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净水器前置过滤及后置过滤的滤芯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621439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7 09: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净水器前置过滤及后置过滤的滤芯组件,包括滤瓶壳体、滤瓶盖、滤瓶安装座和旋转盘,前置滤芯包括前置滤芯筒体和前置滤芯本体前置滤芯筒体设于前置滤芯本体外部,前置滤芯本体的内部中间设有第一过滤出水通道,前置滤芯本体的底部中间设有与第一过滤出水通道连通的第一连接管,后置滤瓶包括后置滤瓶壳体,后置滤瓶壳体的内部具有过滤填料,滤瓶壳体的底部设有后置过滤水进水管,后置滤瓶的中间设有第二过滤出水通道,后置滤瓶的底部中间设有与第二过滤出水通道连通的第二连接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紧凑,可实现两种独立的过滤方式,且各过滤水路互不窜水,水路集成度高,整体拆装便捷,水路管线少。

A filter element assembly for pre-filter and post-filter of water purifi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净水器前置过滤及后置过滤的滤芯组件
本技术涉及净水设备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用于净水器前置过滤及后置过滤的滤芯组件。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对饮用水的卫生要求越来越高,净水器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如家庭,企业和一些娱乐场所等)中使用越来越广泛,为了达到最佳的过滤、净化的效果,通常会在净水器的内部安装多个滤芯来将水进行多次过滤和净化处理,之后流入到水箱内储存起来供人们饮用。传统的净水器一般需要用到三套独立的滤芯,即前置滤芯、RO反渗透膜及后置滤芯,对于箱式净水器来说三套滤芯占用空间较大,集成度不高,水管走线复杂,拆装不便,如能将前置滤芯及后置滤芯集成一套将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净水器前置过滤及后置过滤的滤芯组件,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的缺点。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用于净水器前置过滤及后置过滤的滤芯组件,包括滤瓶壳体、滤瓶盖、滤瓶安装座和旋转盘,滤瓶壳体内部由上至下依次设有前置滤芯和后置滤瓶,所述前置滤芯为外压式过滤,前置滤芯包括前置滤芯筒体、前置滤芯本体、前置滤芯上端盖和前置滤芯下端盖,前置滤芯筒体设于前置滤芯本体外部,前置滤芯本体带有过滤介质,前置滤芯筒体的外壁、后置滤瓶的外壁及滤瓶壳体的内壁之间形成前置过滤水的进水通道,前置滤芯本体的内部中间设有第一过滤出水通道,前置滤芯本体的底部中间设有与第一过滤出水通道连通的第一连接管,所述后置滤瓶包括后置滤瓶壳体,后置滤瓶壳体为上敞口结构,前置滤芯下端盖的底部与后置滤瓶壳体的上端密封插接,后置滤瓶壳体的上敞口处的下方设有后置滤瓶上端盖,后置滤瓶壳体的内底部设有后置滤瓶下端盖,后置滤瓶上端盖的底部设有第一无纺布,后置滤瓶下端盖的上部设有第二无纺布,第一无纺布与第二无纺布之间为填料空间,填料空间内具有过滤填料,后置滤瓶壳体的底部设有后置过滤水进水管,后置滤瓶壳体的内部一侧设有过滤水导水管;过滤水导水管的上端伸出后置滤瓶上端盖形成过滤水进口,下端伸出后置滤瓶壳体底部形成过滤水出口,后置滤瓶的中间设有第二过滤出水通道,后置滤瓶的底部中间设有与第二过滤出水通道连通的第二连接管;所述滤瓶壳体的内底部设有对应前置过滤水进水通道的第一进水口,对应后置过滤水进水管的第二进水口,对应第二连接管的第一出水口,以及对应过滤水导水管的第二出水口,滤瓶壳体的内底部通过压盖压装有旋转盘,旋转盘上设有对应第一进水口的第一短管,对应第一出水口的第二短管,对应第一出水口的第三短管,以及对应第二出水口的第四短管,滤瓶安装座上设有分别对应各短管的进出水座管。进一步,过滤填料为活性炭颗粒。进一步,前置滤芯筒体及前置滤芯本体的上端分别与前置滤芯上端盖的底部胶接连接;前置滤芯筒体及前置滤芯本体的下端分别与前置滤芯下端盖的顶部胶接连接。进一步,前置滤芯通过前置滤芯上端盖与滤瓶盖的内底部限位,滤瓶盖与滤瓶壳体旋接。