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积水排出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604657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3 17: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屋顶积水排出系统,包括引导槽、集水槽和排水管道;引导槽包括与水平面之间呈预设的倾斜角度的第一槽底,以通过第一槽底将雨水从高位引至低位;排水管道包括内排水管和套设于内排水管外的外排水管,内排水管设置外螺纹,外排水管设置内螺纹,内排水管与外排水管螺纹连接,外排水管的一端与集水槽连接,内排水管的长度超过外排水管的长度;内排水管的管壁上开设有第一排水孔,外排水管的管壁上开设有第二排水孔;内排水管的超出外排水管的一端设置有把手,把手的一端连接内排水管的外壁,另一端向背离内排水管的外壁的方向延伸。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平顶状的屋顶存在积水排出不及时的弊端。

Roof water drainage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屋顶积水排出系统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屋顶积水排出系统。
技术介绍
在建筑施工领域,屋顶通常呈平顶状,且采取安装地漏的方式来排除积水。在下雨天,雨水通过屋顶承接后,通过屋顶上安装的地漏被直接排放至下水道,排水速度较低,平顶状的屋顶经常存在排水不及时的弊端。另外,针对道路或者街边的低矮建筑在排水时,通常都是直接顺流到街道或者路边,给街边或者路边的行人造成很大的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屋顶积水排出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平顶状的屋顶存在积水排出不及时的弊端。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屋顶积水排出系统包括由高至低依次连通的引导槽、集水槽和排水管道;所述引导槽设于屋顶的背离地面的一侧,所述引导槽包括与水平面之间呈预设的倾斜角度的第一槽底,以通过所述第一槽底将雨水从高位引至低位;所述排水管道包括内排水管和套设于所述内排水管外的外排水管,所述内排水管设置外螺纹,所述外排水管设置内螺纹,所述内排水管与所述外排水管螺纹连接,所述外排水管的一端与所述集水槽连接,所述内排水管的长度超过所述外排水管的长度;所述内排水管的管壁上开设有第一排水孔,所述外排水管的管壁上开设有第二排水孔;所述内排水管的超出所述外排水管的一端设置有把手,所述把手的一端连接所述内排水管的外壁,另一端向背离所述内排水管的外壁的方向延伸;所述集水槽的底部设有槽孔,所述集水槽上还设置有用于开启或封闭所述槽孔的封闭部件。优选地,所述引导槽还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两个槽壁,每个所述槽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槽底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自背离所述集水槽的一端向靠近所述集水槽的一端所述槽壁的高度逐渐增大。优选地,所述第一排水孔的孔径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排水孔的孔径。优选地,所述集水槽围合形成集水空间,所述集水槽包括第二槽底,所述第二槽底上开设有所述槽孔,所述封闭部件与所述第二槽底的背离所述集水空间的一侧可拆卸连接。优选地,所述封闭部件包括底壁和围设于所述底壁的侧壁,所述底壁与所述侧壁共同围合形成收容空间,所述侧壁的背离所述底壁的一侧与所述第二槽底可拆卸连接;所述收容空间内可拆卸连接有过滤网。优选地,所述封闭部件为多个。优选地,所述排水管道与所述集水槽的第二槽底连通。优选地,所述内排水管和所述外排水管分别为塑料管。优选地,所述引导槽为并列设置的多个。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屋顶积水排出系统中的引导槽、集水槽和排水管道由高到低依次连通,引导槽包括与水平面之间呈预设的倾斜角度的第一槽底,以通过所述第一槽底将雨水从高位引至低位,从而有利于引导雨水顺着引导槽引入集水槽,并从排水管道排出,避免屋顶存在积水问题。此外,所述排水管道中的所述内排水管与所述外排水管螺纹连接,所述外排水管的一端与所述集水槽连接以实现所述排水管道的固定,所述内排水管的长度超过所述外排水管的长度,以便于用户通过旋转内排水管的超出外排水管的一端,从而将内排水管超出外排水管的长度增长或缩短,以使第一排水孔和/或第二排水孔暴露或被遮蔽。当第一排水孔和第二排水孔均被遮蔽时,屋顶积水仅从内排水管的下端排出,防止积水沿屋檐四处溢出,且便于积水的收集;当降雨量大或需要提高积水排出速率时,旋转内排水管,使内排水管的第一排水孔或外排水管的第二排水孔暴露出来,因此,屋顶积水除了从内排水管下端排出,还可以从第一排水孔或第二排水孔流出,显著提升了积水排出速度,以避免屋顶积水。