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袁文帅专利>正文

一种建筑结构楼面板的加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10775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3 07: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结构楼面板的加固结构,包括第一承载板,第一承载板底部四角均设有支撑杆,支撑杆外层套有加固短钢,支撑杆远离第一承载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承载板,通过设有加固板连接架的第二加固板和第一加固板上开设有螺纹槽由螺纹柱进行固定,提高第二承载板和第一承载板四周侧部的承受能力,通过设有短钢提高支撑杆的稳固性和坚固性,同时第二承载板和第一承载板之间设有两对交叉型支撑架,提高第二承载板对第一承载板的承重性能,支撑底座为抗压橡胶垫具有抗压性能强和缓冲性能,通过设有四个伸缩支架便于对高度的调节,整体提高了坚固性,抗压性强,便于调节,施工时,减少人员劳动力度,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等优点。

A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of Building Structure Floor Slab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结构楼面板的加固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加固结构,特别涉及一种建筑结构楼面板的加固结构,属于建筑结构加固领域。
技术介绍
建筑加固是利用碳纤维、粘钢、高压灌浆对建筑进行加强加固,广泛用于设计变更,增加梁、柱、悬挑梁、板等加固和变更工程,是目前建筑结构抗震加固工程上的一种钢筋后锚固利用结构胶作用的连接技术,是结构植筋加固与重型荷载紧固应用的最佳选择,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中,板、梁结构调整的钢筋补强预制梁修复植筋,幕墙埋件广告牌锚固,机械设备安装植筋锚固等,岩石砖砌体等锚固,石材粘接,矿山洞顶、铁路铁轨的锚固,水利设施码头公路桥梁隧道地铁等工程各种支撑加固,传统的建筑楼面板加固,多采用钢筋混泥土之间在其表面浇筑而成,人工施工麻烦,且一次使用后不可再次使用,且传统的建筑楼板面加固时,需要根据加固的板面大小,还需要人工改变钢筋混泥土的浇筑形状,使得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且存在使用不方便的问题,且传统的加固方法,材料使用较多且回收率低,对经济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且传统的建筑面在需要额外增加承载力时,多采用水泥浇筑水泥柱以达到承载目的,人员劳动强度大使用不便,且无法根据需要随意调节支撑高度,存在不便之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建筑结构楼面板的加固结构,通过设有第一承载板、第二承载板、交叉型支撑架、加固短钢、伸缩支架和支撑底座等有效的解决了人工施工麻烦,且一次使用后不可再次使用,需要根据加固的板面大小,还需要人工改变钢筋混泥土的浇筑形状,使得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且存在使用不方便的问题,材料使用较多且回收率低,对经济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人员劳动强度大使用不便,且无法根据需要随意调节支撑高度,存在不便之处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本技术一种建筑结构楼面板的加固结构,包括第一承载板,所述第一承载板底部四角均设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外层套有加固短钢,所述支撑杆远离第一承载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承载板,所述第二承载板底部四角均固定连接有伸缩支架,所述伸缩支架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支撑底座,所述第一承载板和第二承载板之间固定连接有两对交叉型支撑架,所述支撑杆设有四个且相邻的一端均设有第一加固板,所述第一加固板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承载板和第二承载板上,所述第一加固板远离支撑杆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加固板连接架,所述加固板连接架相远离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加固板且与第一加固板相对,所述第一加固板和第二加固板之间固定连接有螺纹柱。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加固板和第二加固板均设有八对,所述第一加固板和第二加固板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承载板和第二承载板的面板和侧壁上。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加固板和第二加固板相对的两端上设有螺纹槽通过螺纹柱将其固定。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支撑杆穿过加固短钢且两端均为楔形固定连接在第一承载板和第二承载板相对的面板上。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支撑底座底部为楔形,所述支撑底座为抗压橡胶垫。本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一种建筑结构楼面板的加固结构,通过设有加固板连接架的第二加固板和第一加固板上开设有螺纹槽由螺纹柱进行固定,提高第二承载板和第一承载板四周侧部的承受能力,通过设有短钢提高支撑杆的稳固性和坚固性,同时第二承载板和第一承载板之间设有两对交叉型支撑架,提高第二承载板对第一承载板的承重性能,支撑底座为抗压橡胶垫具有抗压性能强和缓冲性能,通过设有四个伸缩支架便于对高度的调节,整体提高了坚固性,稳重性,抗压性强,便于调节,便于后期维护,施工时,减少人员劳动力度,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等优点。