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响应效率按键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496688 阅读: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9 12: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响应效率按键结构,该按键结构设置在薄膜线路板上,包括:按压件,所述按压件通过第一弹性元件设置在所述薄膜线路板上方并可向下弹性按压;弹性挤压头,所述弹性挤压头与所述按压件连接,所述按压件向下按压带动所述弹性挤压头压向薄膜线路板使线路导通;所述弹性挤压头的底部到所述薄膜线路板按压表面的距离为S1,按压件下压总高度为S,其中,0<S1<2/3S。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为:首先,本按键通过对按压接触位置的限定缩短了按键响应反馈行程,减少了导通响应时间,提高了按键响应效率;其次,本按键结构在按下按键后,拥有更大的弹性反馈力道,改善了操作手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响应效率按键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键盘结构,尤其是涉及一种高响应效率按键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键盘按键响应效率最高的是机械键盘,广泛使用于游戏设备及工业设备中,但其成本一直较高。传统按键的成本低,但按键响应效率普遍较低。如图1所示的传统按键结构,该按键结构设置在薄膜线路板1上,该薄膜线路板1包括依次堆叠的线路板上层、线路板中隔层和线路板下层,线路板上层和线路板下层对应设置上层线路和下层线路,线路板上层受到压力g1即可使上层线路与下层线路接触实现导通。按键结构包括:按压件2、第一弹性元件3和弹性按压头4,该按压件2通过第一弹性元件3设置在所述薄膜线路板1上方并可向下弹性按压,该弹性按压头4固定在按压件2的下方,用于挤压线路板上层,其中,所述弹性挤压头4的底部与所述薄膜线路板1按压表面的距离S1为2/3倍的反馈总行程S,S为按压件2下压总高度,即S1=2/3S。如图2所示的传统按键结构按压状态图,按压件2下压,第一弹性元件3形变带动弹性按压头4压向线路板上层,弹性按压头4形变同时使上层线路与下层线路接触实现导通。如图3和图4所示的传统按压力与行程反馈曲线(x轴代表反馈行程,y轴代表按压力),弹性1部(第一弹性元件3)提供L1的曲线反馈,弹性2部(弹性按压头4)提供L2的曲线反馈。导通响应发生在弹性2部提供的g1压力给薄膜线路板时,整体按压反馈力度为弹性1部与弹性2部的组合(L3曲线反馈),弹性按压头4的底部与薄膜线路板的距离在2/3S,导通响应点滞后于2/3S区域,即:FP1点为导通响应点,P1为崩溃点,P1与P2落差形成力道反馈,FP1导通响应点落后于P2,导通响应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目的:为了克服
技术介绍
的不足,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通过缩短导通行程从而提高按键响应效率的高响应效率按键结构。技术方案:本技术所述的高响应效率按键结构,该按键结构设置在薄膜线路板上,包括:按压件,所述按压件通过第一弹性元件设置在所述薄膜线路板上方并可向下弹性按压;弹性挤压头,所述弹性挤压头与所述按压件连接,所述按压件向下按压带动所述弹性挤压头压向薄膜线路板使线路导通;所述弹性挤压头的底部到所述薄膜线路板按压表面的距离为S1,按压件下压总高度为S(反馈总行程),其中,0<S1<2/3S。按压操作时,通过按压件向下按压,第一弹性元件先产生形变,至弹性挤压头与薄膜线路板接触时,弹性挤压头受到压力产生形变,通过对薄膜线路板产生压力使线路导通响应,导通后,按压件由于弹力作用仍可向下按压,该按压件从初始状态下压至最低点处运动的行程为反馈总行程,计为S,当弹性挤压头的底部与所述薄膜线路板按压表面的距离小于2/3S时,即可控制按压件在按压2/3S前必定完成导通响应,响应较快。进一步的,1/6S<S1<2/3S;优选弹性挤压头的底部与所述薄膜线路板按压表面的距离等于1/3S(即S1=1/3S),此时按键不仅响应快,且按键后的弹力反馈力道较大,按压手感好,响应效率和按压手感综合达到最优。进一步的,所述弹性挤压头与按压件之间通过第二弹性元件连接。弹性挤压头受到薄膜线路板的挤压后,第二弹性元件与弹性挤压头同时产生形变。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弹性元件为从所述薄膜线路板向上凸起的圆台形结构(该圆台形包括侧边为直边和弧边多种情况)或棱台形结构,所述按压件位于所述第一弹性元件的凸起端部,使按压件位于台形第一弹性元件的中心位置,按压操作时,其周边的弹性结构均匀发生形变。其中,第一弹性元件相对的两侧边形成的夹角为30°-150°。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弹性元件为从所述按压件向下凸起的圆台形结构或棱台形结构,所述弹性挤压头位于所述第二弹性元件的凸起端部,使弹性挤压头位于台形第二弹性元件的中心位置并对应此处薄膜线路板的通导点,按压操作时,弹性挤压头向通导点挤压,且周边的弹性结构均匀发生形变。其中,所述第二弹性元件相对的两侧边形成的夹角为60°-150°。