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拆分的移圈织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424860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2 09: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拆分的移圈织针,属于织针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可拆分的移圈织针,包括针体、针舌,针体前端带有针钩,针舌的一端与针体转动连接,针舌的另一端与针钩搭接;可拆分的移圈织针还包括移圈片,移圈片与针体的一侧卡接,移圈片位于针体的针肚位置。通过移圈片和针体的可拆分设计,使得在不同复位速度时,只需要更换不同的移圈片就可以,更换方便,节约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拆分的移圈织针
本技术涉及织针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拆分的移圈织针。
技术介绍
为使线圈在针织横机上移圈一般应用移圈织针,该移圈织针具有一个针舌和一个移圈弹簧。然而只是当所要移圈的线圈一直贴靠在移交织针的针肚上,直到它在接收织针的针颈处接触时,用这些织针的移圈才是可靠的。只是当在所要移圈的线圈上可以作用有必需的牵拉力时,尤其是当移交织针在回拉运动中时,这才得以保证。然而,针织技术上花费很大的针织品往往具有在其中形成线圈的织针部位,还具有一些织针部位,它们并不参与成圈,但支承着线圈。后面所述的织针部位减小了在那些在其相邻部位里形成的线圈上的牵拉作用。中国专利文献公开号CN103320962A公开的移圈织针具有一个通过针舌或导针片可封闭起来的针钩、一个连接于其上面的针体,该针体通过构成针肚向着针体扩展,按照本专利技术所述移圈织针的特征在于,该移圈织针在其上边在针肚前具有一个基本为三角形的突起,该突起的尖端形成一个封闭边并且它与针肚一起形成一个线圈移交部位。上述移圈织针的第一斜面的斜度由在移圈线圈时移交织针和接收织针的不同的复位速度来确定,对于不同复位速度需要采用具有不同斜度的织针,因此需要制备较多的织针,造成资源浪费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一种可拆分的移圈织针,用于移圈的斜面可以拆分更换,使得在不同复位速度时,只需要更换不同的移圈片就可以,更换方便,节约成本。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可拆分的移圈织针,包括针体、针舌,针体前端带有针钩,针舌的一端与针体转动连接,针舌的另一端与针钩搭接;可拆分的移圈织针还包括移圈片,移圈片与针体的一侧卡接,移圈片位于针体的针肚位置。本技术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移圈片设置有移圈台,移圈台靠近针钩的一侧设置有移圈斜面,且不同的移圈片其移圈斜面的斜度不同,移圈台的另一侧设置有移交凹槽。本技术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针体的针肚由安装平面和竖向平面构成,移圈台放置于安装平面上,移圈台的靠近移交凹槽的端面与竖向平面抵接。本技术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针体的一侧设置有容纳槽,移圈片的一侧设置有与容纳槽配合的卡接片,卡接片位于容纳槽中。本技术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卡接片在移圈斜面的下方位置设置有定位孔,针体的容纳槽中设置有与定位孔配合的定位销钉,卡接片的尾端设置有卡口,针体的容纳槽的尾端设置有与卡口配合的卡接凸台,安装时,定位销钉插入定位孔中,卡接凸台插入卡口中。本技术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针体的容纳槽前端位置设置有贯通针体的缺口,缺口的上侧设置有过渡片,移圈斜面的前端位于缺口中,移圈斜面的前端位于过渡片的下方。本技术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移圈台的厚度与针体的厚度相同。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可拆分的移圈织针,包括针体、针舌,针体前端带有针钩,针舌的一端与针体转动连接,针舌的另一端与针钩搭接;可拆分的移圈织针还包括移圈片,移圈片与针体的一侧卡接,移圈片位于针体的针肚位置。通过移圈片和针体的可拆分设计,使得在不同复位速度时,只需要更换不同的移圈片就可以,更换方便,节约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可拆分的移圈织针安装状态的整体前侧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可拆分的移圈织针安装状态的整体后侧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可拆分的移圈织针拆分状态的整体前侧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可拆分的移圈织针拆分状态的整体后侧结构示意图;图中:1、针体;2、移圈片;11、针舌;12、针钩;13、容纳槽;14、针肚;16、卡接凸台;17、定位销钉;21、卡接片;22、移圈台;23、卡口;24、定位孔;141、竖向平面;142、安装平面;151、缺口;152、过渡片;221、移圈斜面;222、移交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可拆分的移圈织针,包括针体1、针舌11,针体1前端带有针钩12,针舌11的一端与针体1转动连接,针舌11的另一端与针钩12搭接;可拆分的移圈织针还包括移圈片2,移圈片2与针体1的一侧卡接,移圈片2位于针体1的针肚14位置。