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马凯娟专利>正文

一种聚乳酸纤维的剪绒针织面料及其制作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44923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6 03: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纺织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聚乳酸纤维的剪绒针织面料及其制作工艺,包括地组织和绒毛;所述地组织和绒毛采用聚乳酸长丝的地纱和毛纱编织形成。面料的制作工艺包括:坯布编织、剪绒、定型处理获得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聚乳酸纤维材料剪绒面料。本面料具备良好的适体性能,可降低服饰等纺织品穿着使用时与人体接触产生的过敏反应的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聚乳酸纤维的剪绒针织面料及其制作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纺织面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聚乳酸纤维的剪绒针织面料及其制作工艺。
技术介绍
依靠新技术纤维、高性能纤维的创新发展,提升纤维量大面广的消费市场占有率,在全面建设纺织强国的维度中,是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准。在我国,民用纤维占据了纤维总量的95%,所以如何提升民用纤维的价值,其意义不亚于在某个高精尖领域的突破。因为纤维虽然处于整个纺织行业的上游端,但是它足以通过自身,从产业链源头影响整个供应链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产业价值观的重新树立,影响到整个产业链的生态,从而传递给终端消费者。高技术纤维和高性能纤维已经成为了纺织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上述背景下,纤维研究越来越趋于功能化和绿色化,而聚乳酸纤维材料就是近几年快速发展起来的。作为高分子材料的一类,聚乳酸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熔融性能、较高的结晶性、耐热性和透明性,可加工性能好,能够制成自然循环可生物降解的纤维。追溯其发展,在1962年美国Cyanamid公司采用PLA树脂成功纺制出可生物吸收的医用缝合线,也不过只有短短五十几年的时间,而聚乳酸纤维在纺织领域的应用研究更只是近十几年才开始。目前生产聚乳酸纤维主要采用熔融纺丝工艺,但材料对温度较为敏感,故对生产工艺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质量上来说,聚乳酸短纤维、长丝等产品,可基本满足面料的研究开发需求。研究人员仍在不断探索纺丝工艺,以求生产出更高品质的聚乳酸纤维,进一步适应更多类型的面料开发。基于目前产业状况,中下游纺织行业积极探索聚乳酸面料的织造工艺和实际应用。聚乳酸纤维面料以其良好的透气透、湿性能、悬垂性,穿着舒适性等,可适合多种服装服饰面料的应用。早期聚乳酸材料应用在医疗领域,制作包括可吸收缝合线、体内支架等,可有效保证材料的安全性。并且聚乳酸材料作为一种环保绿色材料,从植物中提取原料和自然降解,形成材料自然循环,对环境保护和能源消耗具有积极作用。通过聚乳酸代替原面料使用的化学纤维,使面料具有良好的亲肤适体性,解决传统面料因化学纤维直接接触人体皮肤而造成的适体性能不良的弊端。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的问题,提供一种聚乳酸纤维的剪绒针织面料及其制作工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以下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聚乳酸纤维的剪绒针织面料,包括地组织和绒毛;所述地组织和绒毛均以聚乳酸长丝的地纱和聚乳酸长丝的毛纱编织形成;所述面料采用单面满地毛圈组织编织成坯布,并通过剪绒工艺将95%以上的线圈割除得到。进一步的,所述毛圈被剪开而形成两端突出于布面一侧的纤维簇状绒毛。一种聚乳酸纤维的剪绒针织面料的制作工艺,包括:步骤1坯布编织:在单面纬编毛圈圆机上编织所述坯布,将所述地纱和毛纱按配比,分组多路喂入针织机内,采用正包满地毛圈组织;所述单面纬编毛圈机为单针床编织,每一路成圈系统由两个导纱器导入一根地纱和一根毛纱;并分别将所述地纱垫放在高鼻沉降片的片颚,所述毛纱垫放在沉降片的片鼻;由舌针同时将两根纱下拉形成线圈,所述地纱处于片颚的部分线圈正常形成沉降弧,所述毛纱处于片鼻的部分线圈由于被拉扯而变长,形成突出于织物反面的毛圈;可编织形成圈绒针织坯布;步骤2剪绒:所述坯布在毛圈机上完成编织后,由剖幅机裁剪开后送至剪绒机;剪绒机主要由输送机构和剪绒机构组成:坯布需在剪绒机上进行两次剪毛,即:初剪和复剪;为减少纤维材料损失,影响布面克重要求,初剪时只采用一次顺剪,可基本将坯布中所述毛圈剪开;复剪时,采用逆剪,去除布面上存在的浮线,同时使得初剪形成的毛羽更加平整均匀;通过两次剪绒,不仅使得坯布表面毛圈被几乎剪断,又因高速旋转的滚刀形成气流将毛羽充分展开,布面绒感更为细腻丰满;步骤3定型处理:在常规剪绒工艺中,在初剪和复剪中间,会添加染色整理工序,但根据聚乳酸绒面针织面料实际运用,暂不对坯布进行染色处理,所以在剪绒完成后进行一次落水定型即可。