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次生事故的高效逃生管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620892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7 08: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创造提供了一种防止次生事故的高效逃生管道,包括逃生管,该逃生管包括竖直设置的若干管体部,每两管体部之间均设有一缩颈部,所述锁颈部内径小于管体部内径;在所述管体部内壁上下对应的设有两组内支撑结构,且两组支撑结构之间设有辅助缓冲支撑结构,并在每一管体部的底端均可拆卸的安装有封板,所述封板上表面设有缓冲垫。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创造结构简单,使用稳定可靠。逃生管道内可以多人同时同步进行逃生,互相之间干扰少,最大限度的避免了互相挤压碰撞的情况出现。不仅仅是可以实现自救,同时,逃生人员可以择机选择停留在逃生管道内,等待进一步救援,为外界救援力量的展开,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An Efficient Escape Pipeline to Prevent Secondary Acciden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止次生事故的高效逃生管道
本专利技术创造属于逃生设施
,尤其是涉及一种防止次生事故的高效逃生管道。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逃生管道或逃生袋,通常只考虑了逃生人员可钻入,仅提供了类似逃生通道的功能,并没有额外的考虑到多个逃生人员同时逃生时,他们慌乱下之间容易发生相互碰撞,造成二次伤害,尤其是逃生时间有限,大家都非常着急,一个挨一个的进入到逃生管道后,相邻两逃生人员容易撞到一起。同时,逃生人员到达地面后,一旦贸然钻出管道,也有受到伤害的危险。比如,地面是一片火海,逃生人员暂时停留在逃生管道内等待救援是较佳的选择,但现有的逃生管道并没有给逃生人员预留滞留的空间,上一个逃生人员滑落至地面时,下一个逃生人员必须要离开管道,否则有相互碰撞容易受伤,亟需针对此工况设计一种能提供逃生人员暂时避难的管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创造旨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出一种防止次生事故的高效逃生管道。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创造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防止次生事故的高效逃生管道,包括逃生管,该逃生管包括竖直设置的若干管体部,每两管体部之间均设有一缩颈部,所述锁颈部内径小于管体部内径;在所述管体部内壁上下对应的设有两组内支撑结构,且两组支撑结构之间设有辅助缓冲支撑结构,并在每一管体部的底端均可拆卸的安装有封板,所述封板上表面设有缓冲垫。进一步,所述辅助缓冲支撑结构包括内径小于或等于缩颈部内径的缓冲套,该缓冲套采用高密度海绵体或是硅胶制成。进一步,所述缓冲套竖直方向的高度为30-60cm,厚度大于5cm。进一步,所述缓冲套上端为锥口结构;开口大的一端在上。进一步,所述缩颈部采用折叠褶皱的风琴保护罩式结构。进一步,所述内支撑结构包括环绕主袋体内壁设置的拉环,在拉绳上方设有能遮盖住拉环的下翻折边;沿所述拉环圆周方向等间隔的设有用于与主袋体固定的连接件。进一步,所述封板通过其外圆周上设置的连接绳与最下方一个主袋体内的拉环连接。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创造具有以下优势:本专利技术创造结构简单,使用稳定可靠。逃生管道内可以多人同时同步进行逃生,互相之间干扰少,最大限度的避免了互相挤压碰撞的情况出现。不仅仅是可以实现自救,同时,逃生人员可以择机选择停留在逃生管道内,等待进一步救援,为外界救援力量的展开,争取了宝贵的时间。附图说明构成本专利技术创造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创造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创造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创造,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创造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创造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图1中A处结构的放大图。附图标记说明:1-管体部;2-缩颈部;3-内支撑结构;4-辅助缓冲支撑结构;5-封板;6-缓冲垫;7-缓冲套;8-锥口结构;9-拉环;10-下翻折边;11-连接件;12-缩口部;13-逃生门。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创造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专利技术创造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创造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创造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创造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专利技术创造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创造中的具体含义。