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稻-再生稻的轻简化施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641971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0 02: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中稻‑再生稻的轻简化施肥方法,通过使用不同释放期的树脂包膜氮肥和树脂包膜钾肥等新型肥料及普通氮、磷、钾肥一次性完成中稻和再生稻全生育期施肥,后期不追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次性施肥的养分释放规律符合中稻和再生稻养分需求特征,增强中稻秸秆抗倒伏能力,大大减少水稻施肥次数,减肥增效。具体事例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施肥方法,可以减少用工6000元/hm

A Light and Simplified Fertilization Method for Mid-season and Regenerated R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稻-再生稻的轻简化施肥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农用肥料
,尤其涉及一种中稻-再生稻的轻简化施肥方法。
技术介绍
水稻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全国65%以上人口以水稻为主食。因此,水稻生长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在加强水稻高产优质、节本增效、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开展科技攻关研究,以大幅提高水稻周年生产能力。在南方稻作区,尤其是种植一季稻热量有余而种植双季稻热量不足的地区,人们通过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种植面积来提高周年生产量,然而,由于双季稻光热资源不足,早稻产量低、品质差,严重影响了稻米的品质。目前,在四川、湖南、湖北、广东、福建、安徽、江西等省迅速发展起来的再生稻有效弥补了这种缺陷。再生稻是采取一定栽培技术措施,使头季水稻收割后稻桩上休眠芽萌发生长成穗而收获的一季水稻,具有生命期短、日产量高、省种、省工、节水、经济效益高等优点。通常头季中稻与再生稻的全生育期长约180-210天,其中再生稻生育期长约为60-80天。在这期间共需施5次肥,包括头季中稻生育期内的基肥、分蘖肥和穗肥,再生稻施肥则是在头季中稻收获前或齐穗后15-20天施促芽肥,在头季中稻收割留30-40cm高茬的3-5天施促苗肥。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日趋突出。同时,稻田常保持在持水状态,水稻封行后,又很难进行机械追肥,而人工撒施的方式不仅易造成资源浪费,又对生态环境产生危害。因此,水稻追肥难的问题亟待解决。再生稻施肥实际上是头季中稻的追肥,由于要充分保障再生稻生长发育,再生稻的施肥又必不可少。解决头季中稻与再生稻的追肥问题是促进再生稻轻简、高效、环保的保障。缓/控释肥料等新型肥料可能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途径。新型肥料具有养分释放与作物需求同步,具有挥发、淋溶、固定少和减轻环境污染的优点。长期以来,相对普通肥料,新型肥料价格相对较高,多应用于经济价值较高的高尔夫草坪、园艺花卉等方面,在农作物上应用较少。但新型肥料生产工艺的改进,树脂包膜肥料生产成本下降。目前,应用于农作的新型肥料市售价格比普通肥料高0-20%。同时,新型肥料的释放特性,一般可以减肥5%-20%,省工2-3个。因此,由于新型肥料成本过高,限制在水稻上的应用的问题已不存在。通常,头季稻灌浆期恰逢6月底7月多风多雨季节,造成头季稻极易发生倒伏,造成母茎倒伏、主根系断裂、死亡,再生功能完全丧失。为了防止头季稻母茎倒伏,人们多采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田间叶片喷施或培育壮秧,以提高头季稻抗倒伏能力,一方面植物激素的安全性有待研究,另一方面植物激素在降秆壮秧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减产风险,并且又加重了水稻劳动量。钾肥能够有效促进水稻强秆抗倒伏,但通常和氮肥一起在水稻穗肥时追施。这些传统的追肥模式,已不能适应现阶段水稻绿色、轻简化的发展。因此,本研究根据再生稻的生长发育习性,针对再生稻生育长追肥难的问题,使用新型肥料研发了一种中稻-再生稻一次性施肥方法,在满足头季稻和再生稻全生育期养分需求的前提下,提高头季稻抗倒伏能力,解决水稻追肥难的问题,实现再生稻轻简化和绿色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中稻-再生稻生育期长、追肥次数多、追肥难、头茬中稻易倒伏等问题,提供一种中稻-再生稻的轻简化施肥方法,充分发挥新型肥料的作用,大大减少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劳动成本,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促进农民增收,实现水稻绿色增产增效。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中稻-再生稻的轻简化施肥方法,使用不同释放期的树脂包膜氮肥和树脂包膜钾肥新型肥料及普通氮、磷、钾肥一次性完成中稻和再生稻全生育期施肥,后期不追肥。