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血液灌流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60200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0 12: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血液灌流器,包括灌流器本体,灌流器本体内形成容纳腔,容纳腔内设有内筒与外筒,所述内筒的上端与下端均为开放端,所述内筒设置于所述容纳腔的底部,所述血液进口与所述内筒连通,所述外筒设置于所述内筒的外部,所述外筒的下端为开放端,上端为封闭端,所述外筒的下端与所述容纳腔的底部不接触,上端与所述内筒的上端不接触,所述灌流器本体的外部设有恒温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血液灌流器通过在灌流器本体的容纳腔内设置内筒与外筒,血液的运动路径为血液进口到内筒体到外筒体到容纳腔,大大增加了血液与吸附剂的接触时间,提高了吸附剂的吸附效率。

A New Type of Hemoperfus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血液灌流器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血液灌流器。
技术介绍
血液灌流器,主要应用于急慢性药物中毒、尿毒症中分子毒素吸附、肝病以及免疫领域致病因子的吸附。现在大多采用使血液从下端入口进入血液灌流器,并从上端出口流出的方式,使血液受血液灌流器内的吸附剂吸附有毒的物质,从而完成血液的净化过程。现有的血液灌流器,血液在灌流器内部的运动路径为直线运动,血液与吸附剂的接触时间短,当血液的流量较大时,血液与吸附剂之间的接触时间短,血液中的有毒物质无法被吸附剂充分的吸附,从而降低了吸附剂的吸附效率和有效吸附性;同时,在气温较低或气温较高的情况小,血液的流动性能均不同,均会影响到血液的吸附效果。气温过低,血液会在血液灌流器内发生凝固,影响吸附过程的正常进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血液灌流器,它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血液灌流器吸附效果差、吸附效果不稳定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血液灌流器,包括灌流器本体、上端盖、下端盖、吸附剂,所述上端盖、下端盖分别设置于所述灌流器本体的两端,所述下端盖上设有血液进口,所述上端盖上设有血液出口,所述灌流器本体内部形成容纳腔,所述吸附剂填充于所述容纳腔内;还包括内筒、外筒,所述内筒与外筒均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内筒的上端与下端均为开放端,所述内筒设置于所述容纳腔的底部,所述血液进口与所述内筒连通,所述外筒设置于所述内筒的外部,所述外筒的下端为开放端,上端为封闭端,所述外筒的下端与所述容纳腔的底部不接触,上端与所述内筒的上端不接触,所述灌流器本体的外部设有恒温装置。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内筒、外筒、容纳腔的截面直径之比为1:2:3。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外筒通过支撑柱固定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支撑柱的一端连接所述容纳腔的底部,另一端连接所述外筒的上端。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恒温装置包括加热水套,所述加热水套的中部形成容置腔,所述容置腔的截面直径大于所述灌流器本体的截面直径,所述加热水套连接热水进水管、冷水进水管及出水管,所述热水进水管、冷水进水管连接所述加热水套的上部,所述出水管连接所述加热水套的下部。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上端盖沿其周向设有阻挡圈,所述阻挡圈的外圈直径大于所述容置腔的截面直径。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加热水套内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热水进水管上设有第一流量调节阀,所述冷水进水管上设有第二流量调节阀,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流量调节阀、第二流量调节阀连接智能控制器。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热水进水管、所述出水管连接循环水槽,所述循环水槽内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与加热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加热器连接所述智能控制器。本技术的血液灌流器通过在灌流器本体的容纳腔内设置内筒与外筒,血液的运动路径为血液进口到内筒体到外筒体到容纳腔,大大增加了血液与吸附剂的接触时间,提高了吸附剂的吸附效率。同时,在血液灌流器的外部设有恒温装置,恒温装置使得血液的过滤过程更为稳定,提高了血液的吸附效果。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为本技术血液灌流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具体说明如下:灌流器本体1、加热水套2、容纳腔3、内筒4、外筒5、支撑柱6、下端盖7、血液进口8、上端盖9、血液出口10、阻挡圈11、第一温度传感器12、热水进水管13、冷水进水管14、第一流量调节阀15、第二流量调节阀16、出水管17、循环水槽18、第二温度传感器19、加热器20、容置腔21。