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传导发声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634657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7 13: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骨传导发声装置,该骨传导发声装置包括发声机构以及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作用于所述发声机构,使得至少在所述发声机构处于使用状态时,将所述发声机构贴合于用户的耳廓背面。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改善骨传导发声装置的音质,提高听音效果。

Bone Conduction Sound Produc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骨传导发声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耳机
,特别是涉及一种骨传导发声装置。
技术介绍
通常,声音会通过两种传递途径传递入耳朵,即气传导和骨传导,进而产生听觉。在骨传导途径中,骨传导振动扬声器能将音频电信号转换成机械振动信号,并将振动信号通过生物体组织及骨头传导入耳蜗,使使用者听到声音。相对于通过振膜产生声波的经典声音传导方式,骨传导省去了许多声波传递的步骤,能在嘈杂的环境中实现清晰的声音还原,而且声波也不会因为在空气中扩散而影响到他人。然而,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在长期的研发过程中发现,当前常见的骨传导发声装置中,通常是将骨传导扬声器贴合至乳突(如骨传导助听器)、耳屏前端(如骨传导立体声耳机)、头骨其他位置(如骨传导通讯头盔)等,上述的骨传导传递路径均是声音/振动经过皮肤及皮下软组织后传递到硬质骨上,进而传导至耳蜗产生骨传导听觉,这样会缩小骨传导声音/振动的频宽,使得音质变差,听音体验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能够改善骨传导发声装置的音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骨传导发声装置,包括发声机构及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作用于所述发声机构,使得至少在所述发声机构处于使用状态时,将所述发声机构贴合于用户的耳廓背面。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专利技术骨传导发声装置,在用户使用时,能够将发声机构贴合于用户的耳廓背面,从而能够利用耳廓的耳软骨传递骨传导声音/振动,由于耳软骨的刚度较小,对低频声音/振动的传递效率较高,能够减少低频在传递过程中的缺失;且耳廓本身及其相连组织也会产生相应振动,产生相应空气传导声,进一步补偿骨传导声音/振动在传递过程中的低频缺失和由皮肤及皮下软组织造成的高频缺失,从而能够改善骨传导发声装置的音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图1是现有技术中骨传导声音/振动的传递路径示意图;图2是有皮肤及皮下组织和无皮肤及皮下组织对声音/振动的传递的幅频曲线;图3是硬质骨和软质骨对声音/振动的传递的幅频曲线;图4是本专利技术骨传导发声装置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骨传导声音/振动的传递路径示意图;图6是现有技术中发声机构的传统贴合方式与本专利技术中发声机构贴合耳廓方式对声音/振动的传递的幅频曲线;图7是人体耳朵构造示意图;图8是图7中耳朵沿A-A轴线的剖视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骨传导发声装置一实施方式中发声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骨传导发声装置一实施方式中贴合面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骨传导发声装置一实施方式中发声机构对耳廓压力测试示意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骨传导发声装置一实施方式中定位件一结构示意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骨传导发声装置一实施方式中定位件另一结构示意图;图14至图15是本专利技术骨传导发声装置一实施方式中相关面的示意图;图16是本专利技术骨传导发声装置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17是本专利技术骨传导发声装置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18至图19是本专利技术骨传导发声装置一实施方式中相关面的示意图;图20至图21是本专利技术骨传导发声装置一实施方式中相关元件之间的距离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在阐述本专利技术各实施方式之前,先对相关的现有技术进行简单介绍。区别于空气传导途径,骨传导途径传递声音/振动的介质为固体或固液混合体,传递路径的特性对骨传导音质有显著影响,因此,选择合适的骨传导传递路径,调节和控制传递路径的特性为改善骨传导音质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方案是将骨传导扬声器贴合至乳突(如骨传导助听器)、耳屏前端(如骨传导立体声耳机)、头骨其他位置(如骨传导通讯头盔)等,上述的骨传导传递路径均是声音/振动经过皮肤及皮下软组织后传递到硬质骨上,进而传导至耳蜗产生骨传导听觉,具体传递路径请参阅图1。这种传递途径会对骨传导音质带来如下两方面的主要影响:(1)皮肤及皮下软组织有较大机械阻尼,其对高频声音/振动的传递效率较低,使得骨传导声音的高频变弱或缺失;(2)传递路径上的硬质骨有较大的刚度,其对低频声音/振动的传递效率较低,使得骨传导声音的低频变弱或缺失。另外,利用数学计算的方法可以计算出皮肤及皮下组织、硬质骨的刚度对传递路径的频域特性的影响。