所述的树脂包膜氮肥包括释放期分别为30天、60天、90天和120天的树脂包膜氮肥,树脂包膜钾肥释放期为90天。所述的一次性使用的肥料中有效元素以纯养分计的重量百分比为氮0.45-0.68,五氧化二磷0.13-0.48,氧化钾0.19-0.33;氮用量240-320kg/hm2,五氧化二磷用量60-140kg/hm2,氧化钾用量90-150kg/hm2。所述氮肥为尿素和树脂包膜尿素,磷肥为普钙、磷酸一铵、磷酸二铵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钾肥为氯化钾和树脂包膜氯化钾。其中,一次性施肥中普通氮肥、释放期30天树脂包膜氮肥、释放期60天树脂包膜氮肥、释放期90天树脂包膜氮肥和释放期120天树脂包膜氮肥的重量比为1:1:1:1.5:1.5,普通钾肥和释放期90天树脂包膜钾肥的重量比为1:1。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本专利技术是针对中稻-再生稻种植过程中追肥难、用工难、施肥量大、浪费严重、环境危害重、综合效益低等问题,根据再生稻养分需求特点和稻田土壤养分供应特征,合理确定施肥的氮、磷、钾比例,按照中稻-再生稻阶段性氮素和钾素需求特征,采用普通尿素与树脂包膜尿素、普通氯化钾与树脂包膜氯化钾混配一次性施肥,实现中稻-再生稻全生育期的氮素和钾素需求与供应同步。(1)普通尿素与树脂包膜尿素、普通氯化钾与树脂包膜氯化钾混配,形成氮素和钾素二级释放以满足水稻整个生育期对氮素和钾素的需求,中间不追施任何肥料,从而能有效地保证头插中稻和再生稻生长后期的氮素和钾素供应,解决了中稻-再生稻种植过程追肥难、浪费多、环境危害等问题。(2)根据再生稻种植区域土壤中氮、磷、钾养分供应状况,头插中稻和再生稻对氮、磷、钾养分需求和大量田间试验结果确定的氮、磷、钾养分配比,养分平衡施用,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解决了施肥量、肥料种类、养分配比等问题。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具体的实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说明:2018年4月至10月在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牛头山镇实施了中稻-再生稻的轻简化施肥方法。本实施实例中稻-再生稻一次性施肥的有效元素(以纯养分计)的重量百分比为:氮55.0、五氧化二磷20.0、氧化钾25.0,具体施用量为氮270kg/hm2,五氧化二磷90kg/hm2,氧化钾120kg/hm2。氮素是由尿素、释放期为30天的树脂包膜尿素、释放期为60天的树脂包膜尿素、释放期为90天的树脂包膜尿素、释放期为120天的树脂包膜尿素按照重量比1:1:1:1.5:1.5施用,磷肥为普钙,钾肥为氯化钾和释放期为90天氯化钾按照重量比1:1施用。本专利技术所施用的树脂包膜尿素和氯化钾是由青阳县茂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水稻专用新型肥料,配合普通氮、磷、钾肥作为中稻-再生稻的基肥一次性施用,比农民习惯施用基肥、分蘖肥、穗肥、促芽肥、促苗肥,减少了4次施肥,合计每公顷减少60个工,按照施肥每个工100元计,合计减少水稻劳务费6000元/hm2。同时,农民习惯施肥中,施用量为氮300kg/hm2,五氧化二磷90kg/hm2,氧化钾130kg/hm2,本专利技术减少氮用量10.0%,减少氧化钾用量7.8%,而两种施肥方法的肥料成本相当。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本专利技术水稻增产381kg/hm2,农民增收1067元/hm2。因此,本专利技术解决了中稻-再生稻追肥问题,促进了水稻绿色增产增效,促进了水稻轻简化的发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中稻‑再生稻的轻简化施肥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不同释放期的树脂包膜氮肥和树脂包膜钾肥新型肥料及普通氮、磷、钾肥一次性完成中稻和再生稻全生育期施肥,后期不追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稻-再生稻的轻简化施肥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不同释放期的树脂包膜氮肥和树脂包膜钾肥新型肥料及普通氮、磷、钾肥一次性完成中稻和再生稻全生育期施肥,后期不追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稻-再生稻的轻简化施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树脂包膜氮肥包括释放期分别为30天、60天、90天和120天的树脂包膜氮肥,树脂包膜钾肥释放期为90天。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稻-再生稻的轻简化施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次性使用的肥料中有效元素以纯养分计的重量百分比为氮0.45-0.68,五氧化二磷0.13-0.48,氧化钾0.19-0.33;氮用量240-3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嫚嫚孙义祥邬刚耿维王家宝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