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温控绕片式电加热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427348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2 10: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电加热管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温控绕片式电加热管,包括加热管体和设置在加热体两端的供电端子,加热管体的表面沿其管体方向设置有散热片条,供电端子电连接有温控模块,温控模块电连接有供电模块,加热管体的温度超过温控模块的预设值时,温控模块控制加热管体的加热工作停止,由温控模块对加热管体的加热温度进行管控,避免加热管体温度过高而引发安全问题,增强安全性,由散热片条提升加热管体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将加热管体发出的热量高效散发,进而减少能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温控绕片式电加热管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加热管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温控绕片式电加热管。
技术介绍
在北方,冬天天气寒冷,气温极低,除了个别家庭尤其是农村地区独居户仍采用火炉、火炕等通过燃烧燃料来取暖外,大多数居民会用供暖来提高室温,采用蒸汽集中供热或热水集中供暖系统。上述方式虽然方便又清洁卫生,但要产生大量热蒸汽或热水需要燃烧大量的煤或燃气,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会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故而现有的电加热方式逐渐大范围普及。然而,通过电加热的方式提供热水供暖对家庭或小型单位也许可行,但电能的消耗、利用率和安全性是个问题,况且供暖的温度一般较低,要想高效、安全的供暖则必须对供暖装置进行改进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温控绕片式电加热管,其具有散热效率高,使用安全的优点。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温控绕片式电加热管,包括加热管体和设置在所述加热管体两端的供电端子,所述加热管体的表面沿其管体方向设置有散热片条;所述供电端子电连接有温控模块,所述温控模块电连接有供电模块,所述加热管体的温度超过所述温控模块的预设值时,所述温控模块控制所述加热管体的加热工作停止。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温控模块对加热管体的加热温度进行管控,避免加热管体温度过高而引发安全问题,增强安全性,由散热片条提升加热管体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将加热管体发出的热量高效散发,进而减少能耗。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散热片条设置为第一散热条和第二散热条;所述第一散热条和所述第二散热条与所述加热管体的表面相接处为分别为两条旋向相反的螺旋线。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相互反向螺旋设置的第一散热条和第二散热条可以大限度的与加热管体表面接触,散热面积分布更加均匀。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散热条和与所述第二散热条的相交处均固定连接有导热块,相邻所述导热块之间均固定连接有导热条。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相交的部分可能会积压多的热能,通过导热条可将热能更快散出,提升散热的均匀性,从而提升散热效率。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热条上开设有多个散热条孔。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散热条孔进一步增加散热面积,提升散热效率。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散热条和所述第二散热条内均开设有多个储水空腔,所述储水空腔内填充有蒸馏水。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蒸馏水具有较高的比热容,可以储存更多的热量,延长加热管体断电后的余热散发时间,节约能源,降低能耗。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散热条和所述第二散热条远离所述加热管体的轴心的一侧设置有散热卷边。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散热卷边一个方面可以增加散热面积,另一方面可以使第一散热条和第二散热条不会刮伤使用者,提升安全性。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散热条和所述第二散热条的各自的两侧面均设置有散热弧面。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散热弧面进一步增加散热片条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热管体呈螺旋状。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增加加热管体的散热面积。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热管体的螺旋半径沿其管体的长度方向逐渐变大后再逐渐变小,且所述加热管体呈中心对称。