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桅杆提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605091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3 18: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公开一种桅杆提升装置,包括立架和提升组件。其中,立架上沿竖直方向自下而上依次设置有下支撑套筒和上支撑套筒,桅杆自下而上能够依次从下支撑套筒和上支撑套筒内穿过,提升组件安装于下支撑套筒上,能够驱动桅杆相对于下支撑套筒和上支撑套筒向上移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桅杆提升装置结构合理,安装方便且提升完成后不用拆卸,从而提高了施工效率,缩短了施工的周期。

A Kind of Mast Lift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桅杆提升装置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桅杆提升装置。
技术介绍
在一些高层甚至超高层建筑的屋顶会设置钢结构桅杆,这些钢结构桅杆不仅使建筑整体显得气势磅礴,而且也具有避雷针或者发射塔等作用,有的还会成为区域或城市地标。在桅杆吊装时,通常将桅杆分为若干段,因为塔吊起重性能的限制,无法对较高钢结构桅杆分段从下到上依次吊装,目前的施工中经常采用正倒混合吊装的方法。倒装法提升桅杆是指将桅杆分段由上到下进行吊装焊接,现有技术中,在需要放置桅杆的位置四周专门搭设提升架,通过提升架对分段桅杆进行提升,在完成提升后,如果提升架影响整体的造型结构,一般会将提升架拆除。而在实际中一些桅杆因为造型或支撑的要求会在桅杆四周设置外钢架支撑结构,在外钢架支撑结构内再增设提升架会造成结构冗余,并且存在安装和拆卸提升架不方便,施工效率低和施工周期长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以上所述,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桅杆提升装置,结构合理,安装方便且提升完成后不用拆卸,从而提高了施工效率,缩短了施工的周期。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桅杆提升装置,包括:立架,所述立架上沿竖直方向自下而上依次设置有下支撑套筒和上支撑套筒,桅杆自下而上能够依次从所述下支撑套筒和所述上支撑套筒内穿过;提升组件,安装于所述下支撑套筒上,能够驱动所述桅杆相对于所述下支撑套筒和所述上支撑套筒向上移动。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下支撑套筒的外侧壁沿周向均匀设置多组下支撑件,所述下支撑件一端与所述下支撑套筒的外侧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立架连接。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下支撑套筒的上部沿周向设有下加强板,且所述下加强板凸出于所述下支撑套筒的外侧壁,所述下加强板位于所述下支撑件的上方。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下加强板靠近所述下支撑套筒顶端的一侧设有多个下对位组件,所述下对位组件沿所述下支撑套筒的周向均布设置,且与所述下支撑件的位置相对应。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下加强板远离所述下支撑套筒顶端的一侧设有多个第一耳板,所述第一耳板沿所述下支撑套筒的周向均布设置,且所述第一耳板与所述下支撑件错位设置。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耳板凸出于所述下加强板的侧面,且与所述下支撑套筒的外侧壁连接。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耳板的两侧对称设有加劲板,所述加劲板分别与所述第一耳板、所述下支撑套筒和所述下加强板连接。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耳板上开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开孔方向与所述下支撑套筒的轴线垂直。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桅杆的外侧壁上沿周向设有与所述第一耳板位置相对应的第二耳板。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提升组件包括多个卸扣和与所述卸扣配合连接的手拉葫芦,所述卸扣均与所述第一耳板和所述第二耳板可拆卸连接,所述手拉葫芦的挂钩与所述卸扣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提供的桅杆提升装置在立架的基础上增加下支撑套筒结构,将下支撑套筒与立架连接,并将提升组件安装在下支撑套筒上,代替了现有技术中的提升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结构冗余、提升架安装和拆卸不便、施工效率低和施工周期长的问题,本技术所述的桅杆提升装置结构合理,安装方便且提升完成后不用拆卸,从而提高了施工效率,缩短了施工的周期。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桅杆提升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下支撑件处的俯视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下支撑套筒的主视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下支撑套筒的俯视图。