丝线从针钩12中移出,使得针舌11打开,丝线继续移动到移圈片2位置进行移交。移圈片2的移圈斜面221需要根据复位速度来进行调整,传统的更换织针的方式,要求制造多种具有不同移圈斜面221的织针,而制造多种具有不同斜度的织针成本较高,且浪费资源;而采用移圈片2和针体1分离的设置,使得只需要更换移圈片2就可以获得不同角度的移圈斜面221,以适应不同的复位速度,且移圈片2与针体1之间采用卡接的方式安装,具有安装方便的优点。移圈片2较小,生产所用材料较少,节约生产资源。如图1、图4所示,移圈片2设置有移圈台22,移圈台22靠近针钩12的一侧设置有移圈斜面221,且不同的移圈片2其移圈斜面221的斜度不同,移圈台22的另一侧设置有移交凹槽222。通过生产各种具有不同斜度的移圈片2,使得在不同复位速度的情况下,通过替换移圈片2就可以使得移圈可以很好进行,在移圈凹槽中进行线圈的移接。如图1、图4所示,针体1的针肚14由安装平面142和竖向平面141构成,移圈台22放置于安装平面142上,移圈台22的靠近移交凹槽222的端面与竖向平面141抵接。圈台放置在安装平面142上,使得移圈片2在宽度方向上进行定位,使得针体1与移圈片2贴合紧密,同时移圈片2的端面与竖向平面141抵接,使得移圈片2的长度方向定位。通过安装平面142和竖向平面141的配合,使得移圈片2与针体1贴合更加紧密。如图2、图3所示,针体1的一侧设置有容纳槽13,移圈片2的一侧设置有与容纳槽13配合的卡接片21,卡接片21位于容纳槽13中。卡接片21的厚度与容纳槽13深度相同,使得在安装移圈片2之后,针体1的厚度不会发生改变,使用方便。如图2、图3、图4所示,卡接片21在移圈斜面221的下方位置设置有定位孔24,针体1的容纳槽13中设置有与定位孔24配合的定位销钉17,卡接片21的尾端设置有卡口23,针体1的容纳槽13的尾端设置有与卡口23配合的卡接凸台16,安装时,定位销钉17插入定位孔24中,卡接凸台16插入卡口23中。通过两者的定位配合,使得移圈片2可以准确的安装在针体1上,安装方便,在使用时不容易松动。如图1、图4所示,针体1的容纳槽13前端位置设置有贯通针体1的缺口151,缺口151的上侧设置有过渡片152,移圈斜面221的前端位于缺口151中,移圈斜面221的前端位于过渡片152的下方。使得丝线从过渡片152往移圈斜面221移动时,可以很平滑的移动,不容易出现卡死的情况。优选的,移圈台22的厚度与针体1的厚度相同。使得丝线移动到移圈片2上时,承载的面积不变,更不容易损坏丝线。本技术是通过优选实施例进行描述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或等效替换。本技术不受此处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其他落入本申请的权利要求内的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拆分的移圈织针,包括针体(1)、针舌(11),所述针体(1)前端带有针钩(12),所述针舌(11)的一端与所述针体(1)转动连接,所述针舌(11)的另一端与所述针钩(12)搭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移圈片(2),所述移圈片(2)与所述针体(1)的一侧卡接,所述移圈片(2)位于所述针体(1)的针肚(14)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拆分的移圈织针,包括针体(1)、针舌(11),所述针体(1)前端带有针钩(12),所述针舌(11)的一端与所述针体(1)转动连接,所述针舌(11)的另一端与所述针钩(12)搭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移圈片(2),所述移圈片(2)与所述针体(1)的一侧卡接,所述移圈片(2)位于所述针体(1)的针肚(14)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分的移圈织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圈片(2)设置有移圈台(22),所述移圈台(22)靠近针钩(12)的一侧设置有移圈斜面(221),且不同的移圈片(2)其所述移圈斜面(221)的斜度不同,所述移圈台(22)的另一侧设置有移交凹槽(22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拆分的移圈织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体(1)的针肚(14)由安装平面(142)和竖向平面(141)构成,所述移圈台(22)放置于所述安装平面(142)上,所述移圈台(22)的靠近移交凹槽(222)的端面与所述竖向平面(141)抵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拆分的移圈织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体(1)的一侧设置有容纳槽(13),所述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贻秋
申请(专利权)人:漳州市精新制针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