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淡水养殖尾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420088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2 08: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淡水养殖尾水处理系统,该系统包括依次设置的粗过滤网段、生态池、沉淀池和人工生态湿地。粗过滤网段由20目和40目筛网制成;生态池由鱼菜共生系统,鲢鳙鱼、田螺和光合细菌三个模块组成;沉淀池采用周边进水式,上层为蜂窝填料,中间镂空,下层为火山石与河沙;人工生态湿地种植绿狐尾藻,经处理后尾水的各项指标均可达到甚至高于排放标准。该处理系统具有效果好、投资少、运行简便、管理简单、美观可靠、综合效益高等优势,突破了水产养殖尾水生态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长期面临的技术瓶颈,可解决目前水产养殖过程中存在的尾水排放不达标、容易对自然水域造成污染等问题,推进水产养殖绿色发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淡水养殖尾水处理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产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淡水养殖尾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水产养殖业规模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水产养殖产业逐渐向高密度、集约化精养模式转变。在此过程中,养殖户通过大量使用饲料、肥料、药品和环境改良剂等,以获取高产量高收益。但是这些投入品常常超过了养殖需求和水体自净能力,加上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残饵和粪便排入水体,致使养殖水体中的污染物逐步增加,并导致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底泥恶化、病原菌异常增殖、病害多发易发等后果。如果这些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尾水未经处理即排入自然水域,将可能对毗邻水域水环境造成污染,同时对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产生不良影响。水产养殖尾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有氨氮、亚硝酸盐、有机物及悬浮物等。水产养殖尾水如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不仅恶化养殖水域环境,而且会导致水产养殖动物爆发疾病,甚至大面积死亡,养殖产品质量和产量下降。目前,国内外已有较多研究者对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包括物理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及生物处理技术等。而在生产实际中,水产养殖尾水处理形式主要包括池塘分区净化、设施净化、湿地净化等。现有的水产养殖尾水处理系统,普遍存在投资较大、效果不理想、运行管理复杂、综合效益不高等问题。因此,研发一种效果好、投资少、运行简便、管理简单、美观可靠、综合效益高等的水产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对我国水产养殖健康、可持续、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鱼菜共生系统把水产养殖和水耕栽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农耕技术,通过生态设计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生态共生效果。鱼菜共生可使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三者之间实现生态平衡,是未来可持续循环的低碳生产模式,也是解决水产养殖业尾水排放的有效方法。光合细菌在水产养殖上得到了应用广泛,它既可净化水质、改善水环境、维护水体微生态平衡,又能增加养殖水体中的溶解氧,提高水产品的品质,同时还可作为水体中浮游动物的饵料。光合细菌进入水体后,降解水体中的残存饲料、养殖动物排泄物、浮游生物残体及其它有机物;同时吸收利用水中的NH3、氨氮、亚硝酸盐、硫化物等溶解性有害物质,用以合成光合细菌菌体,避免固体有机物质的残留和有害物质的积累,起到改善水质的作用。与此同时,光合细菌在生长繁殖时,能通过吸收水体中的耗氧因子,提高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从而对水体起到间接增氧作用。此外,光合细菌可作为浮游动物的饵料并促进其生长。绿狐尾藻是目前湖泊生态修复工程中作为净水工具种和植被恢复的首选植物,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可作为水产养殖中草食性鱼类和虾蟹类的青饲料)、景观价值(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净水作用(水产养殖尾水净化)。绿狐尾藻适合在高氮磷的水环境生长,其生长周期长、繁殖快、氮磷吸收能力强,根系具有泌氧功能,营养价值高,适合作为水产养殖尾水处理的模式水生植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淡水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可解决目前水产养殖过程中存在的尾水排放不达标、有机质过多、容易对自然水域造成污染等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淡水养殖尾水处理系统,依次设置有粗过滤网段、生态池、沉淀池和人工生态湿地。第一步:粗过滤网从养殖池塘排出的养殖尾水,首先要经过20目和40目筛网制成的两道粗过滤网,主要过滤养殖尾水中的杂物和大颗粒杂质等,然后才流入生态池。两道粗过滤网之间间隔2-3m,既利于尾水流通,又方便及时清理杂物杂质等。第二步:生态池生态池由鱼菜共生系统,不投饵鲢鳙鱼、田螺,及光合细菌(自培)等三个模块组成。在生态池的鱼菜共生系统中,通过水耕栽培系统的微生物细菌,将淡水养殖尾水中的氨氮和有机物分解,进而被水培蔬菜和浮游植物作为营养物质吸收利用。鱼菜共生系统面积占生态池水面面积的10%-15%。不投饵放养鲢鳙鱼和田螺可有效利用生态池中的浮游动植物及底部杂质、有机碎屑。鲢鱼放养密度控制在150-200尾/亩,鳙鱼放养密度控制在80-100尾/亩。利用自培的光合细菌(仅需购买菌种和培养基,自培技术操作简便、成本低廉),通过定期泼洒(10-15天/次,雨天顺延)和灵活掌握用法用量(一般3-5kg/亩,水质较差时适当增加用量;水体偏酸时先用生石灰调节pH至中性或弱碱性,然后再泼洒光合菌)的技术措施,不但可有效地将养殖尾水中的氨态氮、亚硝基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降解,净化水质,而且可在生态池中形成优势菌群,维护水体微生态平衡,抑制病原微生物繁殖,同时作为浮游动物的天然饵料,并促进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综上,在生态池中构建鱼菜共生系统、放养不投饵鲢鳙鱼田螺及定期泼洒光合细菌等三位一体模式,可确保生态池养殖尾水菌相和藻相平衡,稳定水体pH值,并极大地改善、净化尾水水质。第三步:沉淀池由生态池出来的尾水再进入周边进水式沉淀池。沉淀池填充材料上层为蜂窝填料,下层为火山石、河沙,中间镂空高度20-30cm。沉淀池采用具有防渗功能的砖混结构,为圆形,池深80-90cm。从流体力学的角度,周边进水式沉淀池的出水效果较好。沉淀池上层的填充材料采用蜂窝填料,沉淀过滤效果好;中间镂空可增加上层过滤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间接增氧、改善水质(降低和消纳养殖尾水中的COD)的同时,为下层填充材料的更替留足空间;尾水经过下层火山石与河沙的进一步沉淀,流入人工生态湿地。第四步:人工生态湿地人工生态湿地有二次沉淀过滤和净化水质的作用。在人工生态湿地种植沉水植物绿狐尾藻,不仅能快速吸收养殖尾水中的氮、磷等富营养化元素,还能吸收其中的重金属元素,净化水质效果显著,同时也是优质的青饲料和绿肥,兼具一定的观赏性。第五步:尾水排放经过上述步骤处理后的水产养殖尾水,各项指标均可达到甚至高于排放标准。本专利技术的淡水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可将尾水中的氨氮、有机杂质和有害物质转化为副产品(鲢鳙鱼、田螺、蔬菜、青饲料),实现资源循环利用、降低水产养殖成本和提高养殖综合效率的目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具有效果好、投资少、运行简便、管理简单、美观可靠、综合效益高等优势,突破了水产养殖尾水生态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长期面临的技术瓶颈,可解决目前水产养殖过程中存在的尾水氨氮、有机物和悬浮物含量高、排放不达标、容易对自然水域造成污染等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淡水养殖尾水处理系统流程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沉淀池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淡水养殖尾水处理系统示意图;图中:1-上层,2-中层,3-下层。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特征及工艺流程、使用方法达成的目的与功