首先,请参阅图2,由图2可以看出,皮肤及皮下组织的作用,使得传递路径的幅频曲线在中高频段有明显下降,表明了皮肤及皮下组织对骨传导声音中对高频具有削弱作用。另外,请参阅图3,硬质骨的刚度的改变,使得传递路径的幅频曲线在全频段均产生变化。特别地,其能显著影响中低频的传递特性,将硬质骨的刚度提高,中低频的幅频曲线下降,表明了硬质骨刚度对骨传导声音中中低频具有削弱作用。也就是说,上述两个因素会导致缩小骨传导声音/振动的频宽,进而使得音质变差,听音体验不佳。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的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参阅图4,图4是本专利技术骨传导发声装置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需要指出的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骨传导发声装置可以是具有骨传导的耳机功能的各种设备,例如既可以是骨传导耳机,还可以是具有骨传导发声装置功能的眼镜、耳戴或者后挂固定机构、具有骨传导发声装置功能的帽子头饰、或者其它头戴工程用品、头戴军工用品、或者助听器等助听装置,此处不做具体限定。其中,该骨传导发声装置包括:发声机构11和固定机构12。其中,固定机构12作用于发声机构11,使得至少在发声机构11处于使用状态时,将发声机构11贴合于用户的耳廓背面。需要指出的是,耳廓为外耳的一部分,主要由软骨构成。本实施方式中,将发声机构11贴合至耳廓背面,进而可利用耳廓的软骨传递骨传导声音/振动。由于相对于硬质骨,耳软骨的刚度较小,其对低频声音/振动的传递效率较高,能较好地传递低频,减少低频在传递过程中的缺失;并且由于耳廓呈扇形,在传递骨传导声音/振动的过程中,耳廓本身及其相连组织也会产生相应振动,进而产生相应空气传导声;同时,在耳道内,耳廓振动引起的耳道壁面震动使得耳道内的气声产生高频谐振。这些空气传导声能进一步补偿骨传导声音/振动在传递过程中的低频缺失和由皮肤及皮下软组织造成的高频缺失。具体地,当骨传导扬声器贴合耳廓时,骨传导声音/振动的传递路径如图5所示,也就是说,在传递路径中增加了耳廓软骨传递的环节。另外,请进一步参阅图6,利用数学计算的方法可以计算出发声机构11贴合耳廓背面的方案与相关现有技术中的贴合方案传递路径的频域特性。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贴合方案,由于传递路径中增加了耳廓软骨环节,使得传递路径的幅频曲线在中低频有明显提升,这进一步表明了本实施方式中将发声机构11与用户耳廓背面贴合能够减小传递过程中的低频损失。进一步地,将发声机构11在耳廓背面贴合,在提高音质的同时,还能够减小声音传递过程中对耳道的影响,同时,由于发声机构11贴合在耳廓背面,进而使得发声机构11能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骨传导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骨传导发声装置包括:发声机构;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作用于所述发声机构,使得至少在所述发声机构处于使用状态时,将所述发声机构贴合于用户的耳廓背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骨传导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骨传导发声装置包括:发声机构;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作用于所述发声机构,使得至少在所述发声机构处于使用状态时,将所述发声机构贴合于用户的耳廓背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传导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机构包括:贴合面,所述贴合面至少部分为曲面,用于在所述骨传导发声装置处于使用状态时,贴合于用户的耳廓背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骨传导发声装置,所述贴合面包括凸起的且曲率不大于1的弧面;所述贴合面的面积为不小于0.5cm2或不小于1cm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传导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机构作用于所述发声机构,使所述发声机构贴合于用户的耳廓背面的预定区域,所述预定区域为以耳轮脚位置正对的耳廓背面位置为中心,面积为20cm2、10cm2、或5cm2的区域。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骨传导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定位件,所述定位件用于定位在用户的耳朵或头部;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为弹性结构,分别与所述定位件、所述发声机构连接,并在所述定位件定位在用户的耳朵或头部、且至少在所述骨传导发声装置处于使用状态时,在所述定位件支持下施加弹力至所述发声机构,使之以预定压力贴合于用户的耳廓背面。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骨传导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压力为0.1N~1N,或0.3N~0.8N。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骨传导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是头后挂固定机构,所述连接件一端直接或通过铰链连接于头后挂固定机构,另一端连接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银超张浩锋张磊李永坚王跃强陈迁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