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水长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医疗儿科的便于使用型移动输液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616861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7 08: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医疗儿科的输液架,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医疗儿科的便于使用型移动输液架。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无需陪护人员手举输液袋和输液瓶、移动方便的用于医疗儿科的便于使用型移动输液架。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医疗儿科的便于使用型移动输液架,包括有底座、万向轮、摩擦板、第一大连接杆、第二大连接杆、倒梯形板、大套管、第一大弹簧、第二大弹簧、升降杆等;底座底部的中间位置开有大凹槽,底座的底部连接有若干个万向轮,万向轮设置在大凹槽的外侧。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用于医疗儿科的便于使用型移动输液架,不但能够灵活的进行移动,而且能够方便的调整高度,无需陪护人员手举着输液袋和输液瓶,能够避免陪护人员手臂酸痛。

An easy-to-use mobile infusion stand for medical Pediatric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医疗儿科的便于使用型移动输液架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医疗儿科的输液架,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医疗儿科的便于使用型移动输液架。
技术介绍
医疗是指医治和疾病的治疗,儿科是全面研究小儿时期身心发育、保健以及疾病防治的综合医学科学,凡涉及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健康与卫生问题都属于儿科范围,其医治对象处于生长发育期,输液器一般由静脉针或注射针、针头护帽、输液软管、药液过滤器、流速调节器、滴壶、瓶塞穿刺器、空气过滤器等八个部分连接组成,部分输液器还有注射件,加药口等,儿科病人在治疗过程中通常要进行输液,输液治疗通常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幼小的儿科病人容易出现厌烦情绪难以久坐,现有的在儿科病人输液的过程中,都是陪护人员手举输液袋和输液瓶陪着儿科病人边活动边输液,不但导致陪护人员手臂酸痛,加重了陪护人员的负担,而且导致陪护人员手忙脚乱,输液容易出现问题,不利于儿科病人的治疗和康复。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的在儿科病人输液的过程中,都是陪护人员手举输液袋和输液瓶陪着儿科病人边活动边输液,不但导致陪护人员手臂酸痛,加重了陪护人员的负担,而且导致陪护人员手忙脚乱,输液容易出现问题的缺点,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无需陪护人员手举输液袋和输液瓶、移动方便的用于医疗儿科的便于使用型移动输液架。