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煤柱沿空掘巷双卸压恒阻支护围岩稳定性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541945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6 19:16
本申请涉及煤矿开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小煤柱沿空掘巷双卸压恒阻支护围岩稳定性控制方法,其包括:在本区段待回采煤体的回采过程中,超前本区段回采工作面,在回风巷的顶板进行切顶卸压爆破,炮孔位于回风巷的中间位置,形成第一切缝;进行下区段待回采煤体的轨道巷的沿空掘巷,并对顶板通过恒阻大变形锚索进行支护;在下区段待回采煤体回采过程中,超前下区段回采工作面进行切顶卸压爆破,形成第二切缝。回风巷进行切顶爆破,降低了本工作面回采以及回采后产生的动压对于下区段工作面的轨道巷的影响,起到了卸压的效果,在巷道中间位置形成切缝可以形成两个较短的短悬臂结构,更加的安全。轨道巷进行补强支护和切顶爆破,进行二次卸压。

Stability Control Method of Surrounding Rock with Double Pressure Relief and Constant Resistance Support in Gob-side Tunneling with Small Coal Pilla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小煤柱沿空掘巷双卸压恒阻支护围岩稳定性控制方法
本申请涉及煤矿开采
,尤其涉及一种小煤柱沿空掘巷双卸压恒阻支护围岩稳定性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煤炭地下开采长壁开采方法,一个回采工作面至需要少布置两个回采巷道,煤炭开采以后该回采工作面和两条巷道上部顶板垮落形成采空区,采空区顶板下沉会对周围煤岩体产生压力作用在采空区周围区域形成较高压力峰值。在工作面推进方向,超前工作面的压力称为超前支承压力,在工作面两侧向的压力称为侧向支承压力。不仅如此,在采煤过程中由于应力聚集和释放在采煤推进工作面附近会形成扰动应力对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产生不利影响。为了减少上一个采煤工作面支承压力对下一工作面巷道的不利影响,同时隔离采空区,相邻工作面之间留设20-30m,甚至更宽的煤柱,称为大煤柱,留设大煤柱降低采出率造成了资源浪费。针对这种情况相关人员提出采用小煤柱,隔离采空区。小煤柱是指相邻工作面之间留设10m以下,例如4-6m宽度的煤柱,即距离相邻采空区边缘4-6m处掘进下一工作面的回采巷道。留设小煤柱有效提高了采出率,提高煤矿效益。但是4-6m的小煤柱煤体要经受相邻两工作面回采的影响,往往变形量较大,巷道围岩难以维护,因此小煤柱沿空掘巷的成败在于对巷道围岩变形的控制。目前,除将巷道布置在合理的应力降低区,还通过以下方法来进行巷道围岩变形的控制:现有技术对沿空掘巷围岩尤其是对小煤柱的支护方法多是采用高预紧力、强力锚杆锚索、钢带的方法,或是配合桁架或U钢进行支护,这些组合支护方法取得了一定的加固效果。但是现有锚杆钢绞线锚索为小变形支护材料,在支护过程中这种锚杆锚索刚度有余但变形量较小,不能在保证支护强度的同时产生较大的伸长变形,由于其变形量较小,施加较大预应力的同时消耗一部分有效伸长量,当围岩发生变形时,普通锚杆不能够提供更大的变形,从而发生被拉断等现象,因此该锚杆索在使用过程中不能施加较大预应力,这就大大降低了其作为主动支护形式的支护效果。采用桁架或U钢进行回采巷道支护安装桁架或U型钢过程复杂,掘进效率低,且回收过程复杂工作量大,甚至不回收造成大量钢材浪费增加了支护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小煤柱沿空掘巷双卸压恒阻支护围岩稳定性控制方法,小煤柱一侧为本区段待回采煤体和回风巷,另一侧为下区段待回采煤体和轨道巷,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所述本区段待回采煤体的回采过程中,超前本区段回采工作面,在所述回风巷的顶板进行切顶卸压爆破,炮孔位于所述回风巷的中间位置,形成第一切缝;所述本区段待回采煤体回采结束以后进行所述下区段待回采煤体的轨道巷的沿空掘巷,并对顶板通过恒阻大变形锚索进行支护;在所述下区段待回采煤体回采过程中,超前下区段回采工作面进行切顶卸压爆破,形成第二切缝。进一步的,形成所述第二切缝的炮孔位于所述轨道巷的中间位置。进一步的,形成所述第二切缝的炮孔位于所述轨道巷靠近所述下区段待回采煤体的一侧。进一步的,在所述轨道巷的顶板靠近回采煤帮的一侧布置一排向所述下区段待回采煤体一侧倾斜的恒阻大变形锚索,炮孔位于所述恒阻大变形锚索与所述下区段待回采煤体之间。进一步的,在所述轨道巷的顶板距离回采煤帮100mm处布置一列恒阻大变形锚索,所述恒阻大变形锚索与水平面夹角为80°。进一步的,所述轨道巷开挖后对顶板、小煤柱帮和回采煤帮分别进行支护。进一步的,所述轨道巷的顶板的支护方法为:采用恒阻大变形锚杆通过梯形钢带端头锚固于顶板,采用第三恒阻大变形锚索配合工字钢托盘端头锚固于顶板深部岩体。