进一步,第一连接管的出口端与第二过滤出水通道的进口端插接连接并通过第一密封圈密封,第二连接管的出口端设有第二密封圈。进一步,旋转盘的顶部与滤瓶壳体的底部之间通过第三密封圈密封,旋转盘的身部与滤瓶壳体的底部瓶颈的内侧壁之间通过第四密封圈密封。进一步,各短管与各进出水座管之间分别通过第五密封圈密封。进一步,滤瓶壳体与滤瓶安装座通过旋转扣位连接。进一步,压盖上部带有外螺纹,滤瓶壳体的底部带有内螺纹,压盖与滤瓶壳体螺接连接。本技术结构紧凑,工作可靠,在一个滤瓶壳体内安装前置滤芯和后置滤瓶可实现两种独立的过滤方式,且各过滤水路互不窜水,相比与现有技术本技术水路集成度高,整体拆装便捷,水路管线少,可同时满足净水器的前置及后置过滤使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沿A-A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沿B-B的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中滤瓶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中后置滤瓶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中后置滤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中后置滤瓶上端盖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中后置滤瓶下端盖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中旋转盘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中旋转盘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中滤瓶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中滤瓶安装座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14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中压盖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滤瓶壳体1,滤瓶盖2,滤瓶安装座3,旋转盘4,压盖5,前置滤芯6,后置滤瓶7,第一密封圈8,第二密封圈9,第三密封圈10,第四密封圈11,第五密封圈12,第一短管41,第二短管42,第三短管43,第四短管44,前置滤芯筒体61,前置滤芯本体62,第一过滤出水通道63,第一连接管64,前置滤芯上端盖65,前置滤芯下端盖66,后置滤瓶壳体71,第二过滤出水通道72,第二连接管73,后置过滤水进水管74,过滤水导水管75,后置滤瓶上端盖76,后置滤瓶下端盖77,第一无纺布78,第二无纺布79。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实施例1,参见图1——图14所示的一种用于净水器前置过滤及后置过滤的滤芯组件,包括滤瓶壳体1、滤瓶盖2、滤瓶安装座3和旋转盘4,滤瓶壳体1内部由上至下依次设有前置滤芯6和后置滤瓶7,所述前置滤芯6为外压式过滤,前置滤芯6包括前置滤芯筒体61、前置滤芯本体62、前置滤芯上端盖65和前置滤芯下端盖66,前置滤芯筒体61设于前置滤芯本体62外部,前置滤芯本体62带有过滤介质,前置滤芯筒体61的外壁、后置滤瓶7的外壁及滤瓶壳体1的内壁之间形成前置过滤水的进水通道,前置滤芯本体62的内部中间设有第一过滤出水通道63,前置滤芯本体62的底部中间设有与第一过滤出水通道63连通的第一连接管64,所述后置滤瓶7包括后置滤瓶壳体71,后置滤瓶壳体71为上敞口结构,前置滤芯下端盖66的底部与后置滤瓶壳体71的上端密封插接,后置滤瓶壳体71的上敞口处的下方设有后置滤瓶上端盖76,后置滤瓶壳体71的内底部设有后置滤瓶下端盖77,后置滤瓶上端盖的底部设有第一无纺布78,后置滤瓶下端盖的上部设有第二无纺布79,第一无纺布78与第二无纺布79之间为填料空间,填料空间内具有过滤填料,后置滤瓶壳体71的底部设有后置过滤水进水管74,后置滤瓶壳体71的内部一侧设有过滤水导水管75;过滤水导水管75的上端伸出后置滤瓶上端盖76形成过滤水进口,下端伸出后置滤瓶壳体71底部形成过滤水出口,后置滤瓶7的中间设有第二过滤出水通道72,后置滤瓶7的底部中间设有与第二过滤出水通道72连通的第二连接管73;所述滤瓶壳体1的内底部设有对应前置过滤水进水通道的第一进水口,对应后置过滤水进水管74的第二进水口,对应第二连接管73的第一出水口,以及对应过滤水导水管75的第二出水口,滤瓶壳体1的内底部通过压