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供暖制冷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430296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2 11: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节能供暖制冷系统,包括:数据中心末端、散热设备、热泵、第一阀门组以及第二阀门组,数据中心末端和散热设备的出水口和回水口分别连接至第一阀门组的第一管路节点上和第二阀门组的第二管路节点上;热泵的蒸发器侧进水口连接至第一阀门组的第三管路节点上、蒸发器侧出水口连接至第二阀门组的第四管路节点上、冷凝器侧进水口连接至第一阀门组的第五管路节点上、冷凝器侧出水口连接至第二阀门组的第六管路节点上;第一阀门组的第七管路节点连接至供暖/制冷区的出水口,第二阀门组的第八管路节点连接至供暖/制冷区的回水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降低供暖和制冷的耗电量及运行费用。此外,储能罐的使用可以对电网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节能供暖制冷系统
本技术涉及暖通制冷
,尤其涉及一种节能供暖制冷系统。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中,企业办公区的供暖和制冷通常是采用电力驱动中央空调系统的方式实现。这种方式需要耗费大量的电力资源,加之办公区的供暖和制冷主要集中白天,而白天作为用电高峰阶段电价较高,因此导致办公区供暖和制冷的成本非常高昂。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数据中心作为数据存储以及数据计算的基础平台得到了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会建立数据中心用于自身业务的处理。数据中心不间断地运行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为了确保数据中心的正常运行,需要对数据中心进行散热处理。其中,通过冷却塔将数据中心产生的热量排放至大气环境中是目前最为常见的一种散热方式。将热量排放至大气环境一方面会造成能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会给环境带来热污染。此外,为了应急考虑,数据中心还配备有储能罐,在数据中心制冷出现异常时利用储能罐为数据中心进行应急制冷。由于储能罐只是应急储备,因此大部分时间储能罐处于闲置状态,利用率非常低下。对于企业来说,一方面是高成本的办公区供暖和制冷、另一方面是被浪费的数据中心热量以及利用率低下的储能罐,如何将这两方面进行结合达到能源的充分利用以降低企业成本一直是企业关注的热点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节能供暖制冷系统,该节能供暖制冷系统包括:数据中心末端10、散热设备20、热泵30、末端出水阀门102、末端回水阀门103、冷源出水阀门104、冷源回水阀门105、第一阀门组以及第二阀门组,其中,所述第一阀门组是由第一阀门100a、第二阀门100b、第三阀门100c以及第四阀门100d通过管路依次连接形成的环状结构,所述第二阀门组是由第五阀门101a、第六阀门101b、第七阀门101c以及第八阀门101d通过管路依次连接形成的环状结构;所述数据中心末端10和所述散热设备20的出水口分别通过所述末端出水阀门102和所述冷源出水阀门104连接至所述第一阀门100a和所述第二阀门100b之间的第一管路节点P1上,所述数据中心末端10和所述散热设备20的回水口分别通过所述末端回水阀门103和所述冷源回水阀门105连接至所述第五阀门101a和所述第六阀门101b之间的第二管路节点P2上;所述热泵30的蒸发器侧进水口A2连接至所述第二阀门100b和所述第三阀门100c之间的第三管路节点P3上、蒸发器侧出水口B2连接至所述第五阀门101a和所述第八阀门101d之间的第四管路节点P4上、冷凝器侧进水口A1连接至所述第一阀门100a和所述第四阀门100d之间的第五管路节点P5上、冷凝器侧出水口B1连接至所述第六阀门101b和所述第七阀门101c之间的第六管路节点P6上;所述第三阀门100c和所述第四阀门100d之间的第七管路节点P7连接至供暖/制冷区40的出水口B7,所述第七阀门101c和所述第八阀门101d之间的第八管路节点P8连接至供暖/制冷区40的回水口A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在该节能供暖制冷系统中,所述冷源装置20包括冷却塔201和热交换器202,其中,所述冷却塔201的出水口B6和回水口A6分别与所述热交换器202的二次侧回水口A4和二次侧出水口B4连接,所述热交换器202的一次侧出水口B3和一次侧回水口A3分别作为所述散热设备20的出水口B3和回水口A3。