进一步的,步骤2所述剪绒过程中,剪绒刀速控制在800r/min-1000r/min,剪绒机布面传输速度控制在5m/min-10m/min,布面张力约-0.6CN-1.0CN之间,初剪剪切绒丝0.2mm-0.3mm之间,复剪剪切绒丝0.1mm左右,剪后绒丝高度1.0mm-2.0mm。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针对传统天鹅绒类面料使用涤纶等化学纤维作为地组织材料,与人体接触造成的适体性能不良的问题,完全以聚乳酸纤维编织整块针织面料。采用本专利技术制备获得的面料,无论是面料底面还是面料表面绒毛,与皮肤接触均不会造成过敏等反应。聚乳酸材料本身具备天然抑菌和驱螨的功能,作为服饰、家纺面料可有效提高产品对人体的健康性能。同时聚乳酸材料是一种原料可再生及自然降解的环保材料,可有效缓解能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等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坯布结构示意图;图2为剪绒针织面料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毛圈;2、地组织;3、绒毛。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清楚、完整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聚乳酸长丝,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质纤维,在服装、家纺等纺织品中使用并不普遍,但聚乳酸材料具备较高的可塑性能,适合于各类纺织品编织。本专利技术的面料,完全以聚乳酸长丝为材料,经过针织机编织和剪绒工艺得到。本专利技术聚乳酸纤维的剪绒针织面料,包括地组织和绒毛;所述地组织和绒毛均以聚乳酸长丝的地纱和聚乳酸长丝的毛纱编织形成。所述地纱细度小于所述毛纱细度,两种聚乳酸长丝细度一般为70D-110D之间。本专利技术聚乳酸纤维的剪绒针织面料的制作工艺,包括:坯布编织:在单面纬编毛圈圆机上编织所述坯布,将所述地纱和毛纱按配比,分组多路喂入针织机内,采用正包满地毛圈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所述单面纬编毛圈机为单针床编织,每一路成圈系统由两个导纱器导入一根地纱和一根毛纱;并分别将所述地纱垫放在高鼻沉降片的片颚,所述毛纱垫放在沉降片的片鼻;由舌针同时将两根纱下拉形成线圈,所述地纱处于片颚的部分线圈正常形成沉降弧,所述毛纱处于片鼻的部分线圈由于被拉扯而变长,形成突出于织物反面的1毛圈;可编织形成圈绒针织坯布;剪绒:所述坯布在毛圈机上完成编织后,由剖幅机剪裁开后送至剪绒机;剪绒机主要由输送机构和剪绒机构组成:坯布需在剪绒机上进行两次剪毛,即:初剪和复剪;为减少纤维材料损失,影响布面克重要求,初剪时只采用一次顺剪,可基本将坯布中所述毛圈剪开;复剪时,采用逆剪,去除布面上存在的浮线,同时使得初剪形成的毛羽更加平整均匀;通过两次剪绒,不仅使得坯布表面毛圈被几乎剪断,又因高速旋转的滚刀形成气流将毛羽充分展开,布面绒感更为细腻丰满;剪绒后布面结构如图2所示,地组织表面均匀附着聚乳酸纤维簇状3绒毛。作为生产时优选方案,剪绒刀速控制在900r/min,剪绒机布面传输速度控制在5m/min,布面张力约-0.6CN,初剪剪切绒丝0.2mm-0.3mm之间,复剪剪切绒丝0.1mm左右,剪后绒丝高度2.0mm左右。定型处理:在常规剪绒工艺中,在初剪和复剪中间,会添加染色整理工序,但根据聚乳酸绒面针织面料实际运用,暂不对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聚乳酸纤维的剪绒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地组织和绒毛;所述地组织和绒毛均以聚乳酸长丝的地纱和聚乳酸长丝的毛纱编织形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聚乳酸纤维的剪绒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地组织和绒毛;所述地组织和绒毛均以聚乳酸长丝的地纱和聚乳酸长丝的毛纱编织形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乳酸纤维的剪绒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与,所述绒毛是由毛圈组织坯布上的毛圈经过剪绒工艺得到。3.一种聚乳酸纤维的剪绒针织面料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1坯布编织:在单面纬编毛圈圆机上编织所述坯布,将所述地纱和毛纱按配比,分组多路喂入针织机内,采用正包满地毛圈组织编织;所述单面纬编毛圈机为单针床编织,每一路成圈系统由两个导纱器导入一根地纱和一根毛纱;并分别将所述地纱垫放在高鼻沉降片的片颚,所述毛纱垫放在沉降片的片鼻;由舌针同时将两根纱下拉形成线圈,所述地纱处于片颚的部分线圈正常形成沉降弧,所述毛纱处于片鼻的部分线圈由于被拉扯而变长,形成突出于织物反面的毛圈;可编织形成圈绒针织坯布;步骤2割绒:所述坯布在毛圈机上完成编织后,由剖幅机裁剪开后送至剪绒机;割绒机主要由输送机构和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凯娟
申请(专利权)人:马凯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