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加热管体的每一圈管体都与其相邻圈的管体存在错位,方便灰尘的清理,减少热量散发的相互影响,提升散热效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温控模块对电加热管进行温度把控,提升安全性,由散热片条提升加热管体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将加热管体发出的热量高效散发,进而减少能耗;(2)通过两旋向相反的第一散热条和第二散热条更全面的占据加热管体的表面,使散热更加均匀,提升散热效率;(3)通过利用蒸馏水具有较高的比热容,在储水空腔内填充蒸馏水可以储存更多的热量,延长加热管体断电后的余热散发时间,节约能源,降低能耗。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温控模块电路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一散热条的横截面图。附图标记:1、加热管体;2、供电端子;3、散热片条;31、第一散热条;32、第二散热条;33、导热条;34、散热条孔;35、储水空腔;36、蒸馏水;37、散热卷边;38、散热弧面;10、温控模块;20、供电模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一种温控绕片式电加热管,如图1所示,包括加热管体1和固定电连接在加热管体1两端的供电端子2。加热管体1整体呈螺旋状且为中心对称的形态,其从一端到另一端的螺旋圈的半径呈先大后小的设置,可有效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提升散热效率,而且加热管体1的每一圈管体都与其相邻圈的管体存在错位,方便灰尘的清理,减少热量散发的相互影响。如图2所示,供电端子2电连接有温控模块10,温控模块10电连接有供电模块20,加热管体1的温度超过温控模块10的预设值时,温控模块10控制加热管体1的加热工作停止。如图2所示,温控模块10电包括温度传感器、电阻R1、电阻R2、运放A、三极管Q1、继电器KM1、受继电器KM1控制的常开开关S1;电阻R1的一端耦接供电模块20,供电模块20采用直流电源VCC,另一端耦接电阻R2,电阻R2远离电阻R1的一端接地;电阻R1与电阻R2的耦接处耦接运放A的同向输入端,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耦接运放A的反相输入端;运放A的输出端耦接三极管Q1的基极,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的集电极耦接继电器KM1后耦接直流电源VCC;直流电源VCC耦接常开开关S1后与电加热管电连接。结合1和图3所示,加热管体1的表面沿其管体方向设置有散热片条3,散热片条3设置为第一散热条31和第二散热条32。其中,第一散热条31和第二散热条32与加热管体1的表面相接处为分别为两条旋向相反的螺旋线,可以大限度的与加热管体1表面接触,散热面积分布更加均匀。而且,第一散热条31和第二散热条32的各自的两侧面均设置有散热弧面38,进一步增加散热片条3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结合1和图3所示,旋向相反的第一散热条31和与第二散热条32会存在相交处,该部分可能会积压多的热能,故在相交处均形成导热块,并在相邻导热块之间均固定连接导热条33,可将热能更快散出,提升散热的均匀性,导热条33上开设有多个散热条孔34,进一步增加散热面积,提升散热效率。如果刚启动加热管体1进行加热不久就关闭,其余热也会迅速散失,短时间内需要再次启动时,需要重新加热,浪费能源且耽误时间,在第一散热条31和第二散热条32内均开设有多个储水空腔35,在储水空腔35内填充蒸馏水36,利用蒸馏水36较高的比热容,可以储存更多的热量,可延长加热管体1断电后的余热散发时间,可在重新启动加热管体1进行加热时节约电能和时间,降低能耗。如图4所示,第一散热条31和第二散热条32远离加热管体1的轴心的一侧设置有散热卷边37,用来增加散热面积,而且另一方面圆润的散热卷边37可以使第一散热条31和第二散热条32不会刮伤使用者,提升安全性。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专利技术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温控绕片式电加热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加热管体(1)和设置在所述加热管体(1)两端的供电端子(2),所述加热管体(1)的表面沿其管体方向设置有散热片条(3);所述供电端子(2)电连接有温控模块(10),所述温控模块(10)电连接有供电模块(20),所述加热管体(1)的温度超过所述温控模块(10)的预设值时,所述温控模块(10)控制所述加热管体(1)的加热工作停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温控绕片式电加热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加热管体(1)和设置在所述加热管体(1)两端的供电端子(2),所述加热管体(1)的表面沿其管体方向设置有散热片条(3);所述供电端子(2)电连接有温控模块(10),所述温控模块(10)电连接有供电模块(20),所述加热管体(1)的温度超过所述温控模块(10)的预设值时,所述温控模块(10)控制所述加热管体(1)的加热工作停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绕片式电加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条(3)设置为第一散热条(31)和第二散热条(32);所述第一散热条(31)和所述第二散热条(32)与所述加热管体(1)的表面相接处为分别为两条旋向相反的螺旋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控绕片式电加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条(31)和与所述第二散热条(32)的相交处均形成导热块,相邻所述导热块之间均固定连接有导热条(3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尚爱祥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庄昊电热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