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江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剩余污泥处理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471629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9 02: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剩余污泥处理的装置(AAMBR),属于环保技术领域。所述AAMBR是由进泥罐、一级厌氧消化罐、二级厌氧消化罐、膜分离装置和出水罐组成。剩余污泥经进泥罐依次进入一级厌氧消化罐、二级厌氧消化罐完成污染物的两级厌氧降解消化后进入膜分离装置,在膜分离装置中完成固液分离后产水进入产水罐进行排放或者下一步处理。污泥浓缩液回流至一级厌氧消化罐。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有机结合厌氧生物处理单元和膜分离技术的新型污泥处理工艺,其不仅保留了厌氧技术的诸多优点,而且膜组件的引入可以将微生物完全截留,防止污泥流失,从而提高废水处理效率。

A device for treating excess sludg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device (AAMBR) for excess sludge treatment, which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AAMBR consists of a mud feeding tank, a first-order anaerobic digestion tank, a second-order anaerobic digestion tank, a membrane separation device and a water outlet tank. The excess sludge enters the first anaerobic digestion tank and the second anaerobic digestion tank to complete the two-stage anaerobic degradation and digestion of pollutants, and then enters the membrane separation device. After solid-liquid separation, the produced water enters the water production tank for discharge or next treatment. The sludge concentrate is refluxed to the first anaerobic digestion tank. The present invention is a new sludge treatment process which organically combines anaerobic biological treatment unit and membrane separation technology. It not only retains many advantages of anaerobic technology, but also can completely intercept microorganisms and prevent sludge loss by introducing membrane components, thereby improving wastewater treatment efficienc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剩余污泥处理的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剩余污泥处理的装置,属于环保

技术介绍
随着城镇污水产生量的增加以及处理率的提高,剩余污泥的产量也在逐渐增加,污泥的处理问题逐渐受到重视。采用厌氧生物处理可以有效的将其转化为沼气,使污泥减量化和无害化。目前已有的污泥厌氧消化工艺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且不同污水处理工艺产生的剩余污泥在泥质上可能存在差异,导致它们的厌氧消化效率有所不同。此外在污泥厌氧处理过程中还存在着泥水分离困难,污泥停留时间(SRT)和水力停留时间(HRT)相等问题,这也是造成污泥厌氧消化效率低的主要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开发了一种新型的污泥厌氧消化工艺,以解决原有工艺的问题,提高消化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目前存在的剩余污泥难处理以及厌氧处理过程中微生物流失及消化效率低等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剩余污泥处理的装置,包含:进泥泵(39),用于将剩余污泥泵入到一级污泥厌氧消化罐;一级污泥厌氧消化罐(2),用于初步降解经进泥泵泵入的剩余污泥,且实现剩余污泥中无机质的沉降分离;二级污泥厌氧消化罐(3),用于进一步降解经一级