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果树施肥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84143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3 12: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农业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果树施肥机,包括行走单元、肥水混合单元和执行单元;本申请采用肥水混合装置,能完成液体肥料与水的混合输出,根据不同果树对于肥料浓度的不同要求,可调整肥料浓度做到精确施肥;本申请采用升降式液压板安装施肥枪的形式,能够方便快速地完成施肥枪入土施肥作业,省时省力,作业效率高;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增程式油电混合动力行走平台,既能保证供能充足、满足长时间施肥作业的需要,又较大限度地节省能源消耗和降低污染排放;本发明专利技术能有效完成豌豆机械化割晒作业,并能做到精细化控制行走、肥水混合、肥料注射等作业,填补了我国果树施肥智能化、机械化作业的空白。

An Intelligent Fertilizer Applicator for Fruit Tre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果树施肥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械设备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智能果树施肥机。
技术介绍
肥料利用率低是目前化肥施用普遍存在的问题,而果树的化肥当季利用率更低,仅为10%~15%。目前果园生产中主要采用环状沟、条状沟、放射状沟及地面撒施等方法进行施肥,这些施肥方法都存在一定缺点:地面撒施后遇水溶解进入土壤的肥料,经上层土壤过滤后,渗透到下层土壤(根系集中分布区)的已经很少,不能充分挥肥效,同时还可能会诱导果树根系上浮,降低果树抗旱能力;氮肥撒施后吸收率降低1/3~1/4;撒施后遇大雨或大水漫灌,营养元素会随水流失,造成浪费和环境污染。沟施或穴施会损伤大量根系,而且肥料集中施入沟、穴中,无灌溉条件或降雨时肥料很难被溶解吸收。另外,刨穴或挖沟施肥劳动强度大,费工费时,在密植和交接严重的果园中操作时,还容易碰断果树枝、叶和碰落果实,造成对果树的损害。因此针对果树发育规律和养分需求特点,改进传统的施肥方法,提出适宜的养分管理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改善果实品质及提高产量是国内外一直关注的问题。目前一种简单易行的灌溉施肥方法——施肥枪施肥。施肥枪向土壤注射施肥相比较传统方法不仅省工省时,而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果树施肥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行走单元、肥水混合单元、执行单元;其中:所述行走单元,包括控制器(1)、管道支撑架(2)、小车支撑架(5)、从动轮(31)、主动轮(36)、轮毂电机(16)、柴油机(23)、发电盘(35)、电源(6)、推杆电机(17)、挡板Ⅰ(21)、挡板Ⅱ(24)、后挡板(22)、梯形结构(37)、悬架(38)、底盘(39)、加强肋板(40);所述管道支撑架(2)固定在小车支承架(5)前端,所述控制器(1)与管道支撑架(2)前端连接,所述挡板Ⅰ(21)、挡板Ⅱ(24)分别焊接在小车支承架(5)左右两侧,后挡板(22)焊接在小车支撑架(5)后侧,与挡板Ⅰ(21)、挡板Ⅱ...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果树施肥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行走单元、肥水混合单元、执行单元;其中:所述行走单元,包括控制器(1)、管道支撑架(2)、小车支撑架(5)、从动轮(31)、主动轮(36)、轮毂电机(16)、柴油机(23)、发电盘(35)、电源(6)、推杆电机(17)、挡板Ⅰ(21)、挡板Ⅱ(24)、后挡板(22)、梯形结构(37)、悬架(38)、底盘(39)、加强肋板(40);所述管道支撑架(2)固定在小车支承架(5)前端,所述控制器(1)与管道支撑架(2)前端连接,所述挡板Ⅰ(21)、挡板Ⅱ(24)分别焊接在小车支承架(5)左右两侧,后挡板(22)焊接在小车支撑架(5)后侧,与挡板Ⅰ(21)、挡板Ⅱ(24)的后端连接,所述小车支撑架(5)固定于底盘(39)上;所述柴油机(23)固定在小车支撑架(5)后部,所述发电盘(35)与柴油机(23)连接,所述电源(6)与发电盘(35)连接,所述电源(6)固定在管道支撑架(2)下,柴油机(23)工作带动发电盘(35)发电,进而给电源(6)充电;所述电源(6)分别连接轮毂电机(16)和推杆电机(17),所述轮毂电机(16)驱动智能果树施肥机行走,所述推杆电机(17)的推杆伸缩用于实现智能果树施肥机的转向,保证整个行走过程顺利平稳;轮毂电机(16)与主动轮(36)连接,轮毂电机(16)用于驱动主动轮(36)运动,所述主动轮(36)中部的轴与梯形结构(37)连接,所述推杆电机(17)的伸缩推杆与梯形结构(37)连接,推杆电机(17)通过伸缩推杆,使梯形结构(37)发生偏移,实现主动轮(36)转向;悬架(38)通过钢板弹簧安装在主动轮(36)之间,主动轮(36)与底盘(39)相连接;所述从动轮(31)通过加强肋板(40)与底盘(39)连接,保证底盘(39)和小车支撑架(5)的承重安全性;所述水肥混合单元,包括注肥管(8)、进水管(11)、高压水肥管Ⅰ(12)、混合管(3)、进肥管道(28)、流量调节阀(9)、水泵(4)、电机Ⅰ(7)、出水肥管(10)、肥料桶(13)、储水桶(14)、增压泵(30)、电机Ⅱ(29)、高压水肥管Ⅱ(33)、水肥回路管道(44)和低压水肥贮存箱(45);储水桶(14)与进水管(11)连接,肥料桶(13)与进肥管道(28)连接,流量调节阀(9)设置在进肥管道(28)上;进水管(11)和进肥管道(28)分别与混合管(3)连接,混合管(3)与低压水肥贮存箱(45)连接,所述低压水肥贮存箱(45)与水泵(4)的一端连接,水泵(4)的另一端通过注肥管(8)与出水肥管(10)连接,所述电源(6)分别连接电机Ⅰ(7)和电机Ⅱ(29),电机Ⅰ(7)与水泵(4)连接,出水肥管(10)与增压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学敏王杰侯秀宁赵继云宋昌博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