下面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创造。一种防止次生事故的高效逃生管道,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逃生管,在逃生管底部设置逃生门13,逃生管采用高强度的防火材料制作,具有优异的防火性能,本专利技术创造主要在于结构的改进,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材料即可,不再赘述。逃生门也采用软质材料制作,避免与人体碰撞使人受到伤害。所述逃生管包括竖直设置的若干管体部1,每两管体部之间均设有一缩颈部2,所述锁颈部内径小于管体部内径;在所述管体部内壁上下对应的设有两组内支撑结构3,且两组支撑结构之间设有辅助缓冲支撑结构4,并在每一管体部的底端均可拆卸的安装有封板5,所述封板上表面设有缓冲垫6。所述缩颈部采用柔性材料制成,为适应人体特点,其内径为35-40cm,比常人的腰围和胸围略小。上述缩颈部采用折叠褶皱的风琴保护罩式结构,在竖直方向上受到拉扯时,可以伸长一端距离,不至于被拉断,同时,缩颈部采用柔性材料制成,其内径为35-40cm,在人体经过时,能够对人体形成包裹的作用力,通过对人体产生摩擦力,有效的降低人体坠落速度,可以给逃生人员在下降过程中,作出更多的自救动作留出充裕的时间。人体向下滑落过程中,人体可以受到缩颈部一定的阻碍,降低了坠落的加速度。同时,在人体经过辅助缓冲支撑结构时,可以再一次受到“包裹”作用,所产生的摩擦力进一步削弱人体下落时的冲击力。上述辅助缓冲支撑结构包括内径小于或等于缩颈部内径的缓冲套7,该缓冲套采用高密度海绵体或是硅胶制成。由于缓冲套都是采用柔软的材质制作,因此,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当然,对于缓冲套的材料,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其它柔软有弹力的材料,本申请方案不具体限定材料使用,仅作举例。上述尺寸的结构设计,适合几乎所有体型的逃生人员,覆盖范围广。上述缓冲套竖直方向的高度为30-60cm,厚度大于5cm。上述缓冲套上端为锥口结构8;开口大的一端在上。缓冲套上端为锥口结构,其开口大的一端在上。上述缓冲套下端具有缩口部12,缩口部最小直径为20-30cm。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使得人体进入到缓冲套时更容易,而从缓冲套出来亟需落至下一缓冲套时,由于缩口部的设置,可以对人体形成一定的阻滞,甚至出现一定的滞空时间(虽然可能滞空时间比较短暂,但有效的降低了下落速度),不仅削弱了下落的冲击力,并且能够与下方的逃生人员形成时间间隔,减少互相碰撞带来的伤害。上述内支撑结构包括环绕主袋体内壁设置的拉环9,在拉绳上方设有能遮盖住拉环的下翻折边10;沿所述拉环圆周方向等间隔的设有用于与主袋体固定的连接件11。在圆周方向的间隔的固定住拉环,既起到固定作用,又不失拉环的使用作用。需要说明的是,之所以在拉环上设置能够将其覆盖住的下翻折边,就是为了避免人体下落过程中,四肢或头部被卡在拉环上,发生意外。只有在有意识的需要使用拉环时,将手或脚伸进下翻折边内,找到相应的拉环位置拉拽或蹬住拉环即可,杜绝意外情况发生,这些结构的设计,均属于逃生设备中的首创,极具推广价值。上述封板通过其外圆周上设置的连接绳与最下方一个主袋体内的拉环连接。所述封板采用柔性材质制成。人体滑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止次生事故的高效逃生管道,其特征在于:包括逃生管,该逃生管包括竖直设置的若干管体部,每两管体部之间均设有一缩颈部,所述缩颈部内径小于管体部内径;在所述管体部内壁上下对应的设有两组内支撑结构,且两组支撑结构之间设有辅助缓冲支撑结构,并在每一管体部的底端均可拆卸的安装有封板,所述封板上表面设有缓冲垫。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止次生事故的高效逃生管道,其特征在于:包括逃生管,该逃生管包括竖直设置的若干管体部,每两管体部之间均设有一缩颈部,所述缩颈部内径小于管体部内径;在所述管体部内壁上下对应的设有两组内支撑结构,且两组支撑结构之间设有辅助缓冲支撑结构,并在每一管体部的底端均可拆卸的安装有封板,所述封板上表面设有缓冲垫。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次生事故的高效逃生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缓冲支撑结构包括内径小于或等于缩颈部内径的缓冲套,该缓冲套采用高密度海绵体或是硅胶制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止次生事故的高效逃生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套竖直方向的高度为30-60c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靳温学付崇砚周尧张留杰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润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