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铜镍锡硫纳米晶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505796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3 06: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铜镍锡硫纳米晶的制备方法,属于薄膜太阳能电池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以铜盐、锡盐、镍盐、硫盐为原料,采用高能球磨法制备出具有不同带隙的铜镍锡硫(CNTS)纳米晶,并经过后续热处理得到光电性能良好的铜镍锡硫(CNTS)纳米晶。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方法工艺简单、产量大成本低,不需要高真空条件,对仪器设备要求低,实验可重复性和稳定性也比较好,引入元素无毒无害,产物结晶性好。通过调控球磨时间、球料比、分散剂含量可改善纳米晶的光学性能,从而提高对光生载流子的收集效率,进而提高了使用该纳米晶的太阳能电池的开路电压及光电转换效率。

Preparation of a Copper-Nickel-Tin-Sulfur Nanocrystall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铜镍锡硫纳米晶的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铜镍锡硫纳米晶的制备方法,属于薄膜太阳能电池领域。
技术介绍
Cu2NiSnS4(CNTS)是一种直接带隙半导体材料,禁带宽度约为1.2~1.5eV,与半导体太阳电池所要求的最佳禁带宽度(1.45eV)十分接近,光吸收系数高达104cm-1,非常适用于作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吸收层。目前主流的CuIn1-xGaxSe(CIGS)薄膜太阳电池因其高转换效率和优良的稳定性已经实现了商业化,但In和Ga是稀有元素,成本较高,因而限制了CIGS的使用。Cu2NiSnS4具有与CIGS相似的晶体结构,组成元素在地壳中储量丰富且安全无毒,具有未来规模化应用的潜力。因此,CNTS有希望取代CIGS来制备低成本、高效率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吸收层。目前,制备CNTS粉体的方法主要有热注入法、水/溶剂热法、微波加热法、高温溶解法、一锅煮法、电沉积法等。其中,热注入法、电沉积法和溶剂热法是最常用的方法。经过文献检索发现,文献J.Mater.Chem.,2012,22,23136和ChemPlusChem2015,80,1533–1536均采用溶剂热法制备CNTS,但此工艺反应所需时间较长(>15h),并且反应不易控制,不利于实现快速、高效的制备CNTS纳米晶。文献MaterialsLetters166(2016)101–104采用了电沉积方法制备了CNTS纳米晶,但此方法对设备的要求较高,不利于低成本、大规模的制备CNTS纳米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铜镍锡硫纳米晶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工艺简单,产量大,粉体粒径分布比较均匀,不需要高真空条件,对仪器设备要求低,实验可重复性和稳定性也比较好,所用材料成本低廉,引入元素无毒无害,产物结晶性好,这对于降低电池制作成本非常有利,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将铜源、镍源、锡源及硫源按摩尔比为10-20:5-15:10-25:15-30的比例混合均匀。(2)将混合粉末装入球磨罐中进行球磨混粉,球磨完成后,从球磨罐中取出粉末,清洗掉反应过程中的杂质,最后将清洗好的样品进行干燥。(3)对步骤(2)得到的粉末进行后退火处理,将所得粉末放入箱式炉中,抽真空,充入氮气,炉中分压为50-75torr;以1-5℃/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300-350℃,保温0.5-2.5h,随后以5-15℃/min的升温速率加热至500-600℃,并保温1-3h,随炉冷却至室温,得到纯的CNTS纳米晶。优选的,本专利技术步骤(1)中所述铜盐、镍盐、锡盐及硫源分别为CuS、NiS、Sn2S和S粉。优选的,本专利技术步骤(2)中球磨的条件为:球磨机转速为500-4000r/min,室温下球磨2-8小时;球磨过程中在物料中加入0-15ml的无水乙醇作分散剂,选取直径为10-15mm和20-25mm两种磨球,磨球与混合粉末的质量比为5-50:1。优选的,本专利技术步骤(2)中采用无水乙醇和甲醇进行清洗,整个清洗过程重复清洗3-5遍。优选的,本专利技术步骤(2)中干燥过程的条件为:在50-70℃条件下干燥8-20h。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以铜盐、锡盐、硫盐、镍盐为原料,采用机械球磨的方式,只需要一套球磨机、一个箱式炉、一套电源,一套离心机对设备要求低,工艺简单。(2)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制备的吸收层CNTS纳米晶,产量较大,成本比目前通用的高真空设备低,引入元素无毒无害且不会产生辐射,更有利于产业化生产。(3)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制备得到的铜镍锡硫粉体结晶性好、纯度高、可见光区域具有很好的吸收,有利于提高光电转换效率。(4)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得到的铜镍锡硫纳米晶的禁带宽度约为1.25~1.5eV,半导体太阳电池所要求的最佳禁带宽度(1.45eV)十分接近,适合作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吸收层材料。