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医疗儿科的便于使用型移动输液架,包括有底座、万向轮、摩擦板、第一大连接杆、第二大连接杆、倒梯形板、大套管、第一大弹簧、第二大弹簧、升降杆、顶杆、双头挂钩、凹形板、压块、大弧形板簧、第一滑板、第二滑板、销杆、第一弧形板簧、第一楔形卡块、第二弧形板簧、第二楔形卡块和环形板,底座底部的中间位置开有大凹槽,底座的底部连接有若干个万向轮,万向轮设置在大凹槽的外侧,摩擦板位于大凹槽内,摩擦板与大凹槽滑动配合,底座的右部开有第一大导向孔,底座的左部开有第二大导向孔,第一大导向孔和第二大导向孔均与大凹槽相连通,摩擦板顶部的右侧连接有第一大连接杆,第一大连接杆滑动式位于第一大导向孔内,摩擦板顶部的左侧连接有第二大连接杆,第二大连接杆滑动式位于第二大导向孔内,倒梯形板位于底座的上方,倒梯形板的中部开有大通孔,倒梯形板底部的右端与第一大连接杆的上端相连接,倒梯形板底部的左端与第二大连接杆的上端相连接,底座顶部的中间位置连接有大套管,大套管位于大通孔内,倒梯形板与大套管相接触,大套管开有左右贯穿的长滑槽,大套管的前侧壁均匀开有若干个销孔,第一大弹簧位于大套管的右侧,第一大弹簧的下端与底座的顶部相连接,第一大弹簧的上端与倒梯形板的底部相连接,第二大弹簧位于大套管的右侧,第二大弹簧的下端与底座的顶部相连接,第二大弹簧的上端与倒梯形板的底部相连接,升降杆滑动式位于大套管内,升降杆的下端与底座的顶部相接触,升降杆的上端连接有顶杆,顶杆位于大套管的上方,顶杆为前后延伸式设置,顶杆的底部连接有双头挂钩,双头挂钩位于升降杆的前方,顶杆的后端连接有凹形板,凹形板位于升降杆的后方,凹形板的底部开有倒梯形孔,凹形板的顶部开有插槽,插槽位于倒梯形孔的正上方,压块的底部位于插槽内,压块的顶部与大弧形板簧的后下端相连接,大弧形板簧的前下端与顶杆的顶部相连接,升降杆左侧壁的下部连接有第一滑板,第一滑板滑动式位于大套管左侧的长滑槽内,升降杆右侧壁的下部连接有第二滑板,第二滑板滑动式位于大套管右侧的长滑槽内,销杆的后端位于销孔内,销杆与大套管相接触,底座的顶部连接有第一弧形板簧和第二弧形板簧,第一弧形板簧位于第一大连接杆的右侧,第一弧形板簧的上端连接有第一楔形卡块,第一楔形卡块与第一大连接杆的右侧壁相接触,第一楔形卡块位于倒梯形板的右侧,第一楔形卡块与倒梯形板相接触,第二弧形板簧位于第二大连接杆的左侧,第二弧形板簧的上端连接有第二楔形卡块,第二楔形卡块与第二大连接杆的左侧壁相接触,第二楔形卡块位于倒梯形板的左侧,第二楔形卡块与倒梯形板相接触,环形板套在大套管上,第一滑板和第二滑板均位于环形板内,第一滑板的左侧壁与环形板相连接,第二滑板的右侧壁与环形板相连接,环形板的前侧开有插孔,插孔位于销孔的前方,插孔与销孔相对应,销杆的前部位于插孔内,销杆与环形板相接触。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有小套管、第一小导向套、第二小导向套、U形导向杆、第一推拉杆、第一小弹簧、第二推拉杆和第二小弹簧,销杆的前端连接有小套管,环形板的左侧连接有第一小导向套,环形板的右侧连接有第二小导向套,U形导向杆的中间位置位于小套管内,U形导向杆套在环形板的前侧,U形导向杆的左后端滑动式位于第一小导向套内,U形导向杆的左后端连接有第一推拉杆,第一推拉杆位于第一小导向套的后方,第一小弹簧套在U形导向杆的左后端上,第一小弹簧位于第一小导向套与第一推拉杆之间,U形导向杆的右后端滑动式位于第二小导向套内,U形导向杆的右后端连接有第二推拉杆,第二推拉杆位于第二小导向套的后方,第二小弹簧套在U形导向杆的右后端上,第二小弹簧位于第二小导向套与第二推拉杆之间。