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冲洗防堵废水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474436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9 03: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冲洗防堵废水比,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下端的壳帽,壳体上端设有出水端,壳帽下端设有进水端,所述壳体内设有:内管筒,其内设有一活塞,活塞上设有上下贯通的第一通孔;下塞,设置在内管筒下端,且下塞上设有上下贯通的第二通孔,水从第二通孔流出后推动活塞向上运动;上塞,设置在内管筒上端,且上塞上设有上下贯通的第三通孔;第一弹簧,容置在内管筒内且卡在上塞和活塞之间;第二弹簧,压在上塞顶端;其中,上塞底部设有堵针,第一通孔供堵针插入,且上塞上还设有用于挡住活塞的顶针。它采用了纯机械化结构的排废水装置,不需要电路系统,具有良好的自我控制性和防堵特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冲洗防堵废水比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排废水装置,具体讲是一种自冲洗防堵废水比。
技术介绍
在净水器的使用中,经常要用到排废水装置,将水净化过程中的废水排出,防止堵塞和二次污染的状况发生,目前常规设置的是在反冲洗膜装置(譬如RO膜装置)后连接一个废水排放装置。目前市场上使用的是接电控制的电磁阀等排放装置,该装置由电路控制,可以控制开关的启闭。一般的,在废水排放时,闭合状态下也会留有一个小孔进行日常的排废水,而在机器启动时,电磁阀会启动,将整个排水通道打开,短时间冲洗RO膜及管路。然而,上述设置会出现的问题是:1电磁阀的使用会造成对电路的过分依赖,在使用寿命和电路控制的耐久性上存在缺陷;2电磁阀的使用并不能避免堵塞的问题,尤其在水质硬度比较高的中国西北地区,由于废水排放的堵塞导致反渗透膜损伤的案例不计其数,对净水装置的耐用性产生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冲洗防堵废水比。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自冲洗防堵废水比,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下端的壳帽,壳体上端设有出水端,壳帽下端设有进水端,所述壳体内设有:内管筒,其内设有一活塞,活塞上设有上下贯通的第一通孔;下塞,设置在内管筒下端,且下塞上设有上下贯通的第二通孔,水从第二通孔流出后推动活塞向上运动;上塞,设置在内管筒上端,且上塞上设有上下贯通的第三通孔;第一弹簧,容置在内管筒内且卡在上塞和活塞之间;第二弹簧,压在上塞顶端;其中,上塞底部设有堵针,第一通孔供堵针插入,且上塞上还设有用于挡住活塞的顶针。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径小于第二通孔的内径。进一步地,所述上塞的下端插入内管筒上端,且上塞与外壳、内管筒的内壁之间均设有密封圈。进一步地,所述上塞中部外壁上具有环形凸台,第一弹簧上端套在上塞上,且第一弹簧顶部压在凸台底部。进一步地,所述活塞的上端具有凸柱,第一弹簧的下端套在凸柱上。进一步地,所述堵针从第一通孔的上端插入。进一步地,所述顶针从上至下贯穿上塞。进一步地,所述顶针的数量至少为两个。进一步地,所述下塞的上端插入内管筒下端,且在壳帽、内管筒的内壁之间均设有密封圈。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内设有中心带孔的顶帽,第二弹簧卡在顶帽和上塞之间。进一步地,活塞与内管筒内壁之间设有密封圈。进一步地,壳帽、下塞、活塞、上塞、顶帽从下往上依次导通。应用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自冲洗防堵废水比,其有益效果是:它采用了纯机械化结构的排废水装置,不需要电路系统,具有良好的自我控制性和防堵特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活塞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下塞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上塞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所示:1—壳体,2—壳帽,3—出水端,4—进水端,5—内管筒,6—活塞,61—第一通孔,62—凸柱,7—下塞,71—第二通孔,8—上塞,81—第三通孔,82—凸台,9—第一弹簧,10—第二弹簧,11—堵针,12—顶针,13—顶帽,14—密封圈。