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49544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9 11: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与摄影距离无关地最大视角的主光线入射于像面的入射角小,由对焦引起的视角变动小,产品外径小,且高性能的成像镜头及具备该成像镜头的摄像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成像镜头从物体侧依次由第1透镜组(G1)、孔径光圈(St)及正的第2透镜组(G2)构成。在从远距离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1透镜组(G1)不动,孔径光圈(St)与第2透镜组(G2)向物体侧一体移动。满足与整个系统的焦距、第1透镜组(G1)的焦距、第2透镜组(G2)的主点位置、第2透镜组(G2)的焦距、后焦距等有关的规定的条件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适合于FA(工厂自动化(factoryautomation))用摄像机、MV(机器视觉(MachineVision))用摄像机、数码相机、监控摄像机、车载用摄像机及电影用摄像机等的成像镜头以及具备该成像镜头的摄像装置。
技术介绍
MV用摄像机等中使用具有对焦功能的成像镜头。作为以往已知的具有对焦功能的成像镜头,例如可举出在下述专利文献1~3中记载的成像镜头。在专利文献1~3中记载了后对焦式的逆望远型的镜头系统。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02493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9-43512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8-166537号公报近年来,在上述摄像机中,通常是组合成像镜头与CCD(电荷耦合器件(ChargeCoupledDevice))或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等成像元件而成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从为了抑制周边光量的下降等理由考虑,要求与摄影距离无关地最大视角的主光线入射于像面的入射角小的成像镜头。并且,在上述摄像机中,还要求由对焦引起的视角变动小。而且,考虑到接合相机主体与成像镜头的卡口部分的规格,要求能够缩小产品外径的成像镜头。然而,在专利文献1、2中记载的镜头系统难以缩小成像镜头的产品外径。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镜头系统中,还不能说最大视角的主光线入射于像面的入射角充分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摄影距离无关地最大视角的主光线入射于像面的入射角小,由对焦引起的视角变动小,能够缩小产品外径,并且具有良好的性能的成像镜头及具备该成像镜头的摄像装置。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技术的成像镜头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第1透镜组、孔径光圈及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构成,在从远距离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1透镜组相对于像面固定,孔径光圈与第2透镜组向物体侧一体移动,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将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将第1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1,将从孔径光圈至第2透镜组的物体侧主点为止的光轴方向的距离设为sH,将第2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2,将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上的近轴轴上光线的高度设为h1,将第1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上的近轴轴上光线的高度设为h2,将以空气换算距离计的整个系统的后焦距设为Bf时,满足由以下表示的所有条件式(1)、(2)、(3)、(4)。-0.1<f/f1<0.1……(1)0.8<sH/f2<1.2……(2)0.3<h1/h2<1……(3)1.4<f/(Bf×(h1/h2))<2.5……(4)在本技术的成像镜头中,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1)、(2-1)、(3-1)、(4-1)中的至少一个。-0.06<f/f1<0.06……(1-1)0.85<sH/f2<1.1……(2-1)0.35<h1/h2<0.8……(3-1)1.55<f/(Bf×(h1/h2))<2……(4-1)在本技术的成像镜头中,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将第1透镜组与第2透镜组在光轴上的间隔设为d,将比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更靠物体侧设为负方向,将从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第2透镜组的物体侧焦点为止的光轴上的空气换算距离设为Ff2时,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5),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5-1)。-1.2<Ff2/d<0……(5)-1.1<Ff2/d<0……(5-1)在本技术的成像镜头中,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将从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第1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设为dG1,将从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与上述Bf之和设为TTL时,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6),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6-1)。0.2<dGl/TTL<0.5……(6)0.25<dGl/TTL<0.4……(6-1)在本技术的成像镜头中,最靠物体侧的透镜及从物体侧起第2个透镜中的至少一个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优选大于40,进一步优选小于85。在本技术的成像镜头中,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将从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与上述Bf之和设为TTL,将第1透镜组与第2透镜组在光轴上的间隔设为d时,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7),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7-1)。4<TTL/d<9……(7)4.5<TTL/d<8.5……(7-1)在本技术的成像镜头中,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将从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第1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设为dG1,将第1透镜组与第2透镜组在光轴上的间隔设为d时,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8),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8-1)。1<dG1/d<4……(8)1.4<dG1/d<3.5……(8-1)在本技术的成像镜头中,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将第1透镜组与第2透镜组在光轴上的间隔设为d时,关于该d与上述Bf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9),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9-1)。