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636091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7 13:30
在电梯装置中,第1轿厢导轨具有第1梁安装部。第1对重导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分离的第2梁安装部和第3梁安装部。连结支承体具有:第1支承梁,其安装于第1梁安装部;第2支承梁,其安装于第2梁安装部,与第1支承梁连接;以及第3支承梁,其安装于第3梁安装部,与第1支承梁或第2支承梁连接。悬吊轿厢及对重的索状体具有配置在井道内的上部的第1端部及第2端部。第1端部被第1支承梁支承。

Elevator install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电梯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轿厢和对重通过索状体悬吊在井道内的电梯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公知以下这样的电梯装置:在井道内的上部配置第1及第2绳索固定装置,将悬吊轿厢及对重的绳索的一端部与第1绳索固定装置连接,并且将绳索的另一端部与第2绳索固定装置连接。在这样的以往的电梯装置中,在引导轿厢的一根导轨的上端部,借助绳索支承装置安装有第1绳索固定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WO2011/111225号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以往的电梯装置中,作用于第1绳索固定装置的载荷由一根导轨支承,因此,由一根导轨支承的载荷的负担变大。由此,导轨大型化,支承导轨的导轨支架的数量变多,导轨的设置成本增大。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抑制导轨的设置成本的电梯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电梯装置具备:第1轿厢导轨和第2轿厢导轨,它们设置在井道内;第1对重导轨和第2对重导轨,它们设置在井道内,分别配置在比第1轿厢导轨更靠近第2轿厢导轨的位置;轿厢,其被第1轿厢导轨及第2轿厢导轨引导而能够在井道内向上下方向移动;对重,其被第1对重导轨及第2对重导轨引导而能够在井道内向上下方向移动;轿厢吊轮,其设置于轿厢;对重吊轮,其设置于对重;驱动装置,其具有驱动绳轮,产生使轿厢及对重移动的驱动力;连结支承体,其配置在井道内的上部,连结在第1轿厢导轨和第1对重导轨之间;以及索状体,其具有在井道内的上部配置的第1端部和第2端部,该索状体在卷绕于驱动绳轮、轿厢吊轮及对重吊轮的状态下,悬吊轿厢及对重,第1轿厢导轨具有第1梁安装部,第1对重导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分离的第2梁安装部和第3梁安装部,连结支承体具有:第1支承梁,其安装于第1梁安装部;第2支承梁,其安装于第2梁安装部,与第1支承梁连接;以及第3支承梁,其安装于第3梁安装部,与第1支承梁或第2支承梁连接,第1端部被第1支承梁支承。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梯装置,能够使作用于第1端部的载荷不仅被第1轿厢导轨支承,还被第1对重导轨分担支承。由此,能够将第1轿厢导轨的载荷负担的一部分转移到第1对重导轨,能够防止导轨的尺寸大型化或导轨支架的数量增多。因此,能够抑制导轨的设置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沿着包含图1的II-II线的水平面的剖视图。图3是示出图1的连结支承体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图3的连结支承体的主视图。图5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装置的连结支承体的主视图。图6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装置的连结支承体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实施方式1.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立体图。此外,图2是沿着包含图1的II-II线的水平面的剖视图。在图中,在井道1内设置有第1轿厢导轨2、第2轿厢导轨3、第1对重导轨4以及第2对重导轨5。如图2所示,第1轿厢导轨2和第2轿厢导轨3在井道1的宽度方向上彼此对置。第1对重导轨4和第2对重导轨5在井道1的进深方向上彼此对置。此外,第1对重导轨4和第2对重导轨5分别配置在比第1轿厢导轨2更靠近第2轿厢导轨3的位置。而且,第2对重导轨5配置在比第1对重导轨4更靠近第2轿厢导轨3的位置。第1轿厢导轨2、第2轿厢导轨3、第1对重导轨4及第2对重导轨5分别由固定在井道1内的多个导轨支架20支承。多个导轨支架20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配置。另外,在图2中,仅示出了多个导轨支架中支承第1对重导轨4的导轨支架20。在第1轿厢导轨2与第2轿厢导轨3之间配置有轿厢6,在第1对重导轨4与第2对重导轨5之间配置有对重7。轿厢6被第1轿厢导轨2和第2轿厢导轨3引导而能够在井道1内向上下方向移动。对重7被第1对重导轨4和第2对重导轨5引导而能够在井道1内向上下方向移动。引导轿厢6的第1轿厢导轨2和第2轿厢导轨3各自的尺寸彼此相同,引导对重7的第1对重导轨4和第2对重导轨5各自的尺寸彼此相同。