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BB2-G519V突变基因及其在乳腺癌辅助诊断中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652052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0 04: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ERBB2‑G519V突变基因及其在乳腺癌辅助诊断中的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乳腺癌相关基因ERBB2位点g.39716433G>T突变体、检测该突变体的特异性引物以及含有特异性引物的试剂盒,以便快速方便的辅助判断乳腺癌。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ERBB2‑G519V突变基因及其在乳腺癌辅助诊断中的应用能够快速方便的辅助判断乳腺癌。

ERBB2-G519V Mutant Gen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Assisted Diagnosis of Breast Canc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ERBB2-G519V突变基因及其在乳腺癌辅助诊断中的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医学生物技术,尤其涉及一种ERBB2-G519V突变基因及其在乳腺癌辅助诊断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乳腺癌已被认知属于一种全身性疾病,乳腺癌的病因至今尚未明确揭示,随着肿瘤分子遗传学、肿瘤细胞遗传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的发展,目前认为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影响乳腺癌的发生,在遗传性癌综合征中,癌相关基因的种系突变决定了该家族的肿瘤遗传易感性;而在散发性癌症中,主要危险因素是环境因子,与此相关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决定了个体对这些因素的易感性。有研究表明携带乳腺癌遗传易感基因的女性,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将会大大提高,以BRCA1和BRCA2基因为例,携带者终生患乳腺癌的风险高达80%,因此针对这些与乳腺癌相关的易感基因的检测可提高乳腺癌的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其中,乳腺癌相关基因ERBB2又称为neu或HER-2基因,是一种细胞来原癌基因,在多种肿瘤中其癌基因及其蛋白产物(p185)均有过度表达和扩增。对ERBB2癌基因蛋白产物p185的病理研究首先多见于乳腺癌,其作用也较为明确。目前普遍认为,ERBB2蛋白产物的阳性表达可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一个独立指标。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乳腺癌相关基因ERBB2位点g.39716433G>T突变体、检测该突变体的特异性引物以及含有特异性引物的试剂盒,以便快速方便的辅助判断乳腺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用于乳腺癌辅助诊断的ERBB2突变基因,其野生型ERBB2基因序列如SEQIDNO:1所示,其突变型ERBB2基因如SEQIDNO:2所示,突变型ERBB2基因序列与野生型ERBB2基因序列具有g.39716433G>T位点突变,其编码序列氨基酸由甘氨酸G转变为缬氨酸V。进一步的,一种用于检测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乳腺癌辅助诊断的ERBB2突变基因的特异性引物,所述特异性引物的上游引物的序列如SEQIDNO:5所示,所述特异性引物的下游引物的序列如SEQIDNO:6所示;用于检测ERBB2基因g.39716433G>T位点突变;所述ERBB2基因g.39716433G>T位点突变是指突变位点在SEQIDNO:1序列的第150位碱基G突变为T。进一步的,一种乳腺癌辅助诊断试剂盒,包括权利用于检测基因ERBB2位点g.39716433G>T突变体的特异性引物。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所述:一种用于乳腺癌辅助诊断的ERBB2基因位点g.39716433G>T突变体、检测该突变体的特异性引物以及含有特异性引物的试剂盒,可使得乳腺癌的诊断更加方便易行,为临床医生快速准确掌握患者病情,为临床治疗效果评价奠定基础,并为发现具有潜在治疗价值的新型小分子药物靶标提供帮助。附图说明附图1为乳腺癌相关基因ERBB2位点g.39716433G>T突变体检测凝胶电泳图;附图2为乳腺癌相关基因ERBB2位点g.39716433G>T突变体的基因测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更进一步的说明。