具体实施方式为比较直观、完整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现就结合本专利技术附图进行非限制性的特征说明如下:如图1—图5所示,图1中箭头代表水流动方向,自冲洗防堵废水比,包括壳体1和设置在壳体1下端的壳帽2,壳体1上端设有出水端3,壳帽2下端设有进水端4,壳体1内设有:内管筒5,其内设有一活塞6,活塞6上设有上下贯通的第一通孔61;下塞7,设置在内管筒5下端,且下塞7上设有上下贯通的第二通孔71,水从第二通孔71流出后推动活塞6向上运动;上塞8,设置在内管筒5上端,且上塞8上设有上下贯通的第三通孔81;第一弹簧9,容置在内管筒5内且卡在上塞8和活塞6之间;第二弹簧10,压在上塞8顶端;其中,上塞8底部设有堵针11,第一通孔61供堵针11插入,堵针11从第一通孔61的上端插入,且上塞8上还设有用于挡住活塞6的顶针12。作为本申请的一个较佳实施方式,第一通孔61的内径小于第二通孔71的内径,水从第二通孔71流入第一通孔61时就会形成流量差。上塞8的下端插入内管筒5上端,且上塞8与外壳、内管筒5的内壁之间均设有密封圈14。为了方便安装第一弹簧9,上塞8中部外壁上具有环形凸台82,第一弹簧9上端套在上塞8上,且第一弹簧9顶部压在凸台82底部。顶针12从上至下贯穿上塞8,即顶针12的上端从上塞8的顶部延伸出去,顶针12的下端从上塞8的底部延伸出去。顶针12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两顶针12左右对称设置,方便平稳地与活塞6接触。下塞7的上端插入内管筒5下端,且在壳帽2、内管筒5的内壁之间均设有密封圈14。为了方便安装第二弹簧10,活塞6的上端具有凸柱62,第一弹簧9的下端套在凸柱62上。壳体1内设有中心带孔的顶帽13,第二弹簧10卡在顶帽13和上塞8之间。壳帽2、下塞7、活塞6、上塞8、顶帽13从下往上依次导通。活塞6与内管筒5内壁之间设有密封圈14。壳帽2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与壳帽2固定,壳体1底部与壳帽2之间也设有密封圈。上述各个密封圈14均起到密封效果。工作原理如下:冲洗阶段,制水机器开始工作,冲洗RO膜(反渗透装置),废水从RO膜壳的废水管路流入废水比,从废水比的第二通孔71再流入第一通孔61后排出,因第二通孔71内径比第一通孔61内径大,就形成流量差,在水流的推动下,活塞6不断向上移动,活塞6压缩着第一弹簧9,最后使得活塞6的第一通孔61与堵针11对接,在这个时间持续过程中,水流比较大,完成对RO膜的冲洗,该持续的时间可随流量差来控制。制水阶段,当活塞6的第一通孔61与堵针11对接后,堵针11与第一通孔61尚留有微小的空隙,能够持续排废水状态,完成制水过程。当制水机器停止工作,废水排放停止,活塞6在第一弹簧9的作用下,恢复到初始状态。防堵阶段,制水机器持续工作,堵针11与第一通孔61对接后,两者之间留有微小的空隙被堵塞(如水质较差情况下形成堵塞),造成内部压力不断增大,活塞6继续被压缩,使得第二弹簧10也被压缩,最终顶针12顶开活塞6,使活塞6与堵针11分离,形成再一次的冲洗,直至堵塞解除,第二弹簧10复位。当然,以上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非因此即局限本专利技术的专利范围,凡运用本专利技术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为之简易修饰及等效结构变化,均应同理包含于本专利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自冲洗防堵废水比,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下端的壳帽,壳体上端设有出水端,壳帽下端设有进水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内管筒,其内设有一活塞,活塞上设有上下贯通的第一通孔;下塞,设置在内管筒下端,且下塞上设有上下贯通的第二通孔,水从第二通孔流出后推动活塞向上运动;上塞,设置在内管筒上端,且上塞上设有上下贯通的第三通孔;第一弹簧,容置在内管筒内且卡在上塞和活塞之间;第二弹簧,压在上塞顶端;其中,上塞底部设有堵针,第一通孔供堵针插入,且上塞上还设有用于挡住活塞的顶针。

【技术特征摘要】
1.自冲洗防堵废水比,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下端的壳帽,壳体上端设有出水端,壳帽下端设有进水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内管筒,其内设有一活塞,活塞上设有上下贯通的第一通孔;下塞,设置在内管筒下端,且下塞上设有上下贯通的第二通孔,水从第二通孔流出后推动活塞向上运动;上塞,设置在内管筒上端,且上塞上设有上下贯通的第三通孔;第一弹簧,容置在内管筒内且卡在上塞和活塞之间;第二弹簧,压在上塞顶端;其中,上塞底部设有堵针,第一通孔供堵针插入,且上塞上还设有用于挡住活塞的顶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冲洗防堵废水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径小于第二通孔的内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冲洗防堵废水比,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塞的下端插入内管筒上端。4.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友国
申请(专利权)人:余姚市三顺净水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