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血液灌流器,包括灌流器本体1、上端盖9、下端盖7、吸附剂,下端盖7设置于灌流器本体1的下端,上端盖9设置于灌流器本体1的上端,下端盖7上设有血液进口8,上端盖9上设有血液出口10,灌流器本体1内部形成容纳腔3,吸附剂填充于容纳腔3内。为了增加血液与吸附剂的接触时间,在容纳腔3内设置有内筒4与外筒5,内筒4的上端与下端均为开放端,内筒4的下端连接容纳腔3的底部,内筒4的高度为容纳腔3高度的一半,血液进口8与内筒4连通,外筒5设置于内筒4的外部,外筒5的下端为开放端,上端为封闭端,外筒5的下端与容纳腔3的底部不接触,外筒5的上端与内筒4的上端不接触,外筒5通过支撑柱6固定于容纳腔3内,支撑柱6的一端连接容纳腔3的底部,另一端连接外筒5的上端。外筒5的上端与内筒4的上端之间的距离,与外筒5的上端与容纳腔3的上端之间的距离相等。内筒4、外筒5、容纳腔3的截面直径之比为1:2:3。通过设置内筒4、外筒5,血液的运动路径为血液进口8到内筒4体到外筒5体到容纳腔3,大大增加了血液与吸附剂的接触时间,提高了吸附剂的吸附效率。内筒4、外筒5、容纳腔3的截面直径之比为1:2:3,保证了血液在各个路径内的移动过程均是稳定的,保证了血液的吸附效果。灌流器本体1的外部设有恒温装置,恒温装置包括加热水套2,加热水套2的中部形成容置腔21,容置腔21的截面直径大于灌流器本体1的截面直径,加热水套2连接热水进水管13、冷水进水管14及出水管17,热水进水管13、冷水进水管14连接加热水套2的上部,出水管17连接加热水套2的下部。加热水套2内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12,热水进水管13上设有第一流量调节阀15,冷水进水管14上设有第二流量调节阀16,第一温度传感器12、第一流量调节阀15、第二流量调节阀16连接智能控制器。热水进水管13、出水管17连接循环水槽18,循环水槽18内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19与加热器20,第二温度传感器19、加热器20连接智能控制器。在血液灌流器的外部设有恒温装置,恒温装置使得血液的过滤过程更为稳定,提高了血液的吸附效果。循环水箱能够对热水进行循环使用,提高了热量的利用率,避免了能源的浪费。为了避免灌流器本体1从容置腔21内脱离,上端盖9沿其周向设有阻挡圈11,阻挡圈11的外圈直径大于容置腔21的截面直径。以上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进行阐述,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对于本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变形或替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血液灌流器,包括灌流器本体、上端盖、下端盖、吸附剂,所述上端盖、下端盖分别设置于所述灌流器本体的两端,所述下端盖上设有血液进口,所述上端盖上设有血液出口,所述灌流器本体内部形成容纳腔,所述吸附剂填充于所述容纳腔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内筒、外筒,所述内筒与外筒均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内筒的上端与下端均为开放端,所述内筒设置于所述容纳腔的底部,所述血液进口与所述内筒连通,所述外筒设置于所述内筒的外部,所述外筒的下端为开放端,上端为封闭端,所述外筒的下端与所述容纳腔的底部不接触,上端与所述内筒的上端不接触,所述灌流器本体的外部设有恒温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血液灌流器,包括灌流器本体、上端盖、下端盖、吸附剂,所述上端盖、下端盖分别设置于所述灌流器本体的两端,所述下端盖上设有血液进口,所述上端盖上设有血液出口,所述灌流器本体内部形成容纳腔,所述吸附剂填充于所述容纳腔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内筒、外筒,所述内筒与外筒均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内筒的上端与下端均为开放端,所述内筒设置于所述容纳腔的底部,所述血液进口与所述内筒连通,所述外筒设置于所述内筒的外部,所述外筒的下端为开放端,上端为封闭端,所述外筒的下端与所述容纳腔的底部不接触,上端与所述内筒的上端不接触,所述灌流器本体的外部设有恒温装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血液灌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外筒、容纳腔的截面直径之比为1:2:3。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血液灌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通过支撑柱固定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支撑柱的一端连接所述容纳腔的底部,另一端连接所述外筒的上端。4.如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振汉刘庆青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立马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