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电站用移动式降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64842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0 03: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变电站用移动式降温装置,包括车体和水罐,所述水罐固定连接在车体的顶部,所述车体的顶部开设有两个凹槽,所述车体的内壁通过凹槽固定连接有第一正反转电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第二正反转电机,启动第二正反转电机,绕线轮受到第二正反转电机的驱动,绕设钢索或者松放钢索,使两个滑动杆绕着第一转轴进行相向转动和相离转动,通过转动环推动升降筒沿着方形杆上下移动,调节雾化喷头的高度,启动第一正反转电机,方形杆受到第一正反转电机的驱动带着升降筒转动,升降筒调节雾化喷头的喷射角度,雾化喷头将液体水雾化喷到变电站的散热片上,达到了低成本对变电站进行降温的效果。

A Mobile Cooling Device for Subst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电站用移动式降温装置
本技术涉及变压器降温保护
,具体为一种变电站用移动式降温装置。
技术介绍
电力变压器在运行过程中的散热降温对变压器的安全运行起着重要作用。常见的电力变压器主要为油浸式变压器,其配设的主要散热部件为由片状的散热片相连组成的多组散热片构成的散热器,利用空气对流自然降温以及在散热片底部安装风扇的吹风加快空气循环的方式对散热片进行降温,此种方式在通常情况下能够满足变压器的运行要求;然而,在夏季特定时段持续高温的自然状态及其带来的用电高峰导致的变压器持续高负荷运行的情况下,变压器内油温高企,原有的散热方式无法满足要求,为保证变压器能够安全运行,传统的做法是采用增加散热风扇的数量、在变压器的散热片下方放置冰块等方法进行降温,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降温效果,但降温幅度小、速度慢,既不安全也不经济,达不到应急降温的目的;传统最有效的方法是局部拉闸限电降低变压器负荷,但在当前生产、生活均离不开电的时代,拉闸限电绝非轻易可行之举,如中国专利CN201711048293.0公开了一种地上变压器喷淋降温系统,包括变压器、支撑变压器的基座、变压器周边地面上设置的框架平台,框架平台上在变压器周边设置一圈压力管道,压力管道与供水机构连通,对应压力管道在框架平台上设置行走机构,行走机构上设置雾化喷淋机构,压力管道上竖向设置若干个L型的连接管道,雾化喷淋机构与连接管道相配合,压力管道上对应变压器设置温度监测机构,框架平台上设置太阳能发电机构以及环境降温机构。但是该装置需要铺设框架平台,而每年只有夏季才需要使用,平常还需要对其进行养护,造成使用成本较高,不便于普及,需要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电站用移动式降温装置,具备了低成本的对变电站进行降温的优点,解决了该装置需要铺设框架平台,而每年只有夏季才需要使用,平常还需要对其进行养护,造成使用成本较高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变电站用移动式降温装置,包括车体和水罐,所述水罐固定连接在车体的顶部,所述车体的顶部开设有两个凹槽,所述车体的内壁通过凹槽固定连接有第一正反转电机。所述第一正反转电机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方形杆,所述方形杆的顶部套接有升降筒,所述升降筒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雾化喷头,所述雾化喷头和水罐的相对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水管,所述升降筒的表面转动连接有转动环,所述转动环的两侧开设有转动凹槽,所述转动环的内壁通过转动凹槽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滑动杆,所述滑动杆的底部与车体的顶部滑动连接,所述车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四个第二正反转电机,四个第二正反转电机两两一组对称分布在车体的两侧,所述第二正反转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绕线轮,所述绕线轮的表面和滑动杆的表面之间固定连接有钢索,所述钢索绕设在绕线轮上。优选的,所述滑动杆的底部开设有滚轮槽,所述滑动杆的内壁通过滚轮槽转动连接有第二转轴。优选的,所述第二转轴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滚轮,所述滚轮的表面与车体的顶部接触。优选的,所述水罐的两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优选的,所述连接杆上远离水罐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稳定环,所述稳定环的内表面与升降筒的表面滑动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二正反转电机,启动第二正反转电机,绕线轮受到第二正反转电机的驱动,绕设钢索或者松放钢索,从而使两个滑动杆绕着第一转轴进行相向转动和相离转动,通过转动环推动升降筒沿着方形杆上下移动,调节雾化喷头的高度,在启动第一正反转电机,方形杆受到第一正反转电机的驱动带着升降筒转动,升降筒调节雾化喷头的喷射角度,水罐通过连接水管将液体水送到雾化喷头处,雾化喷头将液体水雾化喷到变电站的散热片上,达到了低成本对变电站进行降温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侧视图;图2为本技术后视图的剖视示意图;图3为图1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4为图1中B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中:1-车体、2-水罐、3-第一正反转电机、4-方形杆、5-升降筒、6-雾化喷头、7-连接水管、8-转动环、9-第一转轴、10-滑动杆、11-第二正反转电机、12-绕线轮、13-钢索、14-第二转轴、15-滚轮、16-连接杆、17-稳定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变电站用移动式降温装置,包括车体1和水罐2,水罐2固定连接在车体1的顶部,水罐2用于存储水,车体1的顶部开设有两个凹槽,车体1的内壁通过凹槽固定连接有第一正反转电机3,第一正反转电机3为本领域的驱动器,为方形杆4的转动提供动力。