此外,支承第1轿厢导轨2的多个导轨支架之间的间隔与支承第2轿厢导轨3的多个导轨支架之间的间隔彼此相同,支承第1对重导轨4的多个导轨支架之间的间隔与支承第2对重导轨5的多个导轨支架之间的间隔彼此相同。轿厢6以使轿厢6的进深方向与井道1的进深方向一致的状态配置在井道1内。如图2所示,在轿厢6形成有轿厢正面6a、轿厢背面6b、第1轿厢侧面6c及第2轿厢侧面6d。轿厢正面6a在轿厢6的进深方向上与轿厢背面6b对置。第1轿厢侧面6c和第2轿厢侧面6d在轿厢6的宽度方向上彼此对置。在轿厢正面6a设置有轿厢出入口。轿厢6被配置成使轿厢正面6a朝向层站8侧。如图2所示,当从上方观察时,第1轿厢导轨2配置在第1轿厢侧面6c与井道1的壁面之间的空间。当从上方观察时,第2轿厢导轨3、第1对重导轨4及第2对重导轨5配置在第2轿厢侧面6d与井道1的壁面之间的空间。从轿厢6观察时,第2对重导轨5配置在第2轿厢导轨3与第1对重导轨4之间。此外,如图1所示,第2对重导轨5的上端部的位置高度比第1轿厢导轨2、第2轿厢导轨3及第1对重导轨4各自的上端部的位置高度低。当从上方观察时,对重7配置在第2轿厢侧面6d与井道1的壁面之间的空间。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是对重侧置型的电梯装置。在该例中,当从上方观察时,在相对于连接第1轿厢导轨2和第2轿厢导轨3之间的直线而与层站8侧相反的一侧配置有第1对重导轨4、第2对重导轨5及对重7。在轿厢6的下部设置有一对轿厢吊轮9。在对重7的上部设置有对重吊轮10。如图1所示,在井道1内的上部配置有:机架11,其由第1对重导轨4、第2对重导轨5及第2轿厢导轨3支承;曳引机12,其作为支承于机架11的驱动装置;以及连结支承体13,其连结在第1轿厢导轨2与第1对重导轨4之间。机架11和曳引机12配置在比对重7的移动范围靠上方的位置。在该例中,当从上方观察时,在第2轿厢侧面6d与井道1的壁面之间的空间配置有机架11及曳引机12。机架11在载置于第2对重导轨5的上端部的状态下,安装于第2轿厢导轨3、第1对重导轨4及第2对重导轨5。曳引机12产生使轿厢6和对重7移动的驱动力。此外,曳引机12具有:驱动装置主体14,其包括马达;和驱动绳轮15,其设置于驱动装置主体14并通过驱动装置主体14的驱动力而旋转。在该例中,使用径向尺寸比轴线方向的尺寸大的薄型曳引机作为曳引机12。此外,在该例中,曳引机12载置于机架11的上表面。图3是表示图1的连结支承体13的立体图。第1轿厢导轨2具有位于井道1内的上部的第1梁安装部21。第1对重导轨4具有分别位于井道1内的上部的第2梁安装部22和第3梁安装部23。第2梁安装部22和第3梁安装部23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分离。第1梁安装部21的位置被设定为避开多个导轨支架的位置、以及固定于第1轿厢导轨2的未图示的井道内设备的位置。第2梁安装部22及第3梁安装部23各自的位置被设定为避开多个导轨支架20的位置、以及固定于第1对重导轨4的未图示的井道内设备的位置。在该例中,第1梁安装部21、第2梁安装部22及第3梁安装部23分别存在于比机架11的位置低的位置。此外,在该例中,第1梁安装部21的位置处于与第2梁安装部22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梯装置,其具备:第1轿厢导轨和第2轿厢导轨,它们设置在井道内;第1对重导轨和第2对重导轨,它们设置在所述井道内,分别配置在比所述第1轿厢导轨更靠近所述第2轿厢导轨的位置;轿厢,其被所述第1轿厢导轨及第2轿厢导轨引导而能够在所述井道内向上下方向移动;对重,其被所述第1对重导轨及第2对重导轨引导而能够在所述井道内向上下方向移动;轿厢吊轮,其设置于所述轿厢;对重吊轮,其设置于所述对重;驱动装置,其具有驱动绳轮,产生使所述轿厢及所述对重移动的驱动力;连结支承体,其配置在所述井道内的上部,连结在所述第1轿厢导轨和所述第1对重导轨之间;以及索状体,其具有在所述井道内的上部配置的第1端部和第2端部,该索状体在卷绕于所述驱动绳轮、所述轿厢吊轮及所述对重吊轮的状态下,悬吊所述轿厢及所述对重,所述第1轿厢导轨具有第1梁安装部,所述第1对重导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分离的第2梁安装部和第3梁安装部,所述连结支承体具有:第1支承梁,其安装于所述第1梁安装部;第2支承梁,其安装于所述第2梁安装部,与所述第1支承梁连接;以及第3支承梁,其安装于所述第3梁安装部,与所述第1支承梁或所述第2支承梁连接,所述第1端部被所述第1支承梁支承。...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电梯装置,其具备:第1轿厢导轨和第2轿厢导轨,它们设置在井道内;第1对重导轨和第2对重导轨,它们设置在所述井道内,分别配置在比所述第1轿厢导轨更靠近所述第2轿厢导轨的位置;轿厢,其被所述第1轿厢导轨及第2轿厢导轨引导而能够在所述井道内向上下方向移动;对重,其被所述第1对重导轨及第2对重导轨引导而能够在所述井道内向上下方向移动;轿厢吊轮,其设置于所述轿厢;对重吊轮,其设置于所述对重;驱动装置,其具有驱动绳轮,产生使所述轿厢及所述对重移动的驱动力;连结支承体,其配置在所述井道内的上部,连结在所述第1轿厢导轨和所述第1对重导轨之间;以及索状体,其具有在所述井道内的上部配置的第1端部和第2端部,该索状体在卷绕于所述驱动绳轮、所述轿厢吊轮及所述对重吊轮的状态下,悬吊所述轿厢及所述对重,所述第1轿厢导轨具有第1梁安装部,所述第1对重导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分离的第2梁安装部和第3梁安装部,所述连结支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岛林启太柳田笃史本村晃一浅村知洋新川岳史渡部泰央渡边纮平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