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向流体中掺加微纳米级气泡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55766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0 12: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气体和液体充分混合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向流体中掺加微纳米级气泡的装置,其设有液体存储罐、第一连通管、第二连通管、第三连通管、输送泵、超微气泡发生器和混合流体存储罐,特征在于超微气泡发生器设为圆柱形壳体,圆柱形壳体的两端分别设为吸液口和排液口,圆柱形壳体的中部设有流体引入部,流体引入部的后端的壳体内设有流体增速部,圆柱形壳体后端部与流体增速部之间形成气体流动部,气体流动部侧面的圆柱形壳体后端部的侧壁上设有吸气口,流体增速部后端与气体流动部后端形成气液混合发生部,具有混合效果好、气泡在液体内分布均匀、气泡在液体内存储时间长、产生超细的纳米级超微气泡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向流体中掺加微纳米级气泡的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气体和液体充分混合设备
,具体地说是一种结构简单、混合效果好、气泡在液体内分布均匀、气泡在液体内存储时间长、产生超细的纳米级超微气泡的向流体中掺加微纳米级气泡的装置。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现有的向液体中掺加微纳米级气泡的装置主,以有圆柱形壳体,圆柱形壳体的一端设有进液口,另一端设有出液口,圆柱形壳体的进液口端的周壁设有吸入气体的进气口,圆柱形壳体中部设有直径扩大的流路形成部,液体由进液口进入,经过流路形成部分形成旋流,此时,气体通过圆柱形壳体周壁中的进气口进入圆柱形壳体内部并与液体混合。在流路形成部中,由于圆柱形壳体内径由进液口至出液口直径逐渐扩大,形成的旋流将气体和液体进行混合形成气液混合相并由出液口排出圆柱形壳体。也就是说,通过进液口引入到圆柱形壳体中的液体和通过进气口引入圆柱形壳体的气体在流路形成部分与液本混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气液混合相。由于圆柱形壳体内径由进液口至出液口直径逐渐扩大,使气液混合相流速降低呈减速状,从而形成气液混合物流。在此阶段,形成气液混合相的气体以细小气泡的形式分散在液体中。其不足是由于液体和气体在圆柱形壳体内流速较低,特别是气体在流路形成部分与液体混合在一起时,气液混合相流速降低呈减速状,低流速的液体只能将空气压碎成相对较大的气泡溶入液体,微观尺度(几十到几百μm),液体中的气泡直径较大,气泡在液体分布的不够均匀,气泡在液体中的存储时间较短。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混合效果好、气泡在液体内分布均匀、气泡在液体内存储时间长、产生超细的纳米级超微气泡的向流体中掺加微纳米级气泡的装置。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向流体中掺加微纳米级气泡的装置,设有液体存储罐、第一连通管、第二连通管、第三连通管、输送泵、超微气泡发生器和混合流体存储罐,所述的第二连通管的一端与液体存储罐相连接,第二连通管的另一端与输送泵的进液口相连通,输送泵的出液口与第一连通管相连接,第一连通管与超微气泡发生器的吸液口相连通,所述的超微气泡发生器的排液口与第三连通管相连通,第三连通管与混合流体存储罐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超微气泡发生器设为圆柱形壳体,所述的圆柱形壳体的两端分别设为吸液口和排液口,所述的圆柱形壳体的中部设有内径扩大的流体引入部,所述的流体引入部的后端的壳体内设有流体增速部,所述的流体增速部的一端伸进内径扩大的流体引入部,流体增速部的另一端伸进直径小于流体引入部的圆柱形壳体后端部,流体增速部的杆部与圆柱形壳体的后端部的前端相接触,伸进圆柱形壳体后端部的流体增速部的直径小于圆柱形壳体后端部的直径,使圆柱形壳体后端部与流体增速部之间形成气体流动部,所述的气体流动部侧面的圆柱形壳体后端部的侧壁上设有吸气口,吸气口与抽气连接管相连接,所述的伸进圆柱形壳体后端部的流体增速部后端与气体流动部后端的圆柱形壳体内形成气液混合发生部,液体通过吸液口进入壳体内的流体引入部,之后经过流体增速部加速后与气体流动部内气体在气液混合发生部进行混合后由排液口排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流体增速部的直径小于圆柱形壳体中流体引入部的直径,并与圆柱形壳体同轴线,可以确保增加液体流动的速度。