因此,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有利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平顶状的屋顶存在积水排出不及时的弊端。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屋顶积水排出系统设置于屋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屋顶积水排出系统中内排水管未旋出状态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屋顶积水排出系统中内排水管旋出状态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屋顶积水排出系统中集水槽一实施例的仰视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屋顶11引导槽12集水槽20排水管道21第二排水孔22外排水管23第一排水孔24内排水管25把手26槽孔27封闭部件28第二槽底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另外,本技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技术提出一种屋顶积水排出系统。请参照图1至图4,该屋顶积水排出系统包括由高至低依次连通的引导槽11、集水槽12和排水管道20;所述引导槽11设于屋顶10的背离地面的一侧,所述引导槽11包括与水平面之间呈预设的倾斜角度的第一槽底,以通过所述第一槽底将雨水从高位引至低位;所述排水管道20包括内排水管24和套设于所述内排水管24外的外排水管22,所述内排水管24设置外螺纹,所述外排水管22设置内螺纹,所述内排水管24与所述外排水管22螺纹连接,所述外排水管22的一端与所述集水槽12连接,所述内排水管24的长度超过所述外排水管22的长度;所述内排水管24的管壁上开设有第一排水孔23,所述外排水管22的管壁上开设有第二排水孔21;所述内排水管24的超出所述外排水管22的一端设置有把手25,所述把手25的一端连接所述内排水管24的外壁,另一端向背离所述内排水管24的外壁的方向延伸;所述集水槽12的底部设有槽孔26,所述集水槽12上还设置有用于开启或封闭所述槽孔26的封闭部件27。本技术的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屋顶积水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由高至低依次连通的引导槽、集水槽和排水管道;所述引导槽设于屋顶的背离地面的一侧,所述引导槽包括与水平面之间呈预设的倾斜角度的第一槽底,以通过所述第一槽底将雨水从高位引至低位;所述排水管道包括内排水管和套设于所述内排水管外的外排水管,所述内排水管设置外螺纹,所述外排水管设置内螺纹,所述内排水管与所述外排水管螺纹连接,所述外排水管的一端与所述集水槽连接,所述内排水管的长度超过所述外排水管的长度;所述内排水管的管壁上开设有第一排水孔,所述外排水管的管壁上开设有第二排水孔;所述内排水管的超出所述外排水管的一端设置有把手,所述把手的一端连接所述内排水管的外壁,另一端向背离所述内排水管的外壁的方向延伸;所述集水槽的底部设有槽孔,所述集水槽上还设置有用于开启或封闭所述槽孔的封闭部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屋顶积水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由高至低依次连通的引导槽、集水槽和排水管道;所述引导槽设于屋顶的背离地面的一侧,所述引导槽包括与水平面之间呈预设的倾斜角度的第一槽底,以通过所述第一槽底将雨水从高位引至低位;所述排水管道包括内排水管和套设于所述内排水管外的外排水管,所述内排水管设置外螺纹,所述外排水管设置内螺纹,所述内排水管与所述外排水管螺纹连接,所述外排水管的一端与所述集水槽连接,所述内排水管的长度超过所述外排水管的长度;所述内排水管的管壁上开设有第一排水孔,所述外排水管的管壁上开设有第二排水孔;所述内排水管的超出所述外排水管的一端设置有把手,所述把手的一端连接所述内排水管的外壁,另一端向背离所述内排水管的外壁的方向延伸;所述集水槽的底部设有槽孔,所述集水槽上还设置有用于开启或封闭所述槽孔的封闭部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屋顶积水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槽还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两个槽壁,每个所述槽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槽底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自背离所述集水槽的一端向靠近所述集水槽的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翟彩燕刘源袁坤
申请(专利权)人:中航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