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在该节能供暖制冷系统中,所述冷源出水阀门104连接至所述末端出水阀门102和所述第一管路节点P1之间的第九管路节点P9,所述冷源回水阀门105连接至所述末端回水阀门103和所述第二管路节点P2之间的第十管路节点P10;所述节能供暖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一水泵203、第二水泵204和第三水泵205,其中,所述第一水泵203设置在所述第一管路节点P1和所述第九管路节点P9之间的管路上或设置在所述第二管路节点P2和所述第十管路节点P10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二水泵204设置在所述热泵30与所述供暖/制冷区40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三水泵205设置在所述冷却塔201和热交换器202之间的管路上。根据本技术的又一个方面,在该节能供暖制冷系统中,所述节能供暖制冷系统还包括储能罐50、第九阀门106以及第十阀门107,其中,所述储能罐50的进水口通过所述第九阀门106连接至所述第八管路节点P8和所述供暖/制冷区40的回水口A7之间的第十一管路节点P11,所述储能罐50的出水口通过所述第十阀门107连接至所述第七管路节点P7和所述供暖/制冷区40的出水口B7之间的第十二管路节点P12。根据本技术的又一个方面,在该节能供暖制冷系统中,所述储能罐50的进水口包括热水进水口A8和冷水进水口A9,所述储能罐50的出水口包括冷水出水口B8和热水出水口B9;所述节能供暖制冷系统还包括热水进水口阀门108、冷水进水口阀门109、冷水出水口阀门110以及热水出水口阀门111,其中,所述热水进水口A8和所述冷水进水口A9分别通过热水进水口阀门108和冷水进水口阀门109与所述第十一管路节点P11连接,所述冷水出水口B8和所述热水出水口B9分别通过所述冷水出水口阀门110和热水出水口阀门111与所述第十二管路节点P12连接。根据本技术的又一个方面,在该节能供暖制冷系统中,所述节能供暖制冷系统还包括第十一阀门112以及第十二阀门113,其中,所述第十一阀门112设置在第十一管路节点P11和所述供暖/制冷区40的回水口A7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十二阀门113设置在所述第十二管路节点P12和所述供暖/制冷区40的出水口B7之间的管路上。根据本技术的又一个方面,在该节能供暖制冷系统中,所述节能供暖制冷系统还包括第十三阀门114以及第十四阀门115;所述第十三阀门114设置在所述第七管路节点P7和所述第十一管路节点P11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十一阀门112和所述供暖/制冷区40的回水口A7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十三管路节点P13,所述第十四阀门115设置在所述第十三管路节点P13和所述储能罐50的出水口之间的管路上。根据本技术的又一个方面,在该节能供暖制冷系统中,所述节能供暖制冷系统还包括第十五阀门116、第十六阀门117以及第十七阀门118;所述储能罐50的进水口通过所述第十五阀门116连接至所述数据中心末端10的回水口A5,所述储能罐50的出水口分别通过所述第十六阀门117和所述第十七阀门118连接至所述数据中心末端10的回水口A5和出水口B5。根据本技术的又一个方面,在该节能供暖制冷系统中,所述节能供暖制冷系统还包括温度传感器,该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数据中心末端10的出水管路和回水管路上、所述供暖/制冷区40的出水管路和回水管路上、以及所述冷却塔201的出水管路和回水管路上;所述节能供暖制冷系统还包括水泵控制器,该水泵控制器与所述第一水泵203、所述第二水泵204、所述第三水泵205以及所述温度传感器连接,用于接收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测量值并根据该测量值控制所述第一水泵203、所述第二水泵204以及所述第三水泵205的转速。根据本技术的又一个方面,在该节能供暖制冷系统中,所述节能供暖制冷系统还包括压力传感器,该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水泵20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节能供暖制冷系统,该节能供暖制冷系统包括:数据中心末端(10)、散热设备(20)、热泵(30)、末端出水阀门(102)、末端回水阀门(103)、冷源出水阀门(104)、冷源回水阀门(105)、第一阀门组以及第二阀门组,其中,所述第一阀门组是由第一阀门(100a)、第二阀门(100b)、第三阀门(100c)以及第四阀门(100d)通过管路依次连接形成的环状结构,所述第二阀门组是由第五阀门(101a)、第六阀门(101b)、第七阀门(101c)以及第八阀门(101d)通过管路依次连接形成的环状结构;所述数据中心末端(10)和所述散热设备(20)的出水口分别通过所述末端出水阀门(102)和所述冷源出水阀门(104)连接至所述第一阀门(100a)和所述第二阀门(100b)之间的第一管路节点(P1)上,所述数据中心末端(10)和所述散热设备(20)的回水口分别通过所述末端回水阀门(103)和所述冷源回水阀门(105)连接至所述第五阀门(101a)和所述第六阀门(101b)之间的第二管路节点(P2)上;所述热