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有弧形夹板、第一小弧形板簧和第二小弧形板簧,升降杆的前侧壁连接有弧形夹板,弧形夹板位于大套管的上方,弧形夹板的左前端连接有两个第一小弧形板簧,弧形夹板的右前端连接有两个第二小弧形板簧,第二小弧形板簧与第一小弧形板簧相对应。当需要对儿科病人进行输液时,医护人员可以将输液袋挂在双头挂钩上,还可以将压块和大弧形板簧向上拉开,然后将输液瓶倒插在插槽和倒梯形孔内,并通过凹形板将输液瓶托住,然后将压块压在输液瓶上,即可将输液瓶固定住,然后医护人员可以将输液管的上端插入到输液袋和输液瓶内,再用输液管为儿科病人输液,然后再根据儿科病人的高度对升降杆的高度进行调整,此时医护人员可以将销杆从插孔和销孔内拔出,然后再对升降杆向上进行滑动,并将升降杆滑动到需要的高度,再将销杆插回到插孔和销孔内,即可将升降杆固定在大套管上,然后陪护人员可以推着本专利技术跟儿科病人进行活动,避免儿科病人长时间待在一个地方出现厌烦情绪不肯配合输液,而且无需陪护人员举着输液袋和输液瓶,减轻了陪护人员的负担,同时万向轮为本专利技术的移动提供方便,当需要对本专利技术进行固定时,陪护人员可以对倒梯形板向下进行踩踏,倒梯形板带动第二大连接杆、第一大连接杆和摩擦板向下进行运动,并将摩擦板向下从大凹槽内移出,同时倒梯形板对第一楔形卡块和第二楔形卡块向外侧进行推动,并滑过第一楔形卡块和第二楔形卡块,然后第一楔形卡块和第二楔形卡块位于倒梯形板的上方,然后在第一弧形板簧和第二弧形板簧的弹力作用下,第一楔形卡块和第二楔形卡块将倒梯形板卡住,同时摩擦板与地面接触,万向轮与地面脱离接触,即可对本专利技术进行固定。此时在第一小弹簧和第二小弹簧的弹力作用下,U形导向杆能够将小套管和销杆固定住,此时销杆牢牢的固定在插孔和销孔内,从而可以防止本专利技术在运动的过程中,销杆从销孔和插孔内脱出,更加安全可靠,当需要对升降杆的高度位置进行调整时,可以对第一推拉杆和第二推拉杆向前方进行推动,即可将销杆从销孔和插孔内移出,即可方便的对升降杆的高度位置进行调整。此时可以将输液管的滴壶放入到弧形夹板内,并通过第一小弧形板簧和第二小弧形板簧将输液管的滴壶的夹住,防止输液管的滴壶乱动乱晃,避免空气通过输液管的滴壶进入到儿科病人体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医疗儿科的便于使用型移动输液架,包括有底座、万向轮、摩擦板、第一大连接杆和第二大连接杆,底座底部的中间位置开有大凹槽,底座的底部连接有若干个万向轮,万向轮设置在大凹槽的外侧,摩擦板位于大凹槽内,摩擦板与大凹槽滑动配合,底座的右部开有第一大导向孔,底座的左部开有第二大导向孔,第一大导向孔和第二大导向孔均与大凹槽相连通,摩擦板顶部的右侧连接有第一大连接杆,第一大连接杆滑动式位于第一大导向孔内,摩擦板顶部的左侧连接有第二大连接杆,第二大连接杆滑动式位于第二大导向孔内,其特征是:还包括有倒梯形板、大套管、第一大弹簧、第二大弹簧、升降杆、顶杆、双头挂钩、凹形板、压块、大弧形板簧、第一滑板、第二滑板、销杆、第一弧形板簧、第一楔形卡块、第二弧形板簧、第二楔形卡块和环形板,倒梯形板位于底座的上方,倒梯形板的中部开有大通孔,倒梯形板底部的右端与第一大连接杆的上端相连接,倒梯形板底部的左端与第二大连接杆的上端相连接,底座顶部的中间位置连接有大套管,大套管位于大通孔内,倒梯形板与大套管相接触,大套管开有左右贯穿的长滑槽,大套管的前侧壁均匀开有若干个销孔,第一大弹簧位于大套管的右侧,第一大弹簧的下端与底座的顶部相连接,第一大弹簧的上端与倒梯形板的底部相连接,第二大弹簧位于大套管的右侧,第二大弹簧的下端与底座的顶部相连接,第二大弹簧的上端与倒梯形板的底