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管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639409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7 15: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调整管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检测到负载短路时,在第一阶段以第一速率下拉所述调整管的栅源电压,在第二阶段以第二速率下拉所述调整管的栅源电压,所述第一速率大于所述第二速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控制调整管,使得开关电路输出端电压不会下降太低,也不会因寄生电感上电流突变而振荡太高。

Regulator control circu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调整管控制电路
本技术涉及电力电子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调整管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调整管控制电路包括调整管,所述调整管连接在开关电路和负载之间。当所述负载短路时,所述调整管不能及时关断,负载电流会上升很快,开关电路输出端电压会下降太低,同时,所述调整管硬关断过程中,由于电路中寄生电感的存在,负载电流下降太快,开关电路输出端电压也会升太高,可能会损坏电路设备,造成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调整管控制电路,用于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负载短路时,开关电路输出端电压下降太低和上升太高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调整管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检测到负载短路时,在第一阶段以第一速率下拉所述调整管的栅源电压,在第二阶段以第二速率下拉所述调整管的栅源电压,所述第一速率大于所述第二速率。可选的,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第一控制电路,所述第一控制电路包括第一放电电路和第二放电电路,所述第二放电电路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放电电路控制端;第一阶段时,所述调整管寄生电容通过所述第一放电电路放电,调整管的电流下降到限流值;第二阶段时,所述调整管寄生电容通过所述第二放电电路放电。可选的,所述第一放电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一开关管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二放电电路输出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第一端连接所述调整管控制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第二端连接所述调整管和负载的公共端,根据第一开关管和调整管的尺寸比例设置调整管的限流值。可选的,所述第一放电电路包括第二开关管和第三开关管,所述第二开关管第一端和控制端连接所述调整管控制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管第一端,所述第三开关管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二放电电路输出端,所述第三开关管第二端连接所述调整管和负载的公共端,根据第二开关管和调整管的尺寸比例设置调整管的限流值。可选的,所述第二放电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电流源、第四开关和第五开关,所述第一电流源输出第一电流流经第一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第一端连接所述调整管控制端,所述第一电阻第二端通过所述第四开关管接地;所述第五开关管第一端连接所述调整管控制端,所述第五开关管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第一端,所述第五开关管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第二端,所述第二电阻第二端连接调整管和负载的公共端;所述第五开关管和所述第二电阻公共端作为所述第二放电电路输出端。可选的,所述第一控制电路还包括升压电路,当负载正常时,所述升压电路的输出电压作为所述调整管控制端电压;当负载短路时,所述升压电路输出电压被拉低,所述调整管导通阻抗变大。可选的,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二控制电路,所述第二控制电路包括钳位电路、第一电容、第一电流源和第六开关管,所述第一电容第一端接收负载电压,所述第一电容第二端连接钳位电路输出端;所述第一电流源连接所述第六开关管第一端,所述第四开关管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六开关管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第二端,所述第六开关第一端电压控制所述第四开关管通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负载短路时,在第一阶段以第一速率下拉所述调整管的栅源电压,在第二阶段以第二速率下拉所述调整管的栅源电压,所述第一速率大于所述第二速率。本技术当负载短路时,开关电路输出端电压不会下降太低,也不会升太高,短路相应速率快,同时负载电流也不会下降太快,极大降低电路设备的安全隐患。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调整管控制电路原理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种第一控制电路原理图;图3为本技术第二种第一控制电路原理图;图4为本技术第二控制电路原理图;图5为本技术调整管栅源电压波形;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但本技术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本技术涵盖任何在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上做的替代、修改、等效方法以及方案。为了使公众对本技术有彻底的了解,在以下本技术优选实施例中详细说明了具体的细节,而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技术。