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室内充电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9835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3 16: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室内充电桩,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收纳结构不适用于多个充电枪和连接线缆同时收纳的目的,并且现有收纳结构使用时,线缆会对充电枪存在拉力,导致电动汽车充电接头处长期受力,影响充电的稳定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充电桩本体,收纳腔,连接电缆,充电枪;所述充电桩本体包括有充电模块;所述收纳腔内设置有与充电模块数量相等的自动绕线盘和线缆出口,所述连接电缆上设置有沿着连接电缆径向设置的卡齿,所述收纳腔外壁上每个线缆出口的位置处均设置有一个与卡齿配合的限位卡扣;所述限位卡扣上设置有用于限位卡扣脱离卡齿并能够实现自动复位的脚踏驱动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提高充电稳定性,延长使用寿命。

An Indoor Charging Pile Based on Internet of Thing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室内充电桩
本技术涉及充电桩,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室内充电桩。
技术介绍
随着电动车在人群中使用越来越普及,电动车充电桩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设施,而物联网时代的来临,也迫切需要远程终端的智能化和对终端数据信息的获取和分析。现有的电动车充电桩功能单一,给用户造成了诸多不便,同时也不能满足智能化需求。现有技术中越来越多的充电桩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如申请号为CN201820252205.2的充电桩。但是在现有室内用充电桩中,尤其是停车场中的充电桩中,由于需要提供多个车辆同时充电的功能,因而需要多个充电枪和连接线缆,由于线缆过多,不便于收纳。而在现有技术中提供了一些收纳线缆的方式,如专利CN201721054303.7中公开了一种用于充电桩的防暴晒装置,其能够实现线缆收纳的功能,但是在该结构下,需要收纳线缆的空间较大,并且多条线缆同时收纳时,如果要不相互之间影响,需要更大的空间,极大的占用了空间。并且,采用该收纳结构时,在使用过程中,线缆会对充电枪存在拉力,导致电动汽车充电时,接头处长期受力的状态,影响充电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的收纳结构不适用于多个充电枪和连接线缆同时收纳的目的,并且现有收纳结构使用时,线缆会对充电枪存在拉力,导致电动汽车充电接头处长期受力,影响充电的稳定性;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室内充电桩,其通过结构的优化设置,适用于多条线缆同时收纳的目的,且收纳时多条线缆之间不会相互影响,本技术不仅仅能有效解决充电枪在使用过程中受到线缆拉力的问题,提高充电稳定性,并且,还能避免充电枪与线缆连接处受力,避免长期拉力下导致的充电枪与线缆之间的分离,延长使用寿命。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室内充电桩,包括基于物联网的充电桩本体,安装在充电桩本体上的收纳腔,收纳在收纳腔内且一端与充电桩本体连通的连接电缆,与连接电缆另一端连通的充电枪;所述充电桩本体包括电能输入接口、电源模块、物联网模块、串口驱动模块、微控制器模块、至少一个充电模块和与充电模块数量相等的电能计量模块,所述电能输入接口分别与电源模块和全部充电模块连接,微控制器模块分别与串口驱动模块、全部充电模块和全部电能计量模块连接,串口驱动模块与物联网模块连接,电能计量模块与充电模块一一对应连接,所述电源模块用于向物联网模块和微控制器模块供电,所述充电模块包括一个控制开关和一个电动车充电接口,其中控制开关的一端与电能输入接口连接、另一端与电动车充电接口连接;所述收纳腔内设置有与充电模块数量相等的自动绕线盘,收纳腔上设置有与自动绕线盘数量相等的线缆出口,所述连接电缆上设置有卡齿,该卡齿沿着连接电缆径向设置,所述收纳腔外壁上每个线缆出口的位置处均设置有一个与卡齿配合的限位卡扣;所述限位卡扣上设置有用于限位卡扣脱离卡齿并能够实现自动复位的脚踏驱动结构。本技术中上述充电桩本体的具体结构为现有技术,具体记载在文献CN201820252205.2中。通过该结构的选择,能更加适用于室内尤其是停车场中对多个电动汽车进行充电操作。并且,本技术中充电桩本体的结构与自动绕线盘相互配合设置,能有效实现每根连接电缆的收纳,每根连接电缆对应一个线缆出口,因而多根连接电缆之间并不会相互影响,效果显著。并且,本技术通过增加卡齿、限位卡扣的设置,能有效实现连接电缆的限位,进而能有效克服自动绕线盘产生的拉力,有效避免充电枪在使用过程中与电动汽车的充电口之间的拉力,提高充电的稳定性。同时,本技术能避免充电枪与线缆连接处受力,有效延长本技术的使用寿命。进一步,所述收纳腔位于充电桩本体下方。更进一步,所述脚踏驱动结构包括一端与限位卡扣连接、另一端连接一个脚踏板的铰接杆,所述铰接杆铰接在收纳腔的外壁上,所述限位卡扣下方设置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安装有用于限位卡扣复位的复位弹簧。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能更加方便使用人员的操作,操作更加简便。