如附图1至2所述的一种用于乳腺癌辅助诊断的ERBB2突变基因,其野生型ERBB2基因序列如SEQIDNO:1所示,其突变型ERBB2基因如SEQIDNO:2所示,突变型ERBB2基因序列与野生型ERBB2基因序列具有g.39716433G>T位点突变,其编码序列氨基酸由甘氨酸G转变为缬氨酸V。本专利技术通过对112例有肿瘤家族史的乳腺癌病人及300名正常的对照成员ERBB2基因g.39716433G>T突变位点进行筛查,发现5名患者在具有ERBB2基因g.39716433G>T突变(4.5%)。该变异为一个错义变异。这个变异在300例对照组中仅2名携带(0.6%),说明这一变异位点增加乳腺的患病风险。该变异在乳腺癌患者中发生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说明该突变位点与乳腺癌密切相关。以上研究所发现的与乳腺癌辅助诊断相关的突变位点为g.39716433G>T,该突变发生于第17号染色体的39716433位置,该基因在NCBl参考数据库GRCh38.p12中的编号为NC_000017.11(39688084~39728662),这里列出在该数据库中包含有本位点野生型的部分碱基序列供参考,如SEQIDNO:1所示,ERBB21基因突变相对应的序列如SEQIDNO:2所示,其中突变位点在SEQIDNO:1序列的第150位由碱基G突变为T。ERBB2基因编码序列野生型氨基酸序列如SEQIDNO:3所示,突变型氨基酸序列如SEQIDNO:4所示;其中突变位点在SEQIDNO:3序列的第519位由甘氨基酸G转变为为缬氨酸V。SEQIDNO:1CTTCCTCCTCACTGCAGTGGGCGAGGGCCTGGCCTGCCACCAGCTGTGCGCCCGAGGGCACTGCTGGGGTCCAGGGCCCACCCAGTGTGTCAACTGCAGCCAGTTCCTTCGGGGCCAGGAGTGCGTGGAGGAATGCCGAGTACTGCAGGGGTATGAGGGGCGGAGGAGAGGGTGGCTGGAGGGGTGCATGGGGCTCCTCTCAGACCCCCTCACCACTGTCCCTTCTCTCAGGCTCCCCAGGGAGTATGTGAATGCCAGGCACTGTTTGCCGTGCCACCCTGAGTGTCAGCCCCAGAATGGCTCAGTGACCTGTTTTGGACCGGTGAGCTGCTGGCGGGCTCAGAGCTGGGTGGAGGGGGGSEQIDNO:2CTTCCTCCTCACTGCAGTGGGCGAGGGCCTGGCCTGCCACCAGCTGTGCGCCCGAGGGCACTGCTGGGGTCCAGGGCCCACCCAGTGTGTCAACTGCAGCCAGTTCCTTCGGGGCCAGGAGTGCGTGGAGGAATGCCGAGTACTGCAGGTGTATGAGGGGCGGAGGAGAGGGTGGCTGGAGGGGTGCATGGGGCTCCTCTCAGACCCCCTCACCACTGTCCCTTCTCTCAGGCTCCCCAGGGAGTATGTGAATGCCAGGCACTGTTTGCCGTGCCACCCTGAGTGTCAGCCCCAGAATGGCTCAGTGACCTGTTTTGGACCGGTGAGCTGCTGGCGGGCTCAGAGCTGGGTGGAGGGGGGSEQIDNO:3MKLRLPASPETHLDMLRHLYQGCQVVQGNLELTYLPTNASLSFLQDIQEVQGYVLIAHNQVRQVPLQRLRIVRGTQLFEDNYALAVLDNGDPLNNTTPVTGASPGGLRELQLRSLTEILKGGVLIQRNPQLCYQDTILWKDIFHKNNQLALTLIDTNRSRACHPCSPMCKGSRCWGESSEDCQSLTRTVCAGGCARCKGPLPTDCCHEQCAAGCTGPKHSDCLACLHFNHSGICELHCPALVTYNTDTFESMPNPEGRYTFGAS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ERBB2‑G519V突变基因,其特征在于:其野生型ERBB2基因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其突变型ERBB2基因如SEQID NO:2所示,突变型ERBB2基因序列与野生型ERBB2基因序列具有g.39716433G>T位点突变,其编码序列氨基酸由甘氨酸G转变为缬氨酸V。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ERBB2-G519V突变基因,其特征在于:其野生型ERBB2基因序列如SEQIDNO:1所示,其突变型ERBB2基因如SEQIDNO:2所示,突变型ERBB2基因序列与野生型ERBB2基因序列具有g.39716433G>T位点突变,其编码序列氨基酸由甘氨酸G转变为缬氨酸V。2.一种用于检测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ERBB2-G519V突变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特异性引物的上游引物的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学东周道平王玥苹顾娟张兵吴怀国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