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冰箱制冷间室风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430823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2 11: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冰箱制冷间室风道结构,涉及冰箱制造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冷冻风道和制冷间室;冷冻风道与制冷间室通过变温风道相连通;制冷间室内顶面装设有保温隔板;变温风道包括进风道和回风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变温风道,将冷间室的进风道和回风道设置成一体式结构;解决了现有制冷间室进风管道较长,延程阻力较大以及风道过长导致生产成本较高的问题;同时解决了现有风道工作效率较低,导致制冷间室温区较窄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冰箱制冷间室风道结构
本技术属于冰箱制造
,特别是涉及一种冰箱制冷间室风道结构。
技术介绍
根据人们使用要求现有的冰箱开始出冷冻室和冷藏室外还设置了一个制冷间室;制冷间室的温度调节范围更广,可以满足更广泛的使用需求;现有的制冷间室有的位于冷藏室中间位置,有的位于冷藏室底部位置,现有的制冷间室以居于冷藏室底部设计居多;现有的制冷间室进、回风风道设计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方式一:制冷系统为单系统,制冷间室进风道的入口靠近冷冻风道中冷冻风扇的位置,冷藏室进风道的入口有的与制冷间室进风口相连,但大多数的冷藏室与制冷间室的进风道入口是分开的,对于制冷间室置于冷藏室底部位置的设计而言,制冷间室存在进风管道较长,延程阻力较大以及风道过长成本较高等问题,如专利CN201711287941.8中公开的冰箱内部风道结构;方式二:制冷系统为双系统,冷藏室与冷冻室各具有一套蒸发器制冷组件,制冷间室依托冷藏蒸发器供冷实现冷藏内置变温的温区要求,对于置于冷藏室底部的制冷间室设计而言,该蒸发器既要给冷藏室制冷送风,又要给制冷间室制冷送风,为防止各间室的任一个间室达到设定温度不导致另一间室温度偏低的要求,一般设置双风门,风道设计中一路往上给冷藏间室送风,一路往下给底部制冷间室送风,该种风道结构风量损失较大,效率较低,不利于整机系统的节能,同时制冷间室温区较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冰箱制冷间室风道结构,通过设置变温风道,将冷间室的进风道和回风道设置成一体式结构;解决了现有制冷间室进风管道较长,延程阻力较大以及风道过长导致生产成本较高的问题;同时解决了现有风道工作效率较低,导致制冷间室温区较窄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为一种冰箱制冷间室风道结构,包括冷冻风道和制冷间室;所述冷冻风道与制冷间室通过变温风道相连通;所述制冷间室内顶面装设有保温隔板;所述保温隔板包括上隔板和下隔板;所述上隔板和下隔板相匹配围合成一腔体;所述腔体内填充有保温层;所述保温层下表面开有若干槽道;若干所述槽道通过通风槽相连通;所述下隔板下表面阵列有与槽道相连通的通风孔;所述变温风道包括进风道和回风道;所述进风道包括进风道进风口和进风道出风口;所述回风道包括回风道进风口和回风道出风口;所述进风道进风口与冷冻风道相连通;所述进风道出风口与通风槽相连通。进一步地,所述制冷间室内侧面开有与回风道进风口相连通的通风出口。进一步地,所述进风道出风口内装设有风门。进一步地,所述回风道出风口连通有回风格栅;所述回风格栅与蒸发器底部连通。进一步地,所述下隔板下表面阵列的通风孔的孔间距由外向内依次递增。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设置变温风道将制冷间室的进风道和回风道设置成一体式结构,使风道结构简单化,便于安装,有效的降低了生产成本。2、本技术通过将冷冻间室进风道与冷冻风道直接连通,使制冷间室进风道长度变短,有效的减小了沿程阻力,提高了风道效率。3、本技术一体式结构的风道设计,提高了风道效率,便于制冷间室的温度控制,使制冷间室具有更宽的温度调节范围。当然,实施本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冰箱制冷间室风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保温隔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上隔板和保温层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变温风道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结构主视图;图6为图5中A-A处的剖视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冷冻风道,2-制冷间室,3-变温风道,4-回风格栅,201-保温隔板,301-进风道,302-回风道,2011-上隔板,2012-下隔板