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微气泡发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55767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0 12: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气泡发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微气泡发生装置。该装置包括外管以及内管,其中:外管的侧壁设置有第一进口,以作为第一介质注入口;内管固定设置在外管内部,外管和内管之间设置有腔室,腔室和第一进口相连通;内管的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介质入口,内管沿其轴向设置有导流腔,腔室和导流腔通过多个介质入口连通,从第一进口注入的第一介质通过至少一个介质入口流入到导流腔中;导流腔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进口,以作为第二介质注入口,导流腔的另一端设置有混合出口,以作为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混合后的排出口。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在日常生活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并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以满足多用途的实际需要。

Ultrafine Bubble Gener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超微气泡发生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气泡发生
,尤其涉及一种超微气泡发生装置。
技术介绍
超微气泡是指50微米以下超微细气泡的气泡,其与一般气泡上升到水面进而爆裂不同,超微气泡缓慢上升并收缩。其中,一部分气泡溶解于水中,增加溶解氧,瞬间爆裂破碎,发出高热高压,在水中放出大量羟基自由基,能吸附污染物,杀灭细菌,起到水质净化和有益健康的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微气泡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超微气泡在实际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例如果蔬的清洗、水产养殖、农作物灌溉、健康饮料,医疗等。尤其是当前我国各地水环境污染严重,在污水治理领域对高浓度超微气泡的需求尤其迫切。现有技术中,超微气泡发生装置制造出来的超微气泡水,其纳米级别气泡浓度过低,数量过少,容易堵塞出口,难以在日常生活领域进行广泛应用,并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不能满足多用途的实际需要。因此,需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超微气泡发生装置,以使其能在日常生活领域中得以广泛运用。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超微气泡发生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外管以及内管,其中:所述外管的侧壁设置有第一进口,以作为第一介质注入口;所述内管固定设置在所述外管内部,所述外管和所述内管之间设置有腔室,所述腔室和所述第一进口相连通;所述内管的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介质入口,所述内管沿其轴向设置有导流腔,所述腔室和所述导流腔通过多个所述介质入口连通,从所述第一进口注入的第一介质通过至少一个所述介质入口流入到导流腔中;所述导流腔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进口,以作为第二介质注入口,所述导流腔的另一端设置有混合出口,以作为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混合后的排出口。进一步地,所述内管的外侧壁紧贴所述外管的内侧壁设置,所述内管的外侧壁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和所述外管的内侧壁围成的区域为所述腔室。进一步地,沿所述内管的轴向依次设置有多个介质通道,每个所述介质通道均包括多个所述介质入口。进一步地,所述内管的导流腔的截面尺寸从所述第二进口至所述混合出口的方向依次扩张。进一步地,所述内管包括多个从所述第二进口至所述混合出口依次固定设置的导流块,各个所述导流块均设置有导流孔,各个所述导流块的导流孔依次连通,形成所述导流腔,各个所述导流块的导流孔的截面尺寸从所述第二进口至所述混合出口的方向逐渐扩张。进一步地,相邻的两个所述导流块之间具有空隙,相邻的两个所述导流块之间的空隙为一个所述介质通道;相邻的所述导流块相对的端部通过多个间隔设置的凸起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导流块之间的相邻的两个所述凸起之间为一个所述介质入口;更进一步地,相邻的两个所述导流块之间的多个所述凸起绕所述内管的中心轴等角度间隔设置。优选地,所述导流块在所述导流腔一端的端部为尖状。进一步地,所述导流腔的内侧壁设置沟槽。进一步地,所述导流腔的第二进口处或/和所述导流腔的混合出口处设置有磁极。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超微气泡发生装置,由于外管的侧壁设置有第一进口,可以作为第一介质注入口,而内管固定设置在外管内部,外管和内管之间设置有腔室,腔室和第一进口相连通,这样第一介质就可以通过第一进口注入到腔室中;由于内管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介质入口,内管沿其轴向设置有导流腔,腔室和导流腔通过至少一个介质入口连通,注入到腔室中的第一介质就可以通过至少一个介质入口流入到导流腔中;由于导流腔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进口,可以作为第二介质注入口,这样,第二介质就可以通过第二进口注入到导流腔中,同第一介质混合,进而产生纳米级别气泡,产生的纳米级别气泡可从导流腔的另一端设置的混合出口排出。由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内管的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介质入口,从而可以向导流腔同时输入更多的第一介质,在第二介质从第二进口流向混合出口的路径中,由于同一时间内第一介质的输入量更多,且接触面积更多,致使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的混合更充分,进而产生浓度更高、数量更多的纳米级别气泡,因而更容易在日常生活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并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以满足多用途的实际需要。