泵(30)的蒸发器侧进水口(A2)连接至所述第二阀门(100b)和所述第三阀门(100c)之间的第三管路节点(P3)上、蒸发器侧出水口(B2)连接至所述第五阀门(101a)和所述第八阀门(101d)之间的第四管路节点(P4)上、冷凝器侧进水口(A1)连接至所述第一阀门(100a)和所述第四阀门(100d)之间的第五管路节点(P5)上、冷凝器侧出水口(B1)连接至所述第六阀门(101b)和所述第七阀门(101c)之间的第六管路节点(P6)上;所述第三阀门(100c)和所述第四阀门(100d)之间的第七管路节点(P7)连接至供暖/制冷区(40)的出水口(B7),所述第七阀门(101c)和所述第八阀门(101d)之间的第八管路节点(P8)连接至供暖/制冷区(40)的回水口(A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节能供暖制冷系统,该节能供暖制冷系统包括:数据中心末端(10)、散热设备(20)、热泵(30)、末端出水阀门(102)、末端回水阀门(103)、冷源出水阀门(104)、冷源回水阀门(105)、第一阀门组以及第二阀门组,其中,所述第一阀门组是由第一阀门(100a)、第二阀门(100b)、第三阀门(100c)以及第四阀门(100d)通过管路依次连接形成的环状结构,所述第二阀门组是由第五阀门(101a)、第六阀门(101b)、第七阀门(101c)以及第八阀门(101d)通过管路依次连接形成的环状结构;所述数据中心末端(10)和所述散热设备(20)的出水口分别通过所述末端出水阀门(102)和所述冷源出水阀门(104)连接至所述第一阀门(100a)和所述第二阀门(100b)之间的第一管路节点(P1)上,所述数据中心末端(10)和所述散热设备(20)的回水口分别通过所述末端回水阀门(103)和所述冷源回水阀门(105)连接至所述第五阀门(101a)和所述第六阀门(101b)之间的第二管路节点(P2)上;所述热泵(30)的蒸发器侧进水口(A2)连接至所述第二阀门(100b)和所述第三阀门(100c)之间的第三管路节点(P3)上、蒸发器侧出水口(B2)连接至所述第五阀门(101a)和所述第八阀门(101d)之间的第四管路节点(P4)上、冷凝器侧进水口(A1)连接至所述第一阀门(100a)和所述第四阀门(100d)之间的第五管路节点(P5)上、冷凝器侧出水口(B1)连接至所述第六阀门(101b)和所述第七阀门(101c)之间的第六管路节点(P6)上;所述第三阀门(100c)和所述第四阀门(100d)之间的第七管路节点(P7)连接至供暖/制冷区(40)的出水口(B7),所述第七阀门(101c)和所述第八阀门(101d)之间的第八管路节点(P8)连接至供暖/制冷区(40)的回水口(A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供暖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设备(20)包括冷却塔(201)和热交换器(202),其中,所述冷却塔(201)的出水口(B6)和回水口(A6)分别与所述热交换器(202)的二次侧回水口(A4)和二次侧出水口(B4)连接,所述热交换器(202)的一次侧出水口(B3)和一次侧回水口(A3)分别作为所述散热设备(20)的出水口和回水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节能供暖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源出水阀门(104)连接至所述末端出水阀门(102)和所述第一管路节点(P1)之间的第九管路节点(P9),所述冷源回水阀门(105)连接至所述末端回水阀门(103)和所述第二管路节点(P2)之间的第十管路节点(P10);所述节能供暖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一水泵(203)、第二水泵(204)和第三水泵(205),其中,所述第一水泵(203)设置在所述第一管路节点(P1)和所述第九管路节点(P9)之间的管路上或设置在所述第二管路节点(P2)和所述第十管路节点(P10)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二水泵(204)设置在所述热泵(30)与所述供暖/制冷区(40)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三水泵(205)设置在所述冷却塔(201)和热交换器(202)之间的管路上。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节能供暖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节能供暖制冷系统还包括储能罐(50)、第九阀门(106)以及第十阀门(107),其中,所述储能罐(50)的进水口通过所述第九阀门(106)连接至所述第八管路节点(P8)和所述供暖/制冷区(40)的回水口(A7)之间的第十一管路节点(P11),所述储能罐(50)的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安平孙茂金孙明辉孙鲁毅王会学邓吉蔡连丰孙伟周贤禹
申请(专利权)人:中经云数据存储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