图中:1、桅杆;11、第二耳板;2、下支撑套筒;21、下加强板;22、第一耳板;221、通孔;23、加劲板;3、上支撑套筒;31、上加强板;41、下支撑件;42、上支撑件;51、下对位组件;511、下千斤顶;512、下支架;52、上对位组件;521、上千斤顶;522、上支架;6、立架;61、上架体;62、下架体。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桅杆提升装置,包括立架6和提升组件。其中,立架6上沿竖直方向自下而上依次设置有下支撑套筒2和上支撑套筒3,桅杆1自下而上能够依次从下支撑套筒2和上支撑套筒3内穿过,提升组件,安装于下支撑套筒2上,能够驱动桅杆1相对于下支撑套筒2和上支撑套筒3向上移动。本技术提供的桅杆提升装置在立架6的基础上增加下支撑套筒2结构,将下支撑套筒2与立架6连接,并将提升组件安装在下支撑套筒2上,代替了现有技术中的提升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结构冗余、提升架安装和拆卸不便、施工效率低和施工周期长的问题,本技术所述的桅杆提升装置结构合理,安装方便且提升完成后不用拆卸,从而提高了施工效率,缩短了施工的周期。在本实施例中,立架6包括下架体62和安装于下架体62顶面的上架体61,上架体61的横向截面积小于下架体62的横向截面积,下支撑套筒2和提升组件安装于下架体62上,上支撑套筒3安装于上架体61上。上述立架6具体结构的设置,有效缩小了立架6的制备和维护成本,提高了立架6的安全可靠性。提升组件包括多个卸扣和与卸扣配合连接的手拉葫芦,在本实施例中,卸扣设有八个,手拉葫芦设有四组,卸扣和手拉葫芦的型号可根据提升桅杆1的重量进行选择。具体地,下支撑套筒2的外侧壁沿周向均匀设置多组下支撑件41,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有四组下支撑件41,每组下支撑件41包括沿下支撑套筒2轴向分布的多根下支撑杆,每根下支撑杆的一端与下支撑套筒2的外侧壁连接,另一端与下架体62连接,这四组下支撑件41用于固定下支撑套筒2的位置。如图1-3所示,为了保证桅杆1在提升过程中下支撑套筒2整体的稳定性,在下支撑套筒2的上部沿周向设有下加强板21,且下加强板21凸出于下支撑套筒2的外侧壁,下加强板21位于下支撑件41的上方。下加强板21靠近下支撑套筒2顶端的一侧设有多个下对位组件51,沿下支撑套筒2的周向均布设置,且与下支撑件41的位置相对应。下对位组件51包括下千斤顶511和下支架512,下千斤顶511通过下支架512安装在下加强板21和下支撑件41上。通过调节下千斤顶511的输出端来调节桅杆1在水平面的位置。同样地,在上支撑套筒3上设有上支撑件42、上加强板31和上对位组件52,上对位组件52和下对位组件51相互配合来调节桅杆1的垂直度。如图4-5所示,下加强板21远离下支撑套筒2顶端的一侧设有多个第一耳板22,第一耳板22凸出于下加强板21的侧面,且与下支撑套筒2的外侧壁连接,第一耳板22沿下支撑套筒2的周向均布设置,且第一耳板22与下支撑件41错位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桅杆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架(6),所述立架(6)上沿竖直方向自下而上依次设置有下支撑套筒(2)和上支撑套筒(3),桅杆(1)自下而上能够依次从所述下支撑套筒(2)和所述上支撑套筒(3)内穿过;提升组件,安装于所述下支撑套筒(2)上,能够驱动所述桅杆(1)相对于所述下支撑套筒(2)和所述上支撑套筒(3)向上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桅杆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架(6),所述立架(6)上沿竖直方向自下而上依次设置有下支撑套筒(2)和上支撑套筒(3),桅杆(1)自下而上能够依次从所述下支撑套筒(2)和所述上支撑套筒(3)内穿过;提升组件,安装于所述下支撑套筒(2)上,能够驱动所述桅杆(1)相对于所述下支撑套筒(2)和所述上支撑套筒(3)向上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桅杆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撑套筒(2)的外侧壁沿周向均匀设置多组下支撑件(4),所述下支撑件(4)一端与所述下支撑套筒(2)的外侧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立架(6)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桅杆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撑套筒(2)的上部沿周向设有下加强板(21),且所述下加强板(21)凸出于所述下支撑套筒(2)的外侧壁,所述下加强板(21)位于所述下支撑件(4)的上方。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桅杆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加强板(21)靠近所述下支撑套筒(2)顶端的一侧设有多个下对位组件(51),所述下对位组件(51)沿所述下支撑套筒(2)的周向均布设置,且与所述下支撑件(4)的位置相对应。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桅杆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飞李高阳肖靖郑名超宋雄杰高卓宇林剑锋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