0.5<Bf/d<3……(9)0.7<Bf/d<2……(9-1)在本技术的成像镜头中,优选第1透镜组包括至少2片负透镜。本技术的摄像装置具备本技术的成像镜头。另外,本说明书的“由~构成”表示除了作为构成要件所举出的构件以外,还可以包括实质上不具有屈光力的透镜、以及光圈、滤光片及盖玻璃等透镜以外的光学要件、以及透镜凸缘、镜筒、成像元件及手抖校正机构等机构部分等。另外,本说明书中,“具有正屈光力的~组”表示组整体具有正屈光力。同样地,“具有负屈光力的~组”表示组整体具有负屈光力。关于屈光力的符号,当包含非球面时,设为在近轴区域中考虑。“透镜组”未必一定由多个透镜构成,还可以包括仅由1片透镜构成的透镜组。“整个系统”表示成像镜头整体。“后焦距”是从最靠像侧的透镜面至像侧焦点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上述条件式均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以d线(波长587.6nm(纳米))为基准。技术效果根据本技术,在从物体侧依次由第1透镜组、孔径光圈及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构成的镜头系统中,通过适当地设定对焦时的行为,并满足规定的条件式,能够提供一种与摄影距离无关地最大视角的主光线入射于像面的入射角小,由对焦引起的视角变动小,能够缩小产品外径,并且具有良好的性能的成像镜头及具备该成像镜头的摄像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镜头(本技术的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结构及光路的剖视图。图2是由为无焦系统的第1透镜组及像侧远心的第2透镜组构成的光学系统的概念图。图3是表示本技术的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的结构与光路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本技术的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的结构与光路的剖视图。图5是表示本技术的实施例4的成像镜头的结构与光路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本技术的实施例5的成像镜头的结构与光路的剖视图。图7是本技术的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各像差图。图8是本技术的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的各像差图。图9是本技术的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的各像差图。图10是本技术的实施例4的成像镜头的各像差图。图11是本技术的实施例5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第1透镜组、孔径光圈及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构成,在从远距离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所述第1透镜组相对于像面固定,所述孔径光圈与所述第2透镜组向物体侧一体地移动,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将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将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1,将从所述孔径光圈至所述第2透镜组的物体侧主点为止的光轴方向的距离设为sH,将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2,将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上的近轴轴上光线的高度设为h1,将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上的近轴轴上光线的高度设为h2,将以空气换算距离计的整个系统的后焦距设为Bf时,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以下表示的所有条件式(1)、(2)、(3)、(4):‑0.1<f/f1<0.1(1);0.8<sH/f2<1.2(2);0.3<h1/h2<1(3);1.4<f/(Bf×(h1/h2))<2.5    (4)。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9.19 JP 2017-1785151.一种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第1透镜组、孔径光圈及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构成,在从远距离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所述第1透镜组相对于像面固定,所述孔径光圈与所述第2透镜组向物体侧一体地移动,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将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将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1,将从所述孔径光圈至所述第2透镜组的物体侧主点为止的光轴方向的距离设为sH,将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2,将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上的近轴轴上光线的高度设为h1,将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上的近轴轴上光线的高度设为h2,将以空气换算距离计的整个系统的后焦距设为Bf时,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以下表示的所有条件式(1)、(2)、(3)、(4):-0.1<f/f1<0.1(1);0.8<sH/f2<1.2(2);0.3<h1/h2<1(3);1.4<f/(Bf×(h1/h2))<2.5(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将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在光轴上的间隔设为d,将比所述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更靠物体侧设为负方向,将从所述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所述第2透镜组的物体侧焦点为止在光轴上的空气换算距离设为Ff2时,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以下表示的条件式(5):-1.2<Ff2/d<0(5)。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将从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为止在光轴上的距离设为dG1,将从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为止在光轴上的距离与所述Bf之和设为TTL时,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以下表示的条件式(6):0.2<dG1/TTL<0.5(6)。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最靠物体侧的透镜及从物体侧起第2个透镜中的至少一个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大于40。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将从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为止在光轴上的距离与所述Bf之和设为TTL,将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在光轴上的间隔设为d时,满足以下表示的条件式(7):4<TTL...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椚濑高志冈田和佳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