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流体增速部前侧的圆柱形壳体内的流体引入部内设有旋流减压部,通过旋流减压部将流体形成旋流状,使旋流状的流体经过流体增速部形成增速的旋流,导致流体增速部的压力降低,因此,可以通过气体流动部处的文丘里效应从外部吸入气体,在气液混合发生部处,在气体流动部处吸入的气体被流体增速部增加的旋流流动剪切,使得超微气泡进入其中的液体混合生成。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圆柱形壳体包括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第三连接管、第一分隔管、第二分隔管、第三分隔管、第四分隔管、第五分隔管、流体增速管组成,所述的第一连接管的前端与第一连通管相连接,第一连接管的中部外壁上设有连接凸缘,所述的第二连接管套接在第一连接管外侧并与第一连接管上的连接凸缘密封连接,所述的第二连接管的中部外壁上设有连接凸缘,所述的第三连接管套接在第二连接管外侧并与第二连接管上的连接凸缘密封连接,所述的第三连接管伸出第二连接管的后端部,所述的伸出第二连接管后端部的第三连接管内壁设有第一分隔管,第一分隔管的内径大于第二连接管的内径,第一分隔管、第二分隔管、第三分隔管、第四分隔管之间形成流体引入部,所述的第一分隔管的一端伸进第三连接管内与第三连接管相连接,另一端伸出第三连接管,伸出第三连接管的第一分隔管外侧套接第二分隔管,第二分隔管的一端套在第一分隔管的外侧,另一端伸出第一分隔管,伸出第一分隔管的第二分隔管内设有第三分隔管,第三分隔管的一端伸进第二分隔管内,另一端伸出第二分隔管,伸出第二分隔管的第三分隔管外侧套接第四分隔管,所述的第四分隔管由前连接管、中部缩小管和后连接管组成,所述的前连接管套接在第三分隔管的外侧并伸出第三分隔管部分,伸出第三分隔管部分的前连接管与中部缩小管相连接,中部缩小管与后连接管相连接,所述的后连接管内设有第五分隔管,第五分隔管的前端伸进后连接管内侧中部,第五分隔管的后端伸出第五分隔管与第三连接管相连接,所述的第四分隔管内设有流体增速管,流体增速管内为流体增速部,所述的流体增速管的前端伸进第三分隔管内侧后端部,流体增速管的后端经过第四分隔管的前连接管、中部缩小管和后连接管后伸进第五分隔管内中部,所述的伸进第五分隔管内的流体增速管的直径小于第五分隔管的内径,使第五分隔管外壁与流体增速管之间形成气体流动部,所述的伸进前连接管的流体增速管的外壁上设有伞形支撑管,所述的伞形支撑管的缩口端与流体增速管相连接,伞形支撑管的扩口端与中部缩小管相接触,通过流体增速管使流体速度增大,所述的第四分隔管的中部缩小管的侧壁上设有吸气口,吸气口与抽气连接管相连接,抽气连接管与外部吸气管相连接。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伸进第五分隔管内的流体增速管的后端部的直径逐渐减小,增大混合效率。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第一分隔管和第三分隔管之间或者流体增增速管的前端的第三分隔管内设有旋流减压体,所述的旋流减压体为旋流减压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旋流减压体设为由支撑套管、旋流片组成,所述的支撑套管与第一分隔管和第三分隔管之间的第二分隔管或者第三分隔管的内壁相连接,所述的支撑套管的内壁上设有旋流片,所述的旋流片外端与支撑套管相连接,旋流片的内端朝向支撑套管内部延伸并弯曲形成旋流状,使通过该旋流减压体内的液体呈旋流状。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旋流减压体设为由杆状芯棒组成,所述的杆状芯棒的周面上均布设有至少三个弧形倾斜扭转槽,所述杆状芯棒的外壁与支撑套管与第一分隔管和第三分隔管之间的第二分隔管或者第三分隔管的内壁相连接,杆状芯棒内的弧形倾斜扭转槽将流经槽内的流体进行旋流。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旋流减压体设为由杆状芯棒和扭转片,所述的杆状芯棒的周面上均布设有至少三片扭转片,所述的扭转片的内端与杆状芯棒相连接,扭转片的外端与支撑套管与第一分隔管和第三分隔管之间的第二分隔管或者第三分隔管的内壁相连接,通过流经扭转片之间空隙的液体进行旋流。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旋流减压体中旋流片、弧形倾斜扭转槽或扭转片的扭转角度为45°-60°,使旋流效率更高。