盖5压装有旋转盘4,旋转盘4上设有对应第一进水口的第一短管41,对应第一出水口的第二短管42,对应第一出水口的第三短管43,以及对应第二出水口的第四短管44,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净水器前置过滤及后置过滤的滤芯组件,包括滤瓶壳体(1)、滤瓶盖(2)、滤瓶安装座(3)和旋转盘(4),其特征在于,滤瓶壳体(1)内部由上至下依次设有前置滤芯(6)和后置滤瓶(7),所述前置滤芯(6)为外压式过滤,前置滤芯(6)包括前置滤芯筒体(61)、前置滤芯本体(62)、前置滤芯上端盖(65)和前置滤芯下端盖(66),前置滤芯筒体(61)设于前置滤芯本体(62)外部,前置滤芯本体(62)带有过滤介质,前置滤芯筒体(61)的外壁、后置滤瓶(7)的外壁及滤瓶壳体(1)的内壁之间形成前置过滤水的进水通道,前置滤芯本体(62)的内部中间设有第一过滤出水通道(63),前置滤芯本体(62)的底部中间设有与第一过滤出水通道(63)连通的第一连接管(64),所述后置滤瓶(7)包括后置滤瓶壳体(71),后置滤瓶壳体(71)为上敞口结构,前置滤芯下端盖(66)的底部与后置滤瓶壳体(71)的上端密封插接,后置滤瓶壳体(71)的上敞口处的下方设有后置滤瓶上端盖(76),后置滤瓶壳体(71)的内底部设有后置滤瓶下端盖(77),后置滤瓶上端盖的底部设有第一无纺布(78),后置滤瓶下端盖的上部设有第二无纺布(79),第一无纺布(78)与第二无纺布(79)之间为填料空间,填料空间内具有过滤填料,后置滤瓶壳体(71)的底部设有后置过滤水进水管(74),后置滤瓶壳体(71)的内部一侧设有过滤水导水管(75);过滤水导水管(75)的上端伸出后置滤瓶上端盖(76)形成过滤水进口,下端伸出后置滤瓶壳体(71)底部形成过滤水出口,后置滤瓶(7)的中间设有第二过滤出水通道(72),后置滤瓶(7)的底部中间设有与第二过滤出水通道(72)连通的第二连接管(73);所述滤瓶壳体(1)的内底部设有对应前置过滤水进水通道的第一进水口,对应后置过滤水进水管(74)的第二进水口,对应第二连接管(73)的第一出水口,以及对应过滤水导水管(75)的第二出水口,滤瓶壳体(1)的内底部通过压盖(5)压装有旋转盘(4),旋转盘(4)上设有对应第一进水口的第一短管(41), 对应第一出水口的第二短管(42),对应第一出水口的第三短管(43),以及对应第二出水口的第四短管(44),滤瓶安装座(3)上设有分别对应各短管的进出水座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净水器前置过滤及后置过滤的滤芯组件,包括滤瓶壳体(1)、滤瓶盖(2)、滤瓶安装座(3)和旋转盘(4),其特征在于,滤瓶壳体(1)内部由上至下依次设有前置滤芯(6)和后置滤瓶(7),所述前置滤芯(6)为外压式过滤,前置滤芯(6)包括前置滤芯筒体(61)、前置滤芯本体(62)、前置滤芯上端盖(65)和前置滤芯下端盖(66),前置滤芯筒体(61)设于前置滤芯本体(62)外部,前置滤芯本体(62)带有过滤介质,前置滤芯筒体(61)的外壁、后置滤瓶(7)的外壁及滤瓶壳体(1)的内壁之间形成前置过滤水的进水通道,前置滤芯本体(62)的内部中间设有第一过滤出水通道(63),前置滤芯本体(62)的底部中间设有与第一过滤出水通道(63)连通的第一连接管(64),所述后置滤瓶(7)包括后置滤瓶壳体(71),后置滤瓶壳体(71)为上敞口结构,前置滤芯下端盖(66)的底部与后置滤瓶壳体(71)的上端密封插接,后置滤瓶壳体(71)的上敞口处的下方设有后置滤瓶上端盖(76),后置滤瓶壳体(71)的内底部设有后置滤瓶下端盖(77),后置滤瓶上端盖的底部设有第一无纺布(78),后置滤瓶下端盖的上部设有第二无纺布(79),第一无纺布(78)与第二无纺布(79)之间为填料空间,填料空间内具有过滤填料,后置滤瓶壳体(71)的底部设有后置过滤水进水管(74),后置滤瓶壳体(71)的内部一侧设有过滤水导水管(75);过滤水导水管(75)的上端伸出后置滤瓶上端盖(76)形成过滤水进口,下端伸出后置滤瓶壳体(71)底部形成过滤水出口,后置滤瓶(7)的中间设有第二过滤出水通道(72),后置滤瓶(7)的底部中间设有与第二过滤出水通道(72)连通的第二连接管(73);所述滤瓶壳体(1)的内底部设有对应前置过滤水进水通道的第一进水口,对应后置过滤水进水管(74)的第二进水口,对应第二连接管(73)的第一出水口,以及对应过滤水导水管(75)的第二出水口,滤瓶壳体(1)的内底部通过压盖(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英朱礼胜彭荣誉叶小兵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书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