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式接线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613491 阅读:1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3 21: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合式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接线夹(1),弹簧片(2),转轴(3),接线板一(4),螺钉(5)和螺母(6);该复合式接线端子采用螺钉与弹簧片相结合的方式,既解决了接线方向不在同一方向占用空间大的问题,又通过螺钉的传递解决了操作力大难以插入外接线束的技术难题。

A Composite Termina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式接线端子
本技术属于断路器附件
,具体讲就是涉及一种复合式接线端子。
技术介绍
断路器按其使用范围分为高压断路器和低压断路器。低压断路器又称自动开关,它是一种既有手动开关作用,又能自动进行失压、欠压、过载、和短路保护的电器。它可用来分配电能,不频繁地启动异步电动机,对电源线路及电动机等实行保护,已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断路器为了连接主回路和外部电路。一般都设置有接线端子与外界导线连接,目前传统断路器接线端子是接线操作用力方向与接线方向垂直,也就是外力用于接线操作的方向与导线接线方向不在同一方向,导致接线端子接线过程中至少需要两个方向的空间进行操作,但是目前有些断路器需要安装在狭小的空间中,且只有断路器接线方向有空间可供接线操作,目前的接线端子无法满足此种条件下的接线端子接线连接。为了解决现有导致接线端子接线过程中至少需要两个方向的空间进行操作占用空间较大的技术缺陷,现有的解决方式之一是在用于电流规格较小的电气连接时采用弹片式连,但是弹片式接线方式在用于大电流规格的导线连接时,所需的弹簧片刚度大,变形角度大,导致所需的操作力也很大,增加了操作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现有的弹片式接线端子用于大电流规格的导线连接时需要较大操作力增加外接线束插入难度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复合式接线端子,采用螺钉与弹簧片相结合的方式,既解决了接线方向不在同一方向占用空间大的问题,又通过螺钉的传递解决了操作力大难以插入外接线束的技术难题。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设计的一种复合式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接线夹,弹簧片,转轴,接线板一,螺钉和螺母;所述转轴装在所述接线夹内部,所述弹簧片置于接线夹内的转轴上并能够绕转轴旋转;所述接线板一置于接线夹的顶端一侧;所述接线板一与所述弹簧片一侧的弹臂端之间留有接线空间可供外接导线插入;所述接线夹底侧端侧设置螺母,螺母装在所述接线夹上,所述螺钉穿过所述螺母的一端能够推动弹簧片另一侧的支臂端使弹簧片转动,所述弹簧片转动过程中所述弹臂端能够压紧插入的外接导线。优选地,所述螺钉与弹簧片接触的一端为无螺纹的光面。优选地,所述接线板一为导电材料制作。进一步,所述接线夹还能够是接线板二和接线座卡接形成。进一步,所述接线板一和接线夹为一体式。进一步,所述螺母和所述接线夹为一体式。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复合式接线端子,采用螺钉与弹簧片相结合的方式,既解决了接线方向不在同一方向占用空间大的问题,又通过螺钉的传递解决了操作力大难以插入外接线束的技术难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产品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未外接导线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接入外接导线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产品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三的产品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四的产品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一如附图1和2所示,一种复合式接线端子,它包括接线夹1,弹簧片2,转轴3,接线板一4,螺钉5和螺母6;所述转轴3装在所述接线夹1内部,所述弹簧片2置于接线夹1内的转轴3上并能够绕转轴3旋转;所述接线板一4置于接线夹1的顶端一侧;所述接线板一4与所述弹簧片2一侧的弹臂端201之间留有接线空间7可供外接导线9插入与导电材料制作的接线板一4连接;所述接线夹1底侧端侧设置螺母6,螺母6装在所述接线夹1上,所述螺钉5穿过所述螺母6的一端能够推动弹簧片2另一侧的支臂端202使弹簧片2转动,如附图3所示,当外接导线9插入接线空间7,通过旋转螺钉5能够推动支臂端202使弹簧片2转动带动所述弹臂端201压紧插入的外接导线,为了不损伤弹簧片2,所述螺钉5与弹簧片2接触的一端为无螺纹的光面。由此该种复合式接线端子,采用螺钉与弹簧片相结合的方式,既解决了接线方向不在同一方向占用空间大的问题,又通过螺钉的传递解决了操作力大难以插入外接线束的技术难题。实施例二如附图4所示,所述接线夹1还能够是接线板二4’和接线座8卡接形成,其它结构和工作原理与实施例一相同实施例三如附图5所示,所述接线板一4和接线夹1为一体式,其它结构和工作原理与实施例一相同实施例四如附图6所示,所述螺母6和所述接线夹1为一体式,其它结构和工作原理与实施例一相同。本实施例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顺时针”、“逆时针”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复合式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接线夹(1),弹簧片(2),转轴(3),接线板一(4),螺钉(5)和螺母(6);所述转轴(3)装在所述接线夹(1)内部,所述弹簧片(2)置于接线夹(1)内的转轴(3)上并能够绕转轴(3)旋转;所述接线板一(4)置于接线夹(1)的顶端一侧;所述接线板一(4)与所述弹簧片(2)一侧的弹臂端(201)之间留有接线空间(7)可供外接导线(9)插入;所述接线夹(1)底侧端侧设置螺母(6),螺母(6)装在所述接线夹(1)上,所述螺钉(5)穿过所述螺母(6)的一端能够推动弹簧片(2)另一侧的支臂端(202)使弹簧片(2)转动,所述弹簧片(2)转动过程中所述弹臂端(201)能够压紧插入的外接导线(9)。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式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接线夹(1),弹簧片(2),转轴(3),接线板一(4),螺钉(5)和螺母(6);所述转轴(3)装在所述接线夹(1)内部,所述弹簧片(2)置于接线夹(1)内的转轴(3)上并能够绕转轴(3)旋转;所述接线板一(4)置于接线夹(1)的顶端一侧;所述接线板一(4)与所述弹簧片(2)一侧的弹臂端(201)之间留有接线空间(7)可供外接导线(9)插入;所述接线夹(1)底侧端侧设置螺母(6),螺母(6)装在所述接线夹(1)上,所述螺钉(5)穿过所述螺母(6)的一端能够推动弹簧片(2)另一侧的支臂端(202)使弹簧片(2)转动,所述弹簧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万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良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