污泥厌氧消化罐2溢流过来的剩余污泥,进一步实现有机质的降解及无机质的分离;膜分离装置(4),用于分离经二级污泥厌氧消化罐(3)溢流过来的剩余污泥,实现泥水分离,将悬浮物截留至在所述装置内进一步降解;产水真空泵(31),用于完成对膜分离装置(4)内膜组件的抽吸作用,膜组件内产生负压,实现泥水分离;污泥回流泵(37),用于将膜分离装置(4)内泥水分离后浓缩的污泥浓缩液回流至一级污泥厌氧消化罐(2);沼气循环泵(33),用于将产生的沼气从膜分离装置(4)底部循环至顶部,完成对膜组件的冲刷作用;其中,所述进泥泵(39)经连接管与所述一级污泥厌氧消化罐(2)的底部一级消化罐进泥口(15)相连通,所述一级污泥厌氧消化罐(2)上端侧壁的一级消化罐溢流出口(16)与所述二级污泥厌氧消化罐(3)的底端侧壁二级消化罐进泥口(17)经连接管相连通,所述二级污泥厌氧消化罐(3)上端侧壁的二级消化罐溢流出口(18)与所述膜分离装置(4)的底部膜分离装置进泥口(19)相连通,所述膜分离装置(4)的底部的污泥回流出口(23)再经过所述污泥回流泵(37)连接一级消化罐进泥口(15)优选地,为了实现在线监测系统内pH和发酵温度,所述一级和/或二级厌氧消化罐配有在线pH计和/或温度计。优选地,为了使剩余污泥与厌氧微生物充分接触,所述一级和/或二级厌氧消化罐顶部配有搅拌电机及搅拌装置。优选地,所述一级污泥厌氧消化罐和/或二级污泥厌氧消化罐底部为锥形。优选地,一级污泥厌氧消化罐和二级污泥厌氧消化罐中存在上升流速,可使得污泥中的有机质和无机物进行分离,无机质沉积在消化罐锥形底部经一级消化罐排泥口(24)和二级消化罐排泥口(25)排出,有机质进入消化罐内与微生物充分混合进一步降解。优选地,所述一级污泥厌氧消化罐和二级污泥厌氧消化罐的入口为切线入口,使得回流和/或溢流的污泥混合液进入一级消化罐、二级消化罐和膜分离装置内形成旋流上升流速,旋流上升流速使得罐内搅拌扰动均匀无死角,微生物可以和底物充分接触。所述膜分离装置(4)包括膜池主罐体(47)、顶盖(6)、膜组件(7);其特征在于顶盖(6)活动连接于膜池主罐体(47)上部,膜池主罐体(47)内部活动安装膜组件(7),膜池主罐体(47)内部设置有液封水槽;所述顶盖(6)插入液封水槽中。常规运行时顶盖插入到主罐体中的液封水槽中,既保持密封状态,又保证了顶盖是可活动的,在膜组件需要离线清洗或者更换时可以将顶盖移走以方便膜组件取出。所述的膜组件为浸没式膜组件,通过所述产水泵的抽吸作用,完成出水过程,所述产水泵前配有负压表,当负压值达到25kpa时进行膜清洗;所述膜池主罐体配有高液位计(28)和低液位计(29),用于控制液位。水位高于高液位计(28)时,产水真空泵(31)启动;当膜分离装置(2)中的水位低于低液位计(29)时,产水真空泵(31)停止。膜罐底部设有出泥口,其目的在于将膜分离浓缩后的污泥混合液经回流泵回流至一级厌氧消化罐中底部回流口。其中,回流不仅可以使得浓缩后的污泥混合液再次消化,还可以在厌氧罐产生上升流速,有利于有/无机质的分离,从而提高消化效率。顶盖(6)顶部配有膜池沼气出口(8),连接沼气循环泵(33)。所述顶盖顶部配有沼气出口,连接沼气循环泵,膜池内产生的沼气由沼气出口经沼气循环泵从沼气曝气入口打入到膜组件底部,完成对膜组件的冲刷作用,以减缓膜污染。所述剩余污泥处理装置还包括用于存储污泥的储泥罐,或/和用于存储膜过滤出水的出水罐。所述剩余污泥处理装置还包括与所述一级厌氧消化罐、二级厌氧消化罐和膜分离装置顶部连通,用于计量沼气产生量的气体流量计。优选地,还包括用于调节所述厌氧发酵温度、或/和膜分离装置内液位、或/和回流泵开阀率的控制系统,为使发酵条件达到适宜温度。利用上述剩余污泥处理装置的剩余污泥处理方法,包括以下处理步骤:A.一级消化:采用进泥泵(39)将剩余污泥泵入一级污泥厌氧消化罐(2),在低速搅拌电机及搅拌装置的作用下充分混合接触,完成一级消化;B.二级消化:一级消化后的泥水混合液经过重力分离后上层有机质经过一级消化罐溢流出口(16)自流入二级厌氧消化罐(3)完成二级消化;C.膜分离:经二级消化后的泥水混合液经过重力分离后上层有机质二级消化罐溢流出口(18)流入到膜分离装置(4)中,在膜组件(7)及产水真空泵(31)的作用下实现固液分离;D.回流:膜分离装置内的浓缩后的污泥经过污泥回流出口(23)及污泥回流泵(37)回至一级厌氧消化罐(2)内;E.膜组件的冲刷:膜池内产生的沼气通过膜池沼气出口(8)经过沼气循环泵(35)打入到膜组件(7)底部;F.密封厌氧状态膜组件的维护:将顶盖(6)插入到膜分离装置(2)主罐体中的液封水槽中,水槽加入一定量的自来水形成液封,防止空气进入到膜分离装置(2)中;当需要进行膜组件离线清洗或者更换膜组件时,可将顶盖(6)自由取出;G.当膜分离装置(2)中的水位高于高液位计(28)时,产水真空泵(31)启动;当膜分离装置(2)中的水位低于低液位计(29)时,产水真空泵(31)停止。优选地,一级厌氧消化罐搅拌速率低于二级厌氧消化罐搅拌速率。优选地,一级厌氧消化罐搅拌速率维持在5-10r/min;优选地,二级厌氧消化罐搅拌速率维持在15-20r/min。优选地,回流流量为1-2m3/h。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既可有效降解剩余污泥,又可实现对厌氧微生物完全截留、实现SRT和HRT有效分离,同时还能减缓膜污染的剩余污泥处理装置,即一级厌氧消化+二级厌氧消化+膜分离(AAMBR)工艺及装置,AAMBR是一种有机结合厌氧生物处理单元和膜分离技术的新型废水处理工艺,其不仅保留了厌氧技术的诸多优点,而且膜组件的引入可以将微生物完全截留,从而实现了SRT和HRT的有效分离。