,2013-保温层,2014-槽道,2015-通风槽,2016-通风孔,3011-进风道进风口,3012-进风道出风口,3021-回风道进风口,3022-回风道出风口,3013-风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开孔”、“上”、“下”、“厚度”、“顶”、“中”、“一侧”、“内”、“四周”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请参阅图1所示,本技术为一种冰箱制冷间室风道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冷冻风道1和制冷间室2;制冷间室2位于冷藏室底部位置;冷冻风道1与制冷间室2通过变温风道3相连通;变温风道3位于冷冻室和冷藏室内衬之间的发泡层内,安装时先将变温风道3安装固定在冷冻室和冷藏室内衬之间,做好密封处理后,再在冷冻室和冷藏室内衬之间注入发泡液;通过设置变温风道3将制冷间室2的进风道201和回风道202设置成一体式结构,使风道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固定与密封;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生产成本;如图2和3所示,制冷间室2内顶面装设有保温隔板201;保温隔板201包括上隔板2011和下隔板2012;上隔板2011和下隔板2012相匹配围合成一腔体;腔体内填充有保温层2013;上隔板2011和下隔板2012为ABS材质或HIPS材质的塑料板;保温层2013下表面开有至少一个槽道2014;槽道2014通过通风槽2015相连通;采用此结构能够增大保温层2013与上隔板2011和下隔板2012的接触面积提高保温效果,降低冷量损失;下隔板2012阵列有与槽道2014相连通的通风孔2016;如图4-6所示,变温风道3包括进风道301和回风道302;进风道301包括进风道进风口3011和进风道出风口3012;回风道302包括回风道进风口3021和回风道出风口3022;进风道进风口3011与冷冻风道1相连通;进风道出风口3012与通风槽2015相连通;冷冻风道1内冷气在风扇的作用下有进风道进风口3011进入进风道301,通过进风道出风口3012与通风槽2015相连通进入保温层2013内的槽道2014中,再通过通风孔2016进入制冷间室2中,实现与内部物品进行热交换;制冷间室2也可以置于冷藏室的中间位置,置于中间位置时,考虑到该制冷间室2具有更宽的温区范围,具体在-12~10℃之间,因考虑到低温时制冷间室2四周凝露问题,因此在制冷间室2内底面也需要安装带有保温材料的隔板,实现保温需求,确保可靠性;同时,在制冷间室2内还置有温度传感器,用于精确控制该制冷间室2内的温度,温度传感器2安装于制冷间室2四周的内衬中以确保对制冷间室2内的温度进行精确控制;其中,如图2所示,下隔板2012下表面上阵列的通风孔2016间的孔间距由靠近冰箱门的一侧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冰箱制冷间室风道结构,包括冷冻风道(1)和制冷间室(2);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冻风道(1)与制冷间室(2)通过变温风道(3)相连通;所述制冷间室(2)内顶面装设有保温隔板(201);所述保温隔板(201)包括上隔板(2011)和下隔板(2012);所述上隔板(2011)和下隔板(2012)相匹配围合成一腔体;所述腔体内填充有保温层(2013);所述保温层(2013)下表面开有若干槽道(2014);若干所述槽道(2014)通过通风槽(2015)相连通;所述下隔板(2012)下表面阵列有与槽道(2014)相连通的通风孔(2016);所述变温风道(3)包括进风道(301)和回风道(302);所述进风道(301)包括进风道进风口(3011)和进风道出风口(3012);所述回风道(302)包括回风道进风口(3021)和回风道出风口(3022);所述进风道进风口(3011)与冷冻风道(1)相连通;所述进风道出风口(3012)与通风槽(2015)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冰箱制冷间室风道结构,包括冷冻风道(1)和制冷间室(2);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冻风道(1)与制冷间室(2)通过变温风道(3)相连通;所述制冷间室(2)内顶面装设有保温隔板(201);所述保温隔板(201)包括上隔板(2011)和下隔板(2012);所述上隔板(2011)和下隔板(2012)相匹配围合成一腔体;所述腔体内填充有保温层(2013);所述保温层(2013)下表面开有若干槽道(2014);若干所述槽道(2014)通过通风槽(2015)相连通;所述下隔板(2012)下表面阵列有与槽道(2014)相连通的通风孔(2016);所述变温风道(3)包括进风道(301)和回风道(302);所述进风道(301)包括进风道进风口(3011)和进风道出风口(3012);所述回风道(302)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开松刘全义侯雪茹
申请(专利权)人:长虹美菱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