加强筋,提高其连接强度。所述固定管51的出水端穿过所述塔体1的侧壁并延伸至所述上腔体;所述旋转接头52竖直布置,所述旋转接头52的上端与所述固定管51的出水端连通,所述旋转接头52的下端与所述主管531的上端连通;所述排气管2与所述上腔体的顶部连通;所述排水管3与所述下腔体的底部连通;所述抽气风机4的出风端与所述下腔体的中部连通;其中所述分支管532内置于所述环形侧壁。所述增压风机c的抽气端与所述排气管2的出气端连通,所述增压风机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胶液气动输料系统,包括:塔体、排气管、排水管、抽气风机、输水装置、布风板、除雾器、填料层、增压风机、气罐、隔离管、泄压管、泄压阀、导气软管、储胶罐、胶液输送管及料斗,所述布风板内置于所述塔体,并把所述塔体的内腔分隔成上下布置的上腔体及下腔体,所述布风板上均匀布置有多个连通所述上腔体与所述下腔体的筛孔;所述填料层、输水装置及除雾器均内置于所述上腔体,且由下至上依次布置;所述输水装置包括固定管、旋转接头、旋转管及离心盆,所述旋转管包括一竖直布置的主管及至少两个水平布置的L型分支管,两个所述分支管沿所述主管的周向圆周阵列布置,并且两个所述分支管的进水端均与所述主管的下端连通;所述离心盆包括离心盆本体及连接柱,所述离心盆本体包括环形侧壁及底板,所述环形侧壁的横截面积由下至上逐渐增大,并且所述环形侧壁的上端外缘与所述上腔体的腔壁之间形成有一环形间隙;所述底板同轴密封于所述环形侧壁的下端;所述连接柱竖直布置,所述连接柱的上端与所述主管的下端同轴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柱的下端与所述底板同轴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管的出水端穿过所述塔体的侧壁并延伸至所述上腔体;所述旋转接头竖直布置,所述旋转接头的上端与所述固定管的出水端连通,所述旋转接头的下端与所述主管的上端连通;所述排气管与所述上腔体的顶部连通;所述排水管与所述下腔体的底部连通;所述抽气风机的出风端与所述下腔体的中部连通;其中所述分支管内置于所述环形侧壁;所述增压风机的抽气端与所述排气管的出气端连通,所述增压风机的出气端与所述气罐的内腔连通;所述气罐的下端设置有输气口及泄压口,所述泄压口的直径至少为所述输气口的直径的四倍;所述储胶罐包括储胶罐本体、配重盖体、吊钩及连通管,所述储胶罐本体的上端开口;所述配重盖体覆盖密封于所述储胶罐本体的上端开口;所述吊钩为两个,两个所述吊钩均与所述配重盖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连通管的下端与所述储胶罐本体的内腔连通,所述连通管的上端与所述配重盖体固定连接,并穿出所述配重盖体的上表面;所述导气软管的一端与所述输气口连通、所述导气软管的另一端与所述连通管的上端连通;所述料斗的底部高于所述储胶罐本体的顶部布置;所述胶液输送管的一端与储胶罐本体的内腔底部连通,所述胶液输送管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料斗的开口端;所述隔离管包括隔离管本体、第一挡灰片及第二挡灰片,所述第一挡灰片及所述第二挡灰片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挡灰片及所述第二挡灰片沿所述隔离管本体的长度方向交错内置于所述隔离管本体的内腔,所述第一挡灰片的上部边缘与所述隔离管本体的内腔的顶面之间设置有导气间隙;所述第二挡灰片的下部边缘与所述隔离管本体的内腔的底面之间设置有导气间隙;所述隔离管本体的一端与所述泄压口连通,所述隔离管本体的另一端与所述泄压管连通;所述泄压阀设置于所述泄压管上;其中,所述隔离管本体的内径、所述泄压管的内径与所述泄压口的直径相同,所述隔离管本体的内腔横截面积至少为每个所述导气间隙面积的六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胶液气动输料系统,包括:塔体、排气管、排水管、抽气风机、输水装置、布风板、除雾器、填料层、增压风机、气罐、隔离管、泄压管、泄压阀、导气软管、储胶罐、胶液输送管及料斗,所述布风板内置于所述塔体,并把所述塔体的内腔分隔成上下布置的上腔体及下腔体,所述布风板上均匀布置有多个连通所述上腔体与所述下腔体的筛孔;所述填料层、输水装置及除雾器均内置于所述上腔体,且由下至上依次布置;所述输水装置包括固定管、旋转接头、旋转管及离心盆,所述旋转管包括一竖直布置的主管及至少两个水平布置的L型分支管,两个所述分支管沿所述主管的周向圆周阵列布置,并且两个所述分支管的进水端均与所述主管的下端连通;所述离心盆包括离心盆本体及连接柱,所述离心盆本体包括环形侧壁及底板,所述环形侧壁的横截面积由下至上逐渐增大,并且所述环形侧壁的上端外缘与所述上腔体的腔壁之间形成有一环形间隙;所述底板同轴密封于所述环形侧壁的下端;所述连接柱竖直布置,所述连接柱的上端与所述主管的下端同轴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柱的下端与所述底板同轴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管的出水端穿过所述塔体的侧壁并延伸至所述上腔体;所述旋转接头竖直布置,所述旋转接头的上端与所述固定管的出水端连通,所述旋转接头的下端与所述主管的上端连通;所述排气管与所述上腔体的顶部连通;所述排水管与所述下腔体的底部连通;所述抽气风机的出风端与所述下腔体的中部连通;其中所述分支管内置于所述环形侧壁;所述增压风机的抽气端与所述排气管的出气端连通,所述增压风机的出气端与所述气罐的内腔连通;所述气罐的下端设置有输气口及泄压口,所述泄压口的直径至少为所述输气口的直径的四倍;所述储胶罐包括储胶罐本体、配重盖体、吊钩及连通管,所述储胶罐本体的上端开口;所述配重盖体覆盖密封于所述储胶罐本体的上端开口;所述吊钩为两个,两个所述吊钩均与所述配重盖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连通管的下端与所述储胶罐本体的内腔连通,所述连通管的上端与所述配重盖体固定连接,并穿出所述配重盖体的上表面;所述导气软管的一端与所述输气口连通、所述导气软管的另一端与所述连通管的上端连通;所述料斗的底部高于所述储胶罐本体的顶部布置;所述胶液输送管的一端与储胶罐本体的内腔底部连通,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小波
申请(专利权)人:生升美高科技武汉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