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D柱搭接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9905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3 16: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D柱搭接组件,包括两个后端板撑板、四个后部下车体撑板和两个D柱延伸板,四个所述后部下车体撑板均间隔设置于后地板后侧端部上,所述后端板撑板固定连接于后端板本体背面上,所述后端板撑板上端、下端分别与后端板横梁和所述后部下车体撑板固定连接,左端和右端所述后部下车体撑板均与对应的所述D柱延伸板固定连接,所述D柱延伸板与对应的侧围轮罩、侧围内板加强板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D柱搭接组件形成整体框架式结构;尾门框区域、侧围D柱区域的搭接强度显著提升;利于整车弯曲、扭转刚度提升。

A D-pillar lap assemb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D柱搭接组件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身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D柱搭接组件。
技术介绍
现有的一种D柱搭接结构(如图1所示),由侧围内板加强板01、后端板02、侧围轮罩03、侧围D柱内板及后部下车体04结构组成,后端板总成与D柱流水槽搭接边、后轮罩翻边在X向搭接,与D柱加强板在圆角处搭接。现有的D柱搭接结构存在以下不足:(一)原有结构无法实现尾门下翻后尾门及坐人的承载要求,其搭接形式为后端板横梁05与侧围内板加强板腔体连接,形成尾门框;后端板02与后部下车体04、后端板02与D柱流水槽及后轮罩仅通过翻边搭接,侧围内板加强板01仅与后轮罩焊接,未能与后部下车体04结构形成良好的传力路径,刚度较差,NVH及耐久性能差;(二)原有结构与侧围D柱仅在X向搭接,零件无法实现预定位,尺寸精度难以控制;同时,不便于涂胶实现零件自身密封,不利于此处湿区实现有效防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D柱搭接组件,其优点是形成整体框架式结构;尾门框区域、侧围D柱区域的搭接强度显著提升;利于整车弯曲、扭转刚度提升。本技术的一种D柱搭接组件,包括两个后端板撑板、四个后部下车体撑板和两个D柱延伸板,四个所述后部下车体撑板均间隔设置于后地板后侧端部上,所述后端板撑板固定连接于后端板本体背面上,所述后端板撑板上端、下端分别与后端板横梁和所述后部下车体撑板固定连接,左端和右端所述后部下车体撑板均与对应的所述D柱延伸板固定连接,所述D柱延伸板与对应的侧围轮罩、侧围内板加强板固定连接。本技术的一种D柱搭接组件还可以是:所述侧围内板加强板、侧围D柱和D柱流水槽边缘处均设置有翻边,所述翻边与所述后端板本体固定连接。所述D柱延伸板中部设置有D柱排液筋条和开设有至少一个后端板螺栓安装孔,所述螺栓安装孔与所述后端板本体通过螺栓可拆卸式固定连接。所述D柱延伸板底部开设有至少一个下车体螺栓安装孔,所述下车体螺栓安装孔与所述后部下车体撑板通过所述螺栓可拆卸式固定连接。所述后端板横梁与所述后端板本体围设有后端板结构,所述D柱延伸板与所述后部下车体撑板围设有D柱结构,所述后部下车体撑板与所述后端板本体围设有后部下车体撑板结构,所述后端板本体与后端板铰链加强板之间围设有后端板加强板结构,所述后端板结构、所述D柱结构、所述后部下车体撑板结构和所述后端板加强板结构连通。所述后端板铰链加强板正面两侧上设置有竖向延伸且向外凸出的凸筋。所述后端板铰链加强板边缘设置向外延伸的后端板翻边,左侧所述后端板铰链加强板的所述后端板翻边与所述后端板本体、左侧所述侧围轮罩和左侧所述后地板均固定连接,右侧所述后端板铰链加强板的所述后端板翻边与所述后端板本体、右侧所述侧围轮罩和右侧所述后地板均固定连接。所述后端板铰链加强板下侧竖向延伸且向外凸出的铰链排液筋,或所述后端板铰链加强板左侧和/或右侧横向延伸且向外凸出的所述铰链排液筋。所述后端板铰链加强板中部左右两侧均开设有至少一个铰链漏液孔。本技术的一种D柱搭接组件,包括两个后端板撑板、四个后部下车体撑板和两个D柱延伸板,四个所述后部下车体撑板均间隔设置于后地板后侧端部上,所述后端板撑板固定连接于后端板本体背面上,所述后端板撑板上端、下端分别与后端板横梁和所述后部下车体撑板固定连接,左端和右端所述后部下车体撑板均与对应的所述D柱延伸板固定连接,所述D柱延伸板与对应的侧围轮罩、侧围内板加强板固定连接。这样,后端板撑板为两个且均固定连接于后端板本体的背面,后端板撑板下端与后部下车体上端固定连接,后端板撑板上端与后端板横梁固定连接。后部下车体撑板为四个,其中两个后部下车体撑板固定连接于后地板上,后部下车体撑板上端与后端板撑板底端固定连接;另外两个后部下车体撑板分别固定连接于后地板左右两侧端,后部下车体撑板上端与D柱延伸板固定连接。后部下车体撑板可以与后端板撑板、侧围内板加强板在X向搭接,零件合理设计搭接形式实现预定位效果,提升了零件的安装精度。D柱延伸板为两个,D柱延伸板均与对应的侧围轮罩、侧围内板加强板连接。后端板撑板、后部下车体撑板以及D柱延伸板均纵向设置,D柱延伸板与后部下车体撑板,后端板横梁与侧围内板加强板,后端板撑板与后端板横梁一一相接,形成整体框架式结构,尾门框区域、侧围D柱区域的搭接强度显著提升,解决了原有结构尾门框区域强度差的问题,满足了尾门下翻时自身承重及尾门坐人要求;同时利于整车弯曲、扭转刚度提升。本技术的一种D柱搭接组件,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具有的优点是:形成整体框架式结构;尾门框区域、侧围D柱区域的搭接强度显著提升;利于整车弯曲、扭转刚度提升。