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宜春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运动后肌肉放松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644153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0 02: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运动后肌肉放松装置,包括底座、固定在底座上的按摩机构和可升降座椅;所述按摩机构包括倾斜设置的壳体,壳体外部设有前后对称设置的脚踏板;所述壳体前、后侧设有两组相对设置的泡沫轴。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有通过转轴与竖直滑动块转动连接的泡沫轴、开设有上下分布的竖直滑槽的移动块、设置在竖直滑槽内的弹簧,使得泡沫轴能够沿着腿部放置方向往复运动并能够上下浮动,对使用者腿部进行按摩;通过设有移动限位轨、移动板、双向丝杆和调节轮,实现移动限位轨位置的调节,进而调节泡沫轴的间距,进而调整泡沫轴上下浮动的最小间距,保证泡沫轴对腿部挤压按摩力度,保证按摩效果。

A Post-Exercise Muscle Relaxation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运动后肌肉放松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运动装备领域,具体是一种运动后肌肉放松装置。
技术介绍
泡沫轴又叫瑜伽柱,一般由重量轻、富有缓冲弹性,可以帮助瑜伽练习者完成各项平衡动作。特别是速度训练、长距离跑后使用,发硬的双腿马上会轻松自如。由高纯度EVA材料制成。可消除肌肉紧张,加强核心肌肉力量、灵活性,以达到锻炼身体的平衡性,是现代瑜伽练习中不可缺少的器材。泡沫轴不仅能延伸肌肉和肌腱,它还能拆散软组织粘连和疤痕组织。你可以用自身重量和一个圆柱形泡沫轴来自我按摩和肌筋膜释放,打破触发点,缓解紧张筋膜,同时增加血液的流动和软组织循环。但是使用时,需要手臂配合,对腿部进行挤压按摩,使得使用泡沫轴时,上肢肌肉不能全部放松,甚至需要使用瑜伽垫等辅助器械进行小腿部的肌肉挤压按摩,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动的泡沫轴按摩装置,替代人工操作,避免上肢肌肉的介入,方便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运动后肌肉放松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运动后肌肉放松装置,包括底座、固定在底座上的按摩机构和可升降座椅;所述按摩机构包括倾斜设置的壳体,壳体外部设有前后对称设置的脚踏板;所述壳体前、后侧设有两组相对设置的泡沫轴,泡沫轴内侧固定连接有转轴,转轴延伸至壳体内并通过轴承座转动连接有竖直滑动块,竖直滑动块嵌套有移动块;所述移动块贯穿有丝杆并与丝杆螺纹连接,丝杆通过联轴器连接有丝杆电机。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壳体外侧设有泡沫轴限位机构,泡沫轴限位机构包括分别设置在壳体前、后侧并套设在转轴上的两组移动限位轨;所述移动限位轨为环形轨道环,移动限位轨外侧固定连接有移动板,移动板贯穿并螺纹连接有双向丝杆,双向丝杆上端固定连接有调节轮。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移动限位轨外侧套设有与壳体外壁固定连接的外壳盖,双向丝杆贯穿外壳盖并延伸至外壳盖上方。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移动块嵌套在壳体内并在壳体内壁滑动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移动块前后端面开设有竖直滑槽,竖直滑动块嵌套在竖直滑槽内。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移动限位轨呈上下平行排列设置。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竖直滑槽内设有弹簧,弹簧一端与竖直滑动块抵接,弹簧另一端与竖直滑槽内壁抵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设有通过转轴与竖直滑动块转动连接的泡沫轴、开设有上下分布的竖直滑槽的移动块、设置在竖直滑槽内的弹簧,使得泡沫轴能够沿着腿部放置方向往复运动并能够上下浮动,对使用者腿部进行按摩;通过设有移动限位轨、移动板、双向丝杆和调节轮,实现移动限位轨位置的调节,进而调节泡沫轴的间距,进而调整泡沫轴上下浮动的最小间距,保证泡沫轴对腿部挤压按摩力度,保证按摩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运动后肌肉放松装置的正视图;图2为运动后肌肉放松装置中按摩机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运动后肌肉放松装置中移动块的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运动后肌肉放松装置中移动块的立体图;图5为运动后肌肉放松装置中泡沫轴限位机构的机构示意图。图中:1-底座;2-按摩机构;3-可升降座椅;4-壳体;5-脚踏板;6-泡沫轴;7-转轴;8-竖直滑动块;9-移动块;10-竖直滑动槽;11-弹簧;12-丝杆;13-联轴器;14-丝杆电机;15-移动限位轨;16-移动板;17-双向丝杆;18-调节轮;19-外壳盖。