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制备的铜镍锡硫纳米晶的XRD图。图2为实施例1制备的铜镍锡硫纳米晶的光学带隙图。图3为实施例2制备的铜镍锡硫纳米晶的光学带隙图。图4为实施例3制备的铜镍锡硫纳米晶的光学带隙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所述内容。实施例1(1)将CuS、NiS、Sn2S和S粉按15:5:10:15mmol化学计量比均匀混合。(2)将上述均匀混合粉末与磨球装入球磨罐中,磨球直径分别为10mm和20mm,磨球与混合粉末的质量比为15:1,并在物料中加入5ml的无水乙醇作分散剂。(3)装填完毕后将球磨罐盖紧、密封,并置于球磨机上开始球磨,球磨机转速为3000r/min,室温下球磨4小时。(4)球磨完成后,从球磨罐中取出粉末,经适量无水乙醇(30ml)和甲醇(30ml)清洗掉反应过程中的杂质,整个清洗过程重复清洗3遍,最后将清洗好的样品置于干燥箱中50℃干燥20h。(5)将所得粉末放入箱式炉中,抽真空,充入氮气,炉中压力在75torr;以5℃/min的加热速率升温至300℃,保温1.5h,随后以10℃/min的升温速率加热至520℃,并保温2.5h,随炉冷却至室温,得到纯的CNTS纳米晶,最后将所得产物进行物相与性能的检测和分析。图1和图2分别为实施例1制备的CNTS纳米晶的XRD谱图及光学带隙图。由图1可知实施例1制备了CZTS纳米晶,其相纯度高,结晶性较好,没有其他杂相。由图2可知实施例1制备了的CNTS纳米晶的光学带隙为1.42eV,与半导体太阳电池所要求的最佳禁带宽度(1.45eV)十分接近,适合作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吸收层材料。实施例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高能球磨法简单制备铜镍锡硫纳米晶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将CuS、NiS、Sn2S和S粉按20:10:15:30mmol化学计量比均匀混合。(2)将上述均匀混合粉末与磨球装入球磨罐中,磨球直径分别为10mm和20mm,磨球与混合粉末的质量比为5:1,并在物料中加入10ml的无水乙醇作分散剂。(3)装填完毕后将球磨罐盖紧、密封,并置于球磨机上开始球磨,球磨机转速为4000r/min,室温下球磨2小时。(4)球磨完成后,从球磨罐中取出粉末,经适量无水乙醇(30ml)和甲醇(30ml)清洗掉反应过程中的杂质,整个清洗过程重复清洗3遍,最后将清洗好的样品置于干燥箱中70℃干燥15h。(5)将所得粉末放入箱式炉中,抽真空,充入氮气,炉中压力在60torr;以1℃/min的加热速率升温至300℃,保温0.5h,随后以5℃/min的升温速率加热至500℃,并保温1.5h,随炉冷却至室温,得到纯的CNTS纳米晶,最后将所得产物进行物相与性能的检测和分析。图3为实施例2制备的CNTS纳米晶的光学带隙谱图;结果表明实施例2制备的Cu2NiSnS4纳米晶光学带隙(1.32eV)接近于直接带隙半导体太阳能电池所要求的带隙值,对可见光具有较好的吸收性能,适用于薄膜太阳能电池领域。实施例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高能球磨法简单制备铜镍锡硫纳米晶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将CuS、NiS、Sn2S和S粉按10:15:25:20mmol化学计量比均匀混合。(2)将上述均匀混合粉末与磨球装入球磨罐中,磨球直径分别为10mm和20mm,磨球与混合粉末的质量比为50:1,并在物料中加入15ml的无水乙醇作分散剂。(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铜镍锡硫纳米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将铜源、镍源、锡源及硫源按摩尔比为10‑20:5‑15:10‑25:15‑30的比例混合均匀;(2)将混合粉末装入球磨罐中进行球磨混粉,球磨完成后,从球磨罐中取出粉末,清洗掉反应过程中的杂质,最后将清洗好的样品进行干燥;(3)对步骤(2)得到的粉末进行后退火处理,将所得粉末放入箱式炉中,抽真空,充入氮气,炉中分压为50‑75torr;以1‑5℃/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300‑350℃,保温0.5‑2.5 h,随后以5‑15℃/min的升温速率加热至500‑600℃,并保温1‑3 h,随炉冷却至室温,得到纯的CNTS纳米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铜镍锡硫纳米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将铜源、镍源、锡源及硫源按摩尔比为10-20:5-15:10-25:15-30的比例混合均匀;(2)将混合粉末装入球磨罐中进行球磨混粉,球磨完成后,从球磨罐中取出粉末,清洗掉反应过程中的杂质,最后将清洗好的样品进行干燥;(3)对步骤(2)得到的粉末进行后退火处理,将所得粉末放入箱式炉中,抽真空,充入氮气,炉中分压为50-75torr;以1-5℃/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300-350℃,保温0.5-2.5h,随后以5-15℃/min的升温速率加热至500-600℃,并保温1-3h,随炉冷却至室温,得到纯的CNTS纳米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铜镍锡硫纳米晶的制备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艳秦存鹏沈韬孙淑红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