也正因如此,AAMBR反应器具备污泥浓度高、泥龄长、耐冲击负荷能力强等优点,其在剩余污泥处理方面展现出很好的应用前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1)相比于传统污泥处理方式,本装置可以将微生物完全截留,从而实现了SRT和HRT的有效分离,延长剩余污泥的停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剩余污泥处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进泥泵(39);一级污泥厌氧消化罐(2),用于初步降解剩余污泥,且实现剩余污泥中无机质的沉降分离;二级污泥厌氧消化罐(3),用于进一步降解经一级污泥厌氧消化罐(2)溢流过来的剩余污泥,进一步实现有机质的降解及无机质的分离;膜分离装置(4),用于分离经二级污泥厌氧消化罐(3)溢流过来的剩余污泥;产水真空泵(31);污泥回流泵(37);沼气循环泵(33);其中,所述进泥泵(39)经连接管与所述一级污泥厌氧消化罐(2)的底部一级消化罐进泥口(15)相连通,所述一级污泥厌氧消化罐(2)上端侧壁的一级消化罐溢流出口(16)与所述二级污泥厌氧消化罐(3)的底端侧壁二级消化罐进泥口(17)经连接管相连通,所述二级污泥厌氧消化罐(3)上端侧壁的二级消化罐溢流出口(18)与所述膜分离装置(4)的底部膜分离装置进泥口(19)相连通,所述膜分离装置(4)的底部的污泥回流出口(23)再经过所述污泥回流泵(37)连接一级消化罐进泥口(1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剩余污泥处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进泥泵(39);一级污泥厌氧消化罐(2),用于初步降解剩余污泥,且实现剩余污泥中无机质的沉降分离;二级污泥厌氧消化罐(3),用于进一步降解经一级污泥厌氧消化罐(2)溢流过来的剩余污泥,进一步实现有机质的降解及无机质的分离;膜分离装置(4),用于分离经二级污泥厌氧消化罐(3)溢流过来的剩余污泥;产水真空泵(31);污泥回流泵(37);沼气循环泵(33);其中,所述进泥泵(39)经连接管与所述一级污泥厌氧消化罐(2)的底部一级消化罐进泥口(15)相连通,所述一级污泥厌氧消化罐(2)上端侧壁的一级消化罐溢流出口(16)与所述二级污泥厌氧消化罐(3)的底端侧壁二级消化罐进泥口(17)经连接管相连通,所述二级污泥厌氧消化罐(3)上端侧壁的二级消化罐溢流出口(18)与所述膜分离装置(4)的底部膜分离装置进泥口(19)相连通,所述膜分离装置(4)的底部的污泥回流出口(23)再经过所述污泥回流泵(37)连接一级消化罐进泥口(1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剩余污泥处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污泥厌氧消化罐(2)和/或二级厌氧消化罐(3)配有在线pH计和/或温度计。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剩余污泥处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污泥厌氧消化罐和/或二级污泥厌氧消化罐顶部配有搅拌电机及搅拌装置。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一种用于剩余污泥处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污泥厌氧消化罐和二级污泥厌氧消化罐底部为锥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剩余污泥处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污泥厌氧消化罐和二级污泥厌氧消化罐中存在上升流速。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剩余污泥处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消化罐进泥口(15)、和/或二级消化罐进泥口(17)和膜分离装置进泥口(19)为切线入口。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剩余污泥处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膜分离装置(4)包括膜池主罐体(47)、顶盖(6)、膜组件(7);其中,顶盖(6)活动连接于膜池主罐体(47)上部,膜池主罐体(47)内部活动安装膜组件(7),膜池主罐体(47)内部设置有液封水槽;所述顶盖(6)插入液封水槽中。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用于剩余污泥处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膜组件(7)为浸没式膜组件;所述膜池主罐体(47)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小兰阮文权王远飞晏习鹏唐红玲
申请(专利权)人:江南大学无锡马盛环境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无锡艾纳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