附图说明图1现有的一种D柱搭接件示意图。图2本技术一种D柱搭接组件示意图。图3本技术一种D柱搭接组件局部正面示意图。图4本技术一种D柱搭接组件局部背面示意图。图5本技术一种D柱搭接组件爆炸示意图。图6本技术一种D柱搭接组件的D柱延伸板结构示意图。图7本技术一种D柱搭接组件的后端板铰链加强板结构示意图。图号说明1、后端板撑板;2、后部下车体撑板;3、D柱延伸板;31、D柱排液筋条;32、后端板螺栓安装孔;33、下车体螺栓安装孔;4、后地板;5、后端板本体;6、后端板横梁;7、侧围轮罩;8、侧围内板加强板;9、侧围D柱;10、D柱流水槽;11、后端板铰链加强板;111、凸筋;112、后端板翻边;113、铰链排液筋;114、铰链漏液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的图2至图7对本技术的一种D柱搭接组件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一种D柱搭接组件,请参考图2至图7相关各图,包括两个后端板撑板1、四个后部下车体撑板2和两个D柱延伸板3,四个所述后部下车体撑板2均间隔设置于后地板4后侧端部上,所述后端板撑板1固定连接于后端板本体5背面上,所述后端板撑板1上端、下端分别与后端板横梁6和所述后部下车体撑板2固定连接,左端和右端所述后部下车体撑板2均与对应的所述D柱延伸板3固定连接,所述D柱延伸板3与对应的侧围轮罩7、侧围内板加强板8固定连接。这样,后端板撑板1为两个且均固定连接于后端板本体5的背面,后端板撑板1下端与后部下车体撑板2上端固定连接,后端板撑板1上端与后端板横梁6固定连接。后部下车体撑板2为四个,其中两个后部下车体撑板2固定连接于后地板4上,后部下车体撑板2上端与后端板撑板1底端固定连接;另外两个后部下车体撑板2分别固定连接于后地板4左右两侧端,后部下车体撑板2上端与D柱延伸板3固定连接。后部下车体撑板2可以与后端板撑板1、侧围内板加强板8在X向搭接,零件合理设计搭接形式实现预定位效果,提升了零件的安装精度。D柱延伸板3为两个,D柱延伸板3均与对应的侧围轮罩7、侧围内板加强板8连接。后端板撑板1、后部下车体撑板2以及D柱延伸板3均纵向设置,D柱延伸板3与后部下车体撑板2,后端板横梁6与侧围内板加强板8,后端板撑板1与后端板横梁6一一相接,形成整体框架式结构,尾门框区域、侧围D柱9区域的搭接强度显著提升,解决了原有结构尾门框区域强度差的问题,满足了尾门下翻时自身承重及尾门坐人要求;同时利于整车弯曲、扭转刚度提升。本技术的一种D柱搭接组件,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具有的优点是:形成整体框架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D柱搭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后端板撑板(1)、四个后部下车体撑板(2)和两个D柱延伸板(3),四个所述后部下车体撑板(2)均间隔设置于后地板(4)后侧端部上,所述后端板撑板(1)固定连接于后端板本体(5)背面上,所述后端板撑板(1)上端、下端分别与后端板横梁(6)和所述后部下车体撑板(2)固定连接,左端和右端所述后部下车体撑板(2)均与对应的所述D柱延伸板(3)固定连接,所述D柱延伸板(3)与对应的侧围轮罩(7)、侧围内板加强板(8)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D柱搭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后端板撑板(1)、四个后部下车体撑板(2)和两个D柱延伸板(3),四个所述后部下车体撑板(2)均间隔设置于后地板(4)后侧端部上,所述后端板撑板(1)固定连接于后端板本体(5)背面上,所述后端板撑板(1)上端、下端分别与后端板横梁(6)和所述后部下车体撑板(2)固定连接,左端和右端所述后部下车体撑板(2)均与对应的所述D柱延伸板(3)固定连接,所述D柱延伸板(3)与对应的侧围轮罩(7)、侧围内板加强板(8)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D柱搭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内板加强板(8)、侧围D柱(9)和D柱流水槽(10)边缘处均设置有翻边,所述翻边与所述后端板本体(5)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D柱搭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D柱延伸板(3)中部设置有D柱排液筋条(31)和开设有至少一个后端板螺栓安装孔(32),所述螺栓安装孔(32)与所述后端板本体(5)通过螺栓可拆卸式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D柱搭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D柱延伸板(3)底部开设有至少一个下车体螺栓安装孔(33),所述下车体螺栓安装孔(33)与所述后部下车体撑板(2)通过所述螺栓可拆卸式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D柱搭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板横梁(6)与所述后端板本体(5)围设有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易晓剑谢贵山侯明亮严文杰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