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稻田中养殖台湾泥鳅的生态种养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产生态养殖
,具体地,涉及一种稻田中养殖台湾泥鳅的生态种养方法。
技术介绍
台湾泥鳅又名大鳞副鳅,属鲤形目,鳅科,副泥鳅属,是一种选育于我国台湾地区的大型泥鳅。台湾泥鳅喜群聚生活,杂食性,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该品种具有个体大、生长快、免疫力强、产量高、雌雄大小相同、规格整齐、不钻泥、易起捕等特点,泥鳅生活力强,即使在稻田放水晒田时,仍能钻进湿泥里利用肠道和皮肤呼吸来维持其生命,所以泥鳅是稻田养殖较理想的对象之一。台湾泥鳅生长速度快,适合在山东、江苏等地麦稻两季作物的稻田中养殖,当年4、5月份繁育的苗种,7月上旬(规格3-4cm)放养到稻田中,经4个月左右的养殖,10月份达到上市规格,不会影响小麦的播种。泥鳅蛋白质含量高,脂肪、胆固醇含量极低,氨基酸总量高于常规鱼类,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民谚说“天上斑鸠,地下泥鳅”,并赋予其“水中人参”的美誉,是名符其实的强身美食。泥鳅的可食部分占整个鱼体的80%左右,高于一般淡水鱼类。因此泥鳅早就被人们食用,并且在国内外市场很畅销。据测定,每100g泥鳅肉中含蛋白质2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稻田中养殖台湾泥鳅的生态种养方法,其中,该生态种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在稻田(1)内及稻田(1)四周挖设鱼沟,鱼沟包括位于稻田四周的环沟(2)和位于稻田(1)内的纵沟(3)和横沟(4);S2、将稻田(1)依次进行翻耕、清田和消毒,然后在稻田(1)中注水并在所述鱼沟中移植水生植物;S3、在步骤S2中注水后的稻田(1)中施肥并种植水稻,种植水稻采用浅水栽插的方法并按照6‑8万株/亩的密度进行插秧;插秧7‑10d,待秧苗返青后,加注新水15‑20cm,在稻田(1)中放养泥鳅苗;放养的泥鳅苗为消毒后的体长为3‑5cm的泥鳅苗,按照密度为2‑2.5万尾/亩放养泥鳅苗;S4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稻田中养殖台湾泥鳅的生态种养方法,其中,该生态种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在稻田(1)内及稻田(1)四周挖设鱼沟,鱼沟包括位于稻田四周的环沟(2)和位于稻田(1)内的纵沟(3)和横沟(4);S2、将稻田(1)依次进行翻耕、清田和消毒,然后在稻田(1)中注水并在所述鱼沟中移植水生植物;S3、在步骤S2中注水后的稻田(1)中施肥并种植水稻,种植水稻采用浅水栽插的方法并按照6-8万株/亩的密度进行插秧;插秧7-10d,待秧苗返青后,加注新水15-20cm,在稻田(1)中放养泥鳅苗;放养的泥鳅苗为消毒后的体长为3-5cm的泥鳅苗,按照密度为2-2.5万尾/亩放养泥鳅苗;S4、对泥鳅苗进行饲养,待泥鳅苗饲养成熟后进行捕获并收割水稻;饲养泥鳅苗时投喂膨化饲料和/或沉性饲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种养方法,其中,所述环沟(2)、所述纵沟(3)和所述横沟(4)中任意两者相交汇的位置处设置有鱼坑(5);所述稻田(1)至少一角处设置有通行通道(6)。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态种养方法,其中,所述纵沟(3)和横沟(4)呈一个或多个十字型,或者,所述纵沟(3)和横沟(4)呈一个或多个日字型;所述纵沟(3)和横沟(4)的宽度为0.5-0.6m、深度为0.4-0.5m,所述环沟(2)的宽度为1.5-2m,深度为0.6-0.8m,所述鱼坑(5)的深度为0.8-1m;所述鱼沟和所述鱼坑(5)的总面积占稻田(1)总面积的10-1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种养方法,其中,稻田(1)上方还设置有天网,所述环沟(2)的四周还设置有与所述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玲,张龙岗,付佩胜,安丽,王锡荣,孟庆磊,朱树人,刘羽清,张志山,董学飒,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淡水渔业研究院山东省淡水渔业监测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