请参阅图1至图4,第一正反转电机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方形杆4,方形杆4对升降筒5起到支撑作用,使升降筒5竖直在车体1的顶部,方形杆4和升降筒5套接,使升降筒5跟随方形杆4转动,方形杆4的顶部套接有升降筒5,升降筒5用于支撑雾化喷头6一定的高度,调节雾化喷头6的喷射角度,水罐2的两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6,连接杆16将稳定环17连接在水罐2上,连接杆16上远离水罐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稳定环17,稳定环17的内表面与升降筒5的表面滑动连接,稳定环17的设置用于对升降筒5和方形杆4起到一个稳固的作用,升降筒5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雾化喷头6,雾化喷头6用于将液体水雾化喷向变电站的散热片上,雾化喷头6和水罐2的相对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水管7,连接水管7用于将雾化喷头6和水罐2连接在一起,使水罐2中的液体水流到雾化喷头6处,升降筒5的表面转动连接有转动环8,转动环8的两侧开设有转动凹槽,转动环8的内壁通过转动凹槽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轴9,第一转轴9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滑动杆10,转动环8通过两个第一转轴9将两个滑动杆10转动连接在升降筒5上,通过两个滑动杆10绕着第一转轴9进行相向转动和相离转动,通过转动环8推动升降筒5沿着方形杆4上下移动,调节雾化喷头6的高度,滑动杆10的底部开设有滚轮槽,滑动杆10的内壁通过滚轮槽转动连接有第二转轴14,第二转轴14将滚轮15转动连接在滑动杆10的底部,第二转轴14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滚轮15,滚轮15的表面与车体1的顶部接触,滚轮15的设置用于使滑动杆10在车体1顶部滑动的更流畅,滑动杆10的底部与车体1的顶部滑动连接,车体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四个第二正反转电机11,第二正反转电机11为本领域的驱动器,用于为绕线轮12的转动提供动力,四个第二正反转电机11两两一组对称分布在车体1的两侧,第二正反转电机11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绕线轮12,绕线轮12的表面和滑动杆10的表面之间固定连接有钢索13,钢索13绕设在绕线轮12上,绕线轮12受到第二正反转电机11的驱动,绕设钢索13或者松放钢索13,从而使两个滑动杆10相向滑动或者相离滑动。工作原理:该种变电站用移动式降温装置使用时,工作人员在车体1中将水罐2开到变电站,启动第二正反转电机11,绕线轮12受到第二正反转电机11的驱动,绕设钢索13或者松放钢索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电站用移动式降温装置,包括车体(1)和水罐(2),所述水罐(2)固定连接在车体(1)的顶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1)的顶部开设有两个凹槽,所述车体(1)的内壁通过凹槽固定连接有第一正反转电机(3);所述第一正反转电机(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方形杆(4),所述方形杆(4)的顶部套接有升降筒(5),所述升降筒(5)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雾化喷头(6),所述雾化喷头(6)和水罐(2)的相对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水管(7),所述升降筒(5)的表面转动连接有转动环(8),所述转动环(8)的两侧开设有转动凹槽,所述转动环(8)的内壁通过转动凹槽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轴(9),所述第一转轴(9)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滑动杆(10),所述滑动杆(10)的底部与车体(1)的顶部滑动连接,所述车体(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四个第二正反转电机(11),四个第二正反转电机(11)两两一组对称分布在车体(1)的两侧,所述第二正反转电机(11)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绕线轮(12),所述绕线轮(12)的表面和滑动杆(10)的表面之间固定连接有钢索(13),所述钢索(13)绕设在绕线轮(12)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电站用移动式降温装置,包括车体(1)和水罐(2),所述水罐(2)固定连接在车体(1)的顶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1)的顶部开设有两个凹槽,所述车体(1)的内壁通过凹槽固定连接有第一正反转电机(3);所述第一正反转电机(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方形杆(4),所述方形杆(4)的顶部套接有升降筒(5),所述升降筒(5)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雾化喷头(6),所述雾化喷头(6)和水罐(2)的相对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水管(7),所述升降筒(5)的表面转动连接有转动环(8),所述转动环(8)的两侧开设有转动凹槽,所述转动环(8)的内壁通过转动凹槽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轴(9),所述第一转轴(9)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滑动杆(10),所述滑动杆(10)的底部与车体(1)的顶部滑动连接,所述车体(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四个第二正反转电机(11),四个第二正反转电机(11)两两一组对称分布在车体(1)的两侧,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刚刘华麟杨立唐华东陈亮彭秀葵邓文军代志强叶明王春李毅谢辰昱李道豫邱志远时云洪蒋泽袁国海赵健王恒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贵阳局贵州电力设计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