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为:首先,本按键通过对按压接触位置的限定缩短了按键响应反馈行程,减少了导通响应时间,提高了按键响应效率;其次,本按键结构在按下按键后,拥有更大的弹性反馈力道,改善了操作手感。附图说明图1是传统按键结构截面图;图2是传统按键结构按压状态图;图3是传统按键结构按压力与行程反馈曲线分图;图4是传统按键结构按压力与行程反馈曲线总图;图5是本技术高响应效率按键结构截面图;图6是本技术高响应效率按键结构按压状态图;图7是本技术高响应效率按键结构按压力与行程反馈曲线分图;图8是本技术高响应效率按键结构按压力与行程反馈曲线总图;图9是本技术高响应效率按键结构按压力与行程反馈曲线叠加对比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5所示的本技术高响应效率按键结构,该按键结构设置在薄膜线路板1上,该薄膜线路板1包括依次堆叠的线路板上层、线路板中隔层和线路板下层,线路板上层和线路板下层对应设置上层线路和下层线路,线路板上层受到压力g1即可使上层线路与下层线路接触实现导通。按键结构包括:按压件2,所述按压件2通过第一弹性元件3设置在所述薄膜线路板1上方并可向下弹性按压,该第一弹性元件3为从所述薄膜线路板1向上凸起的圆台形结构,且其对应两侧边的夹角为30°-150°,优选60°,该按压件2位于所述第一弹性元件3的凸起端部,按压操作时,其周边的弹性结构均匀发生形变。弹性挤压头4,所述弹性挤压头4通过第二弹性元件5设置在按压件2下方,悬于所述薄膜线路板1上方,该第二弹性元件5为从所述按压件2向下凸起的圆台形结构,且其对应两侧边形成的夹角为60°-150°,优选为100°,所述弹性挤压头4位于所述第二弹性元件5的凸起端部,使弹性挤压头4位于圆台形第二弹性元件5的中心位置并对应此处薄膜线路板1的通导点,其中,所述弹性挤压头4的底部与所述薄膜线路板1按压表面的距离为S1,按压件2下压总高度为S(反馈总行程),0<S1<2/3S,S1=0和S1=2/3S均为两端的极端情况,S1=0即弹性挤压头4与薄膜线路板1接触,只需稍微按压即可导通,S1=2/3S只有g1=0时才满足本专利要求,所以不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内。本实施例采用S1=1/3S。如图6所示,按压操作时,通过按压件2向下按压,第一弹性元件3先产生形变,至弹性挤压头4与薄膜线路板1接触时,弹性挤压头4受到压力,第二弹性元件5开始产生形变,同时弹性挤压头4的下端部产生形变,至使薄膜线路板的上下层线路接触,信号导通响应。如图7、图8和图9所示的本按键结构按压力与行程反馈曲线(x轴代表反馈行程,y轴代表按压力),弹性1部(第一弹性元件3)提供L1的曲线反馈,弹性2部(弹性按压头4+第二弹性元件5)提供L2的曲线反馈,导通响应发生在弹性按压头4提供的g1压力给薄膜线路板时,整体按压反馈力度为弹性1部与弹性2部的组合(L3曲线反馈),弹性按压头4的底部与薄膜线路板的距离在1/3S,图中P1为崩溃点,P1与P2落差形成力道反馈,FP2点为导通响应点。FP2导通响应点居于P1与P2之间,导通响应效率较高。此弹性1部在P1以后力量崩溃速率较快,弹性2部在P1与P2中间力量已经增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响应效率按键结构,该按键结构设置在薄膜线路板(1)上,其特征在于,包括:按压件(2),所述按压件(2)通过第一弹性元件(3)设置在所述薄膜线路板(1)上方并可向下弹性按压;弹性挤压头(4),所述弹性挤压头(4)与所述按压件(2)连接,所述按压件(2)向下按压带动所述弹性挤压头(4)压向薄膜线路板(1)使线路导通;所述弹性挤压头(4)的底部到所述薄膜线路板(1)按压表面的距离为S1,按压件(2)下压总高度为S,其中,0<S1<2/3S。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响应效率按键结构,该按键结构设置在薄膜线路板(1)上,其特征在于,包括:按压件(2),所述按压件(2)通过第一弹性元件(3)设置在所述薄膜线路板(1)上方并可向下弹性按压;弹性挤压头(4),所述弹性挤压头(4)与所述按压件(2)连接,所述按压件(2)向下按压带动所述弹性挤压头(4)压向薄膜线路板(1)使线路导通;所述弹性挤压头(4)的底部到所述薄膜线路板(1)按压表面的距离为S1,按压件(2)下压总高度为S,其中,0<S1<2/3S。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响应效率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1/6S<S1<2/3S。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响应效率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S1=1/3S。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响应效率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挤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伟民李文锋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传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