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一种超微气泡发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的一种超微气泡发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的一种超微气泡发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的一种超微气泡发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图4中的介质通道的截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图1-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超微气泡发生装置的四种具体表现形式的示意图,参见图1-图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超微气泡发生装置,主要包括外管1和内管2。结合图1-图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外管1的侧壁设置有第一进口3,以作为第一介质注入口,内管2固定设置在外管1内部,外管1和内管2之间设置有腔室4,腔室4和第一进口3相连通,这样第一介质就可以通过第一进口注入到腔室中。结合图1-图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内管2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介质通道5,内管4沿其轴向设置有导流腔6,腔室4和导流腔6通过至少一个介质入口相连通,这样,从第一进口注入的第一介质就可以通过至少一个介质入口流入到导流腔中。结合图1-图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导流腔6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进口7,以作为第二介质注入口,这样,第二介质就可以通过第二进口注入到导流腔中,同第一介质混合,进而产生纳米级别气泡;另外,导流腔7的另一端设置有混合出口8,产生的纳米级别气泡可从该混合出口8排出。由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内管的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介质入口,从而可以向导流腔同时输入更多的第一介质,在第二介质从第二进口流向混合出口的路径中,由于第一介质的输入量更多,且接触面积更多,致使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的混合更充分,进而产生浓度更高、数量更多的超微气泡,更容易从混合出口出排出,因而更容易在日常生活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并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以满足多用途的实际需要。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外管1和内管2均可以呈柱状,当然,也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方形和其他不规则形状等,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为了方便制造加工,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外管1和内管2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分别成型,再采用焊接或者其他连接方式形成整体,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而外管1和内管2加工材质包括但不限于金属,塑料,陶瓷,含硅材料,含碳材料等,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亦对此不作限制。结合图1-图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内管2的外侧壁紧贴外管1的内侧壁设置,内管2的外侧壁设置有凹槽,该凹槽可以呈环状,该凹槽和外管1的内侧壁围成的区域即为腔室。可选地,结合图1及图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沿内管2的轴向依次设置有多个介质通道5,每个介质通道5均包括多个介质入口。即介质通道5可以设置有一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超微气泡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外管以及内管,其中:所述外管的侧壁设置有第一进口,以作为第一介质注入口;所述内管固定设置在所述外管内部,所述外管和所述内管之间设置有腔室,所述腔室和所述第一进口相连通;所述内管的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介质入口,所述内管沿其轴向设置有导流腔,所述腔室和所述导流腔通过多个所述介质入口连通,从所述第一进口注入的第一介质通过至少一个所述介质入口流入到导流腔中;所述导流腔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进口,以作为第二介质注入口,所述导流腔的另一端设置有混合出口,以作为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混合后的排出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微气泡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外管以及内管,其中:所述外管的侧壁设置有第一进口,以作为第一介质注入口;所述内管固定设置在所述外管内部,所述外管和所述内管之间设置有腔室,所述腔室和所述第一进口相连通;所述内管的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介质入口,所述内管沿其轴向设置有导流腔,所述腔室和所述导流腔通过多个所述介质入口连通,从所述第一进口注入的第一介质通过至少一个所述介质入口流入到导流腔中;所述导流腔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进口,以作为第二介质注入口,所述导流腔的另一端设置有混合出口,以作为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混合后的排出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微气泡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的外侧壁紧贴所述外管的内侧壁设置,所述内管的外侧壁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和所述外管的内侧壁围成的区域为所述腔室。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微气泡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内管的轴向依次设置有多个介质通道,每个所述介质通道均包括多个所述介质入口。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超微气泡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的导流腔的截面尺寸从所述第二进口至所述混合出口的方向依次扩张。5.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卓维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筑鸿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