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载重有机房曳引式货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71679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0 15: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载重有机房曳引式货梯,机房内设置有四个斜向导向轮且两个一组呈直线设置,两组斜向导向轮相互平行并与所述井道侧壁呈30°‑60°夹角;轿厢的顶部中间设置有一个轿顶轮,轿厢的底部与中心主下梁平行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导向下梁,两侧导向下梁上分别设置有两个轿底轮,四个轿底轮以轿顶轮中心对称构成正多边形;由曳引机牵引的钢丝绳通过机房的两组斜向导向轮配合轿厢的轿顶轮及两组轿底轮构成曳引比为6:1的曳引结构。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6:1曳引比,在符合曳引机轴受力的情况下使用小额定载重的无齿曳引机即可实现大载重牵引且噪音小,同时采用底托式叠加顶吊式结构增加了轿厢本身的平衡性。

A Traction Cargo Elevator for Heavy Load Organic Roo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载重有机房曳引式货梯
本技术涉及一种货梯,特别涉及一种大载重有机房曳引式货梯。
技术介绍
常规5000kg的货梯曳引比都为2:1,轿厢侧导向轮采用顶吊式平行轮形式,为了轿厢稳定采用轿厢6导轨形式,部分改进的5000kg货梯会采用曳引比4:1顶吊式平行轮6导轨形式。曳引比2:1时,对现有曳引机的选择就只能在有齿曳引机的范围,而有齿曳引机存在诸多的缺点,如噪音大等;轿厢侧导向轮采用顶吊式平行轮,轿厢前后具有平衡性差,一旦货物集中前半轿厢或后半轿厢有倾覆的可能,虽然采用6导轨形式可以加强一定的平衡,但轿厢悬挂点仍在一条线上只是增加导轨数量去分担所受力,还是没有改善前后的平衡,如图1所示,轿厢10的受力区域11呈线性而导致平衡性较差。曳引比改到4:1,使用的曳引机额定载重可以减小,视情况可以采用无齿曳引机以降低噪音,但其前后平衡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大载重有机房曳引式货梯,包括机房及设置在井道内的轿厢及对重结构,所述井道的对称两侧分别设置有三个导轨,所述轿厢的侧壁分别设置有对应六个所述导轨的升降导向轮;所述机房内设置有曳引机、曳引轮、对重导向轮及四个斜向导向轮,所述斜向导向轮两个一组呈直线设置,两组所述斜向导向轮相互平行并与所述井道侧壁呈30°-60°夹角;所述轿厢的顶部中间设置有一个轿顶轮,所述轿厢的底部与中心主下梁平行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导向下梁,两侧所述导向下梁上分别设置有两个轿底轮,四个所述轿底轮以所述轿顶轮中心对称构成正多边形;由所述曳引机牵引的钢丝绳通过机房的两组所述斜向导向轮配合所述轿厢的轿顶轮及两组轿底轮构成曳引比为6:1的曳引结构。进一步的,两组所述斜向导向轮相互平行并与所述井道侧壁呈45°夹角,该角度下轿厢整体平衡性达到优化状态。任意的,所述机房内设置有两个所述对重导向轮,所述对重结构包括具有对重块的对重架以及设置在所述对重架顶部的三个对重轮。进一步的,所述钢丝绳由一端曳引绳头固定后依次绕过所述对重轮、对重导向轮、对重轮、对重导向轮、对重轮、曳引轮、一组轿底轮、一组斜向导向轮、轿顶轮、一组斜向导向轮、一组轿底轮后在另一端由曳引绳头固定。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采用6:1曳引比,在符合曳引机轴受力的情况下使用小额定载重的无齿曳引机即可实现大载重牵引且噪音小,同时采用底托式叠加顶吊式结构增加了轿厢本身的平衡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图1为现有技术的轿厢受力区域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公开的机房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公开的井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公开的钢丝绳绕绳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公开的轿厢受力区域结构示意图。图中数字表示:10.轿厢11.受力区域20.机房21.横梁22.曳引机23.导向轮斜梁24.斜向导向轮30.