在下列段落中参照附图以举例方式更具体地描述本技术。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较为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图1示意了本技术调整管控制电路及控制方法,包括调整管M01和第一控制电路U01,所述调整管M01第一端连接开关电路U00输出端,第二端连接负载,所述第一控制电路U01输入端连接负载,输出第一控制信号V1,负载电压即为输出电压Vout。所述第二控制电路U02接收第一控制信号V1和输出电压Vout,输出端连接所述调整管M01控制端。本技术通过第一控制电路U01和第二控制电路U02控制调整管M01,以使得负载短路时,开关电路输出端电压VD不会下降太低,也不会升太高,负载电流Iout也不会下降太快,极大降低电路设备的安全隐患。需要说明的是,晶体管、开关管和功率管等都属于本技术所述的调整管的范围。图2示意了本技术第一种第一控制电路原理图,包括升压电路U301、第一放电电路和第二放电电路,所述第一放电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管M1,所述第二放电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四开关管M4、第五开关管M5和第一电流源I1,所述升压电路U301输出端连接所述调整管M01控制端,所述第一电阻R1第一端连接所述调整管M01控制端,所述第一电流源I1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第二端,所述第一电流源I1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M4第一端,所述第四开关管M4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五开关管M5第一端连接所述调整管M01控制端,其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第一端,其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第二端,所述第二电阻第二端接收输出电压Vout。所述第一开关管M1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和所述第五开关管M5的公共端,所述第一开关管M1第一端连接所述调整管M01控制端,其第二端接收负载电压Vout。当负载未短路时,升压电路U301输出电压为调整管M01控制端电压,当负载短路时,第四开关管M4导通,第五开关管PMOS管M5被下拉,第五开关管M5导通,第一开关管M1被上拉,第一开关管M1导通,升压电路U301的输出电压被下拉,调整管M01被下拉,阻抗增大。负载短路时,第一控制电路在第一阶段先以第一速率下拉所述调整管M01的栅源电压,调整管M01的寄生电容主要通过第一放电电路即第一开关管M1放电;第一控制电路以第一速率下拉所述调整管M01的栅源电压后,再在第二阶段以第二速率下拉所述调整管M01的栅源电压,此时,调整管M01的寄生电容主要通过第二放电电路放电。图3示意了本技术第二种第一控制电路原理图,其与图2的区别仅在于第一放电电路,该第一放电电路包括第二开关管M2和第三开关管M3,所述第二开关管M2第一端和控制端连接所述调整管M01控制端,所述第二开关管M2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管M3第一端,所述第三开关管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二放电电路输出端,所述第三开关管M3第二端接收负载电压Vout。负载短路时,第一控制电路先在第一阶段以第一速率下拉所述调整管M01的栅源电压,调整管M01的寄生电容主要通过第二开关管M2和第三开关管M3放电。图4示意了本技术第二控制电路原理图,包括钳位电路U401、第一电容C1、第六开关管M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调整管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检测到负载短路时,在第一阶段以第一速率下拉所述调整管的栅源电压,在第二阶段以第二速率下拉所述调整管的栅源电压,所述第一速率大于所述第二速率。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调整管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检测到负载短路时,在第一阶段以第一速率下拉所述调整管的栅源电压,在第二阶段以第二速率下拉所述调整管的栅源电压,所述第一速率大于所述第二速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管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第一控制电路,所述第一控制电路包括第一放电电路和第二放电电路,所述第二放电电路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放电电路控制端;第一阶段时,所述调整管寄生电容通过所述第一放电电路放电,调整管的电流下降到限流值;第二阶段时,所述调整管寄生电容通过所述第二放电电路放电。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整管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放电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一开关管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二放电电路输出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第一端连接所述调整管控制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第二端连接所述调整管和负载的公共端,根据第一开关管和调整管的尺寸比例设置调整管的限流值。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整管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放电电路包括第二开关管和第三开关管,所述第二开关管第一端和控制端连接所述调整管控制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管第一端,所述第三开关管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二放电电路输出端,所述第三开关管第二端连接所述调整管和负载的公共端,根据第二开关管和调整管的尺寸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红波黄必亮周逊伟
申请(专利权)人:杰华特微电子杭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