为了达到更加稳定限位的目的,所述连接电缆的周向截面呈方形结构或椭圆形结构;在所述收纳腔出口的内壁位置处设置有与电缆的形状相匹配的引导通槽。进一步,所述物联网模块为窄带蜂窝物联网模块。更进一步,所述自动绕线盘的旋转轴的中心轴线位置处设置有一个旋转连接器,所述旋转连接器通过缆线与电动车充电接口连通,用于与电动车充电接口连通的连接电缆的一端端部连接在该旋转连接器上。通过旋转连接器的设置,能有效避免自动绕线盘旋转过程中导致连接电缆与电动车充电接口连接处产生扭矩,延长本技术的使用寿命。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1、本技术能有效实现连接电缆的限位,进而能有效克服自动绕线盘产生的拉力,有效避免充电枪在使用过程中与电动汽车的充电口之间的拉力,提高充电的稳定性;2、本技术能避免充电枪与线缆连接处受力,有效延长本技术的使用寿命;3、本技术还能有效减小线缆的收纳空间。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收纳腔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1-充电桩本体,2-收纳腔,3-连接电缆,4-充电枪,5-卡齿,6-限位卡扣,7-引导通槽,8-铰接杆,9-脚踏板,10-复位弹簧,11-安装座,12-旋转连接器,13-限位板,14-滑轮,15-引导杆。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实施例1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室内充电桩,包括基于物联网的充电桩本体1,安装在充电桩本体1上的收纳腔2,收纳在收纳腔2内且一端与充电桩本体1连通的连接电缆3,与连接电缆3另一端连通的充电枪4,如图1所示。所述充电桩本体1包括电能输入接口、电源模块、物联网模块、串口驱动模块、微控制器模块、至少一个充电模块和与充电模块数量相等的电能计量模块,所述电能输入接口分别与电源模块和全部充电模块连接,微控制器模块分别与串口驱动模块、全部充电模块和全部电能计量模块连接,串口驱动模块与物联网模块连接,电能计量模块与充电模块一一对应连接,所述电源模块用于向物联网模块和微控制器模块供电,所述充电模块包括一个控制开关和一个电动车充电接口,其中控制开关的一端与电能输入接口连接、另一端与电动车充电接口连接。所述收纳腔2内设置有与充电模块数量相等的自动绕线盘,本实施例中自动绕线盘并列设置在收纳腔2中。收纳腔2上设置有与自动绕线盘数量相等的线缆出口,自动绕线盘的位置与线缆出口的位置一一对应。每根连接电缆3上均设置有卡齿5,该卡齿5沿着连接电缆3径向设置,所述收纳腔2外壁上每个线缆出口的位置处均设置有一个与卡齿5配合的限位卡扣6,如图1和图2所示。并且,所述限位卡扣6上设置有用于限位卡扣6脱离卡齿5并能够实现自动复位的脚踏驱动结构。本实施例中的自动绕线盘和充电桩本体1均为现有结构。自动绕线盘只要是能够实现连接电缆3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室内充电桩,包括基于物联网的充电桩本体(1),安装在充电桩本体(1)上的收纳腔(2),收纳在收纳腔(2)内且一端与充电桩本体(1)连通的连接电缆(3),与连接电缆(3)另一端连通的充电枪(4);所述充电桩本体(1)包括电能输入接口、电源模块、物联网模块、串口驱动模块、微控制器模块、至少一个充电模块和与充电模块数量相等的电能计量模块,所述电能输入接口分别与电源模块和全部充电模块连接,微控制器模块分别与串口驱动模块、全部充电模块和全部电能计量模块连接,串口驱动模块与物联网模块连接,电能计量模块与充电模块一一对应连接,所述电源模块用于向物联网模块和微控制器模块供电,所述充电模块包括一个控制开关和一个电动车充电接口,其中控制开关的一端与电能输入接口连接、另一端与电动车充电接口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腔(2)内设置有与充电模块数量相等的自动绕线盘,收纳腔(2)上设置有与自动绕线盘数量相等的线缆出口,所述连接电缆(3)上设置有卡齿(5),该卡齿(5)沿着连接电缆(3)径向设置,所述收纳腔(2)外壁上每个线缆出口的位置处均设置有一个与卡齿(5)配合的限位卡扣(6);所述限位卡扣(6)上设置有用于限位卡扣(6)脱离卡齿(5)并能够实现自动复位的脚踏驱动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室内充电桩,包括基于物联网的充电桩本体(1),安装在充电桩本体(1)上的收纳腔(2),收纳在收纳腔(2)内且一端与充电桩本体(1)连通的连接电缆(3),与连接电缆(3)另一端连通的充电枪(4);所述充电桩本体(1)包括电能输入接口、电源模块、物联网模块、串口驱动模块、微控制器模块、至少一个充电模块和与充电模块数量相等的电能计量模块,所述电能输入接口分别与电源模块和全部充电模块连接,微控制器模块分别与串口驱动模块、全部充电模块和全部电能计量模块连接,串口驱动模块与物联网模块连接,电能计量模块与充电模块一一对应连接,所述电源模块用于向物联网模块和微控制器模块供电,所述充电模块包括一个控制开关和一个电动车充电接口,其中控制开关的一端与电能输入接口连接、另一端与电动车充电接口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腔(2)内设置有与充电模块数量相等的自动绕线盘,收纳腔(2)上设置有与自动绕线盘数量相等的线缆出口,所述连接电缆(3)上设置有卡齿(5),该卡齿(5)沿着连接电缆(3)径向设置,所述收纳腔(2)外壁上每个线缆出口的位置处均设置有一个与卡齿(5)配合的限位卡扣(6);所述限位卡扣(6)上设置有用于限位卡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伟雄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敏城云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