井道31.对重架32.轿厢33.导轨34.升降导向轮35.轿顶轮36.轿底轮37.对重轮38.对重导向轮39.曳引轮40.曳引绳头41.钢丝绳42.受力区域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参考图2及3,本技术提供的大载重有机房曳引式货梯,包括机房20及设置在井道30内的轿厢32及对重结构,井道30的对称两侧分别设置有三个导轨33,轿厢32的侧壁分别设置有对应六个导轨33的升降导向轮34;机房20内设置有横梁21及曳引机22、曳引轮39、两个对重导向轮38及四个斜向导向轮24,横梁21上设置有导向轮斜梁23,斜向导向轮24两个一组呈直线设置在导向轮斜梁23上,两组斜向导向轮24相互平行并与井道30侧壁呈45°夹角;轿厢32的顶部中间设置有一个轿顶轮35,轿厢32的底部与中心主下梁平行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导向下梁,两侧导向下梁上分别设置有两个轿底轮36,四个轿底轮36以轿顶轮35中心对称构成正多边形;对重结构包括具有对重块的对重架31以及设置在对重架31顶部的三个对重轮37;参考图4,由曳引机22牵引的钢丝绳41由一端曳引绳头40固定后依次绕过对重轮37、对重导向轮38、对重轮37、对重导向轮38、对重轮37、曳引轮39、一组轿底轮36、一组斜向导向轮24、轿顶轮35、一组斜向导向轮24、一组轿底轮36后在另一端由曳引绳头40固定,从而构成曳引比为6:1的曳引结构。本技术采用6:1曳引比,在符合曳引机22轴受力的情况下使用小额定载重的无齿曳引机22即可实现大载重牵引且噪音小;同时采用底托式叠加顶吊式结构,在轿底设计带轿底轮36的导向下梁固定在轿底框的前、后侧下方,与轿架主下梁形成3条平行的下梁组合托住整个轿厢32,上梁设计1个导向轮吊住轿厢32,此组合运行时形成一个如图5所示的较大面积的受力区域42,增加了轿厢32整体平稳性。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技术。对上述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载重有机房曳引式货梯,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房(20)及设置在井道(30)内的轿厢(32)及对重结构,所述井道(30)的对称两侧分别设置有三个导轨(33),所述轿厢(32)的侧壁分别设置有对应六个所述导轨(33)的升降导向轮(34);所述机房(20)内设置有曳引机(22)、曳引轮(39)、对重导向轮(38)及四个斜向导向轮(24),所述斜向导向轮(24)两个一组呈直线设置,两组所述斜向导向轮(24)相互平行并与所述井道(30)侧壁呈30°‑60°夹角;所述轿厢(32)的顶部中间设置有一个轿顶轮(35),所述轿厢(32)的底部与中心主下梁平行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导向下梁,两侧所述导向下梁上分别设置有两个轿底轮(36),四个所述轿底轮(36)以所述轿顶轮(35)中心对称构成正多边形;由所述曳引机(22)牵引的钢丝绳(41)通过机房(20)的两组所述斜向导向轮(24)配合所述轿厢(32)的轿顶轮(35)及两组轿底轮(36)构成曳引比为6:1的曳引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载重有机房曳引式货梯,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房(20)及设置在井道(30)内的轿厢(32)及对重结构,所述井道(30)的对称两侧分别设置有三个导轨(33),所述轿厢(32)的侧壁分别设置有对应六个所述导轨(33)的升降导向轮(34);所述机房(20)内设置有曳引机(22)、曳引轮(39)、对重导向轮(38)及四个斜向导向轮(24),所述斜向导向轮(24)两个一组呈直线设置,两组所述斜向导向轮(24)相互平行并与所述井道(30)侧壁呈30°-60°夹角;所述轿厢(32)的顶部中间设置有一个轿顶轮(35),所述轿厢(32)的底部与中心主下梁平行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导向下梁,两侧所述导向下梁上分别设置有两个轿底轮(36),四个所述轿底轮(36)以所述轿顶轮(35)中心对称构成正多边形;由所述曳引机(22)牵引的钢丝绳(41)通过机房(20)的两组所述斜向导向轮(24)配合所述轿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晓杰孙佶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施耐德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