进一步的,所述轨道巷的小煤柱帮的支护方法为:采用恒阻大变形锚杆通过梯形钢带端头锚固于小煤柱煤体,然后施工注浆锚索。进一步的,所述轨道巷的回采煤帮的支护方法为:采用恒阻大变形锚杆通过梯形钢带端头锚固于煤体。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在本区段待回采煤体回风巷进行切顶爆破,切断本区段待回采煤体采空区基本顶板和煤柱顶板联系,减小支承压力和开采扰动对小煤柱稳定性的影响,降低本工作面回采以及回采后产生的动压对于下区段工作面的轨道巷的影响,起到了卸压的效果,在巷道中间位置形成切缝可以形成两个较短的短悬臂结构,更加的安全。在下区段待回采煤体轨道巷进行高预应力恒阻大变形锚索的补强支护和切顶爆破,进行二次卸压,加固巷道顶板,减小爆破扰动,切断下区段待回采煤体基本顶板和轨道巷顶板联系,减小支承压力和开采扰动对轨道巷顶板稳定性的影响。大大降低了相邻两工作面回采对于小煤柱煤体的影响,显著提高了巷道围岩的稳定性。附图说明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小煤柱沿空掘巷工作面布置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小煤柱两侧巷道的一种切缝方式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小煤柱两侧巷道的另一种切缝方式的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小煤柱沿空掘巷巷道支护示意图。图中:1、本区段待回采煤体;2、下区段待回采煤体;3、小煤柱;4、回风巷;5、第一横阻大变形锚索;6、轨道巷;7、第二横阻大变形锚索;8、本区段回采工作面;9、下区段回采工作面;10、本区段采空区;11、恒阻大变形锚杆;12、第三横阻大变形锚索;13、注浆锚索;14、第一切缝;15、第二切缝;16、普通锚杆;17、普通锚索。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在本申请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申请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小煤柱沿空掘巷双卸压恒阻支护围岩稳定性控制方法,小煤柱(3)一侧为本区段待回采煤体(1)和回风巷(4),另一侧为下区段待回采煤体(2)和轨道巷(6),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在所述本区段待回采煤体(1)的回采过程中,超前本区段回采工作面(8),在所述回风巷(4)的顶板进行切顶卸压爆破,炮孔位于所述回风巷(4)的中间位置,形成第一切缝(14);所述本区段待回采煤体(1)回采结束以后进行所述下区段待回采煤体(2)的轨道巷(6)的沿空掘巷,并对顶板通过恒阻大变形锚索进行支护;在所述下区段待回采煤体(2)回采过程中,超前下区段回采工作面(9)进行切顶卸压爆破,形成第二切缝(1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煤柱沿空掘巷双卸压恒阻支护围岩稳定性控制方法,小煤柱(3)一侧为本区段待回采煤体(1)和回风巷(4),另一侧为下区段待回采煤体(2)和轨道巷(6),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在所述本区段待回采煤体(1)的回采过程中,超前本区段回采工作面(8),在所述回风巷(4)的顶板进行切顶卸压爆破,炮孔位于所述回风巷(4)的中间位置,形成第一切缝(14);所述本区段待回采煤体(1)回采结束以后进行所述下区段待回采煤体(2)的轨道巷(6)的沿空掘巷,并对顶板通过恒阻大变形锚索进行支护;在所述下区段待回采煤体(2)回采过程中,超前下区段回采工作面(9)进行切顶卸压爆破,形成第二切缝(1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煤柱沿空掘巷双卸压恒阻支护围岩稳定性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第二切缝(15)的炮孔位于所述轨道巷(6)的中间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煤柱沿空掘巷双卸压恒阻支护围岩稳定性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第二切缝(15)的炮孔位于所述轨道巷(6)靠近所述下区段待回采煤体(2)的一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小煤柱沿空掘巷双卸压恒阻支护围岩稳定性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轨道巷(6)的顶板靠近回采煤帮的一侧布置一排向所述下区段待回采煤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炯于光远孙晗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