部相连接,升降杆滑动式位于大套管内,升降杆的下端与底座的顶部相接触,升降杆的上端连接有顶杆,顶杆位于大套管的上方,顶杆为前后延伸式设置,顶杆的底部连接有双头挂钩,双头挂钩位于升降杆的前方,顶杆的后端连接有凹形板,凹形板位于升降杆的后方,凹形板的底部开有倒梯形孔,凹形板的顶部开有插槽,插槽位于倒梯形孔的正上方,压块的底部位于插槽内,压块的顶部与大弧形板簧的后下端相连接,大弧形板簧的前下端与顶杆的顶部相连接,升降杆左侧壁的下部连接有第一滑板,第一滑板滑动式位于大套管左侧的长滑槽内,升降杆右侧壁的下部连接有第二滑板,第二滑板滑动式位于大套管右侧的长滑槽内,销杆的后端位于销孔内,销杆与大套管相接触,底座的顶部连接有第一弧形板簧和第二弧形板簧,第一弧形板簧位于第一大连接杆的右侧,第一弧形板簧的上端连接有第一楔形卡块,第一楔形卡块与第一大连接杆的右侧壁相接触,第一楔形卡块位于倒梯形板的右侧,第一楔形卡块与倒梯形板相接触,第二弧形板簧位于第二大连接杆的左侧,第二弧形板簧的上端连接有第二楔形卡块,第二楔形卡块与第二大连接杆的左侧壁相接触,第二楔形卡块位于倒梯形板的左侧,第二楔形卡块与倒梯形板相接触,环形板套在大套管上,第一滑板和第二滑板均位于环形板内,第一滑板的左侧壁与环形板相连接,第二滑板的右侧壁与环形板相连接,环形板的前侧开有插孔,插孔位于销孔的前方,插孔与销孔相对应,销杆的前部位于插孔内,销杆与环形板相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医疗儿科的便于使用型移动输液架,包括有底座、万向轮、摩擦板、第一大连接杆和第二大连接杆,底座底部的中间位置开有大凹槽,底座的底部连接有若干个万向轮,万向轮设置在大凹槽的外侧,摩擦板位于大凹槽内,摩擦板与大凹槽滑动配合,底座的右部开有第一大导向孔,底座的左部开有第二大导向孔,第一大导向孔和第二大导向孔均与大凹槽相连通,摩擦板顶部的右侧连接有第一大连接杆,第一大连接杆滑动式位于第一大导向孔内,摩擦板顶部的左侧连接有第二大连接杆,第二大连接杆滑动式位于第二大导向孔内,其特征是:还包括有倒梯形板、大套管、第一大弹簧、第二大弹簧、升降杆、顶杆、双头挂钩、凹形板、压块、大弧形板簧、第一滑板、第二滑板、销杆、第一弧形板簧、第一楔形卡块、第二弧形板簧、第二楔形卡块和环形板,倒梯形板位于底座的上方,倒梯形板的中部开有大通孔,倒梯形板底部的右端与第一大连接杆的上端相连接,倒梯形板底部的左端与第二大连接杆的上端相连接,底座顶部的中间位置连接有大套管,大套管位于大通孔内,倒梯形板与大套管相接触,大套管开有左右贯穿的长滑槽,大套管的前侧壁均匀开有若干个销孔,第一大弹簧位于大套管的右侧,第一大弹簧的下端与底座的顶部相连接,第一大弹簧的上端与倒梯形板的底部相连接,第二大弹簧位于大套管的右侧,第二大弹簧的下端与底座的顶部相连接,第二大弹簧的上端与倒梯形板的底部相连接,升降杆滑动式位于大套管内,升降杆的下端与底座的顶部相接触,升降杆的上端连接有顶杆,顶杆位于大套管的上方,顶杆为前后延伸式设置,顶杆的底部连接有双头挂钩,双头挂钩位于升降杆的前方,顶杆的后端连接有凹形板,凹形板位于升降杆的后方,凹形板的底部开有倒梯形孔,凹形板的顶部开有插槽,插槽位于倒梯形孔的正上方,压块的底部位于插槽内,压块的顶部与大弧形板簧的后下端相连接,大弧形板簧的前下端与顶杆的顶部相连接,升降杆左侧壁的下部连接有第一滑板,第一滑板滑动式位于大套管左侧的长滑槽内,升降杆右侧壁的下部连接有第二滑板,第二滑板滑动式位于大套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水长
申请(专利权)人:刘水长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