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请参阅图1~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运动后肌肉放松装置,包括底座1、固定在底座1上的按摩机构2和可升降座椅3;所述按摩机构2包括倾斜设置的壳体4,壳体4外部设有前后对称设置的脚踏板5,使用时,使用者坐在调节好的可升降座椅3上,将脚放置在脚踏板5上,脚踏板5与可升降座椅3配合为使用者提供舒适支撑;所述壳体4前、后侧设有两组相对设置的泡沫轴6,一侧的泡沫轴6上下分布,对腿部的上下面同时进行挤压按摩;所述泡沫轴6内侧固定连接有转轴7,转轴7延伸至壳体4内并通过轴承座转动连接有竖直滑动块8,竖直滑动块8嵌套有移动块9,移动块9嵌套在壳体4内并在壳体4内壁滑动连接,移动块9前后端面开设有竖直滑槽10,竖直滑动块8嵌套在竖直滑槽10内,竖直滑槽10内设有弹簧11,弹簧11一端与竖直滑动块8抵接,弹簧11另一端与竖直滑槽10内壁抵接,弹簧11的设置使得泡沫轴6能够上下浮动,进而更好的贴合人体的腿部。所述移动块9贯穿有丝杆12并与丝杆12螺纹连接,丝杆12通过联轴器13连接有丝杆电机14,丝杆电机14嵌套在壳体4内,丝杆电机14驱动丝杆12转动,进而驱动移动块9在壳体4内往复运动,进而带动泡沫轴6往复移动,对使用者腿部进行往复按摩,进行自动的肌肉放松。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壳体4外侧设有泡沫轴限位机构,泡沫轴限位机构包括分别设置在壳体4前、后侧并套设在转轴7上的两组移动限位轨15,各组移动限位轨15呈上下平行排列设置;所述移动限位轨15为环形轨道环,移动限位轨15外侧固定连接有移动板16,移动板16贯穿并螺纹连接有双向丝杆17,双向丝杆17与壳体4外壁转动连接,移动限位轨15外侧套设有与壳体4外壁固定连接的外壳盖19,双向丝杆17贯穿外壳盖19并延伸至外壳盖19上方,双向丝杆17上端固定连接有调节轮18,转动调节轮18,驱动双向丝杆17转动,双向丝杆17驱动上下相对设置的移动板16做相向移动或者背向移动,进而调节上下分布的移动限位轨15相向或者背向移动,进而对转轴7进行抵接限位,进而调整泡沫轴6之间的间距,使得使用者更具需要按摩挤压力的大小,调整泡沫轴6之间的间距大小,保证泡沫轴6按压力度,进而保证肌肉按摩放松效果,具有较好的调节性。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泡沫轴、丝杆电机、丝杆为现有技术;通过转轴与竖直滑动块转动连接的泡沫轴、开设有上下分布的竖直滑槽的移动块、设置在竖直滑槽内的弹簧、移动限位轨、移动板、双向丝杆、调节轮为本申请的创新点;通过设有通过转轴与竖直滑动块转动连接的泡沫轴、开设有上下分布的竖直滑槽的移动块、设置在竖直滑槽内的弹簧,使得泡沫轴能够沿着腿部放置方向往复运动并能够上下浮动,对使用者腿部进行按摩;通过设有移动限位轨、移动板、双向丝杆和调节轮,实现移动限位轨位置的调节,进而调节泡沫轴的间距,进而调整泡沫轴上下浮动的最小间距,保证泡沫轴对腿部挤压按摩力度,保证按摩效果。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专利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专利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专利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运动后肌肉放松装置,包括底座(1)、固定在底座(1)上的按摩机构(2)和可升降座椅(3);其特征在于,所述按摩机构(2)包括倾斜设置的壳体(4),壳体(4)外部设有前后对称设置的脚踏板(5);所述壳体(4)前、后侧设有两组相对设置的泡沫轴(6),泡沫轴(6)内侧固定连接有转轴(7),转轴(7)延伸至壳体(4)内并通过轴承座转动连接有竖直滑动块(8),竖直滑动块(8)嵌套有移动块(9);所述移动块(9)贯穿有丝杆(12)并与丝杆(12)螺纹连接,丝杆(12)通过联轴器(13)连接有丝杆电机(1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运动后肌肉放松装置,包括底座(1)、固定在底座(1)上的按摩机构(2)和可升降座椅(3);其特征在于,所述按摩机构(2)包括倾斜设置的壳体(4),壳体(4)外部设有前后对称设置的脚踏板(5);所述壳体(4)前、后侧设有两组相对设置的泡沫轴(6),泡沫轴(6)内侧固定连接有转轴(7),转轴(7)延伸至壳体(4)内并通过轴承座转动连接有竖直滑动块(8),竖直滑动块(8)嵌套有移动块(9);所述移动块(9)贯穿有丝杆(12)并与丝杆(12)螺纹连接,丝杆(12)通过联轴器(13)连接有丝杆电机(1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运动后肌肉放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4)外侧设有泡沫轴限位机构,泡沫轴限位机构包括分别设置在壳体(4)前、后侧并套设在转轴(7)上的两组移动限位轨(15);所述移动限位轨(15)为环形轨道环,移动限位轨(15)外侧固定连接有移动板(16),移动板(16)贯穿并螺纹连接有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文武
申请(专利权)人:宜春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