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平面正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平面侧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承载板;2、第二承载板;3、交叉型支撑架;4、加固短钢;5、支撑杆;6、伸缩支架;7、支撑底座;8、加固板连接架;9、第二加固板;10、第一加固板;11、螺纹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如图1-3所示,一种建筑结构楼面板的加固结构,包括第一承载板1,第一承载板1底部四角均设有支撑杆5,支撑杆5外层套有加固短钢4,支撑杆5远离第一承载板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承载板2,第二承载板2底部四角均固定连接有伸缩支架6,伸缩支架6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支撑底座7,第一承载板1和第二承载板2之间固定连接有两对交叉型支撑架3,支撑杆5设有四个且相邻的一端均设有第一加固板10,第一加固板10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承载板1和第二承载板2上,第一加固板10远离支撑杆5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加固板连接架8,加固板连接架8相远离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加固板9且与第一加固板10相对,第一加固板10和第二加固板9之间固定连接有螺纹柱11。第一加固板10和第二加固板9均设有八对,第一加固板10和第二加固板9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承载板1和第二承载板2的面板和侧壁上,第一加固板10和第二加固板9相对的两端上设有螺纹槽通过螺纹柱11将其固定,支撑杆5穿过加固短钢4且两端均为楔形固定连接在第一承载板1和第二承载板2相对的面板上,支撑底座7底部为楔形,支撑底座7为抗压橡胶垫。具体的,本技术使用时,通过将第一承载板1置于墙顶上方,顶部可通过钢筋和浇筑层和墙顶进行固定,通过四个支撑杆5便于第二承载板2对第一承载板1的支撑,支撑杆5外套有加固短钢4便于对支撑杆5进行加固,提高稳重性,通过第一承载板1和第二承载板2之间设有两对交叉型支撑架3提高第二承载板2对第一承载板1的支撑力度,通过加固板连接架8上的第一加固板10和第二加固板9由螺纹柱11固定位置,提高第二承载板2在承受重力时加固四周侧部的牢固度,当受到顶部重力时,通过伸缩支架6进行适当的缓冲,同时伸缩支架6便于调节高度,便于地形随着时间的变形而进行调节,支撑底座7为抗压橡胶垫,既有着坚固性又提高抗压性。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结构楼面板的加固结构,包括第一承载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板(1)底部四角均设有支撑杆(5),所述支撑杆(5)外层套有加固短钢(4),所述支撑杆(5)远离第一承载板(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承载板(2),所述第二承载板(2)底部四角均固定连接有伸缩支架(6),所述伸缩支架(6)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支撑底座(7),所述第一承载板(1)和第二承载板(2)之间固定连接有两对交叉型支撑架(3),所述支撑杆(5)设有四个且相邻的一端均设有第一加固板(10),所述第一加固板(10)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承载板(1)和第二承载板(2)上,所述第一加固板(10)远离支撑杆(5)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加固板连接架(8),所述加固板连接架(8)相远离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加固板(9)且与第一加固板(10)相对,所述第一加固板(10)和第二加固板(9)之间固定连接有螺纹柱(1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结构楼面板的加固结构,包括第一承载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板(1)底部四角均设有支撑杆(5),所述支撑杆(5)外层套有加固短钢(4),所述支撑杆(5)远离第一承载板(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承载板(2),所述第二承载板(2)底部四角均固定连接有伸缩支架(6),所述伸缩支架(6)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支撑底座(7),所述第一承载板(1)和第二承载板(2)之间固定连接有两对交叉型支撑架(3),所述支撑杆(5)设有四个且相邻的一端均设有第一加固板(10),所述第一加固板(10)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承载板(1)和第二承载板(2)上,所述第一加固板(10)远离支撑杆(5)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加固板连接架(8),所述加固板连接架(8)相远离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加固板(9)且与第一加固板(10)相对,所述第一加固板(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文帅于洪志傅银新
申请(专利权)人:袁文帅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