本专利技术由于所述的超微气泡发生器设为圆柱形壳体,所述的圆柱形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向流体中掺加微纳米级气泡的装置,设有液体存储罐、第一连通管、第二连通管、第三连通管、输送泵、超微气泡发生器和混合流体存储罐,所述的第二连通管的一端与液体存储罐相连接,第二连通管的另一端与输送泵的进液口相连通,输送泵的出液口与第一连通管相连接,第一连通管与超微气泡发生器的吸液口相连通,所述的超微气泡发生器的排液口与第三连通管相连通,第三连通管与混合流体存储罐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超微气泡发生器设为圆柱形壳体,所述的圆柱形壳体的两端分别设为吸液口和排液口,所述的圆柱形壳体的中部设有内径扩大的流体引入部,所述的流体引入部的后端的壳体内设有流体增速部,所述的流体增速部的一端伸进内径扩大的流体引入部,流体增速部的另一端伸进直径小于流体引入部的圆柱形壳体后端部,流体增速部的杆部与圆柱形壳体的后端部的前端相接触,伸进圆柱形壳体后端部的流体增速部的直径小于圆柱形壳体后端部的直径,使圆柱形壳体后端部与流体增速部之间形成气体流动部,所述的气体流动部侧面的圆柱形壳体后端部的侧壁上设有吸气口,吸气口与抽气连接管相连接,所述的伸进圆柱形壳体后端部的流体增速部后端与气体流动部后端的圆柱形壳体内形成气液混合发生部,液体通过吸液口进入壳体内的流体引入部,之后经过流体增速部加速后与气体流动部内气体在气液混合发生部进行混合后由排液口排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向流体中掺加微纳米级气泡的装置,设有液体存储罐、第一连通管、第二连通管、第三连通管、输送泵、超微气泡发生器和混合流体存储罐,所述的第二连通管的一端与液体存储罐相连接,第二连通管的另一端与输送泵的进液口相连通,输送泵的出液口与第一连通管相连接,第一连通管与超微气泡发生器的吸液口相连通,所述的超微气泡发生器的排液口与第三连通管相连通,第三连通管与混合流体存储罐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超微气泡发生器设为圆柱形壳体,所述的圆柱形壳体的两端分别设为吸液口和排液口,所述的圆柱形壳体的中部设有内径扩大的流体引入部,所述的流体引入部的后端的壳体内设有流体增速部,所述的流体增速部的一端伸进内径扩大的流体引入部,流体增速部的另一端伸进直径小于流体引入部的圆柱形壳体后端部,流体增速部的杆部与圆柱形壳体的后端部的前端相接触,伸进圆柱形壳体后端部的流体增速部的直径小于圆柱形壳体后端部的直径,使圆柱形壳体后端部与流体增速部之间形成气体流动部,所述的气体流动部侧面的圆柱形壳体后端部的侧壁上设有吸气口,吸气口与抽气连接管相连接,所述的伸进圆柱形壳体后端部的流体增速部后端与气体流动部后端的圆柱形壳体内形成气液混合发生部,液体通过吸液口进入壳体内的流体引入部,之后经过流体增速部加速后与气体流动部内气体在气液混合发生部进行混合后由排液口排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向流体中掺加微纳米级气泡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流体增速部的直径小于圆柱形壳体中流体引入部的直径,并与圆柱形壳体同轴线,可以确保增加液体流动的速度。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向流体中掺加微纳米级气泡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流体增速部前侧的圆柱形壳体内的流体引入部内设有旋流减压部,通过旋流减压部将流体形成旋流状,使旋流状的流体经过流体增速部形成增速的旋流,导致流体增速部的压力降低,因此,可以通过气体流动部处的文丘里效应从外部吸入气体,在气液混合发生部处,在气体流动部处吸入的气体被流体增速部增加的旋流流动剪切,使得超微气泡进入其中的液体混合生成。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向流体中掺加微纳米级气泡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圆柱形壳体包括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第三连接管、第一分隔管、第二分隔管、第三分隔管、第四分隔管、第五分隔管、流体增速管组成,所述的第一连接管的前端与第一连通管相连接,第一连接管的中部外壁上设有连接凸缘,所述的第二连接管套接在第一连接管外侧并与第一连接管上的连接凸缘密封连接,所述的第二连接管的中部外壁上设有连接凸缘,所述的第三连接管套接在第二连接管外侧并与第二连接管上的连接凸缘密封连接,所述的第三连接管伸出第二连接管的后端部,所述的伸出第二连接管后端部的第三连接管内壁设有第一分隔管,第一分隔管的内径大于第二连接管的内径,第一分隔管、第二分隔管、第三分隔管、第四分隔管之间形成流体引入部,所述的第一分隔管的一端伸进第三连接管内与第三连接管相连接,另一端伸出第三连接管,伸出第三连接管的第一分隔管外侧套接第二分隔管,第二分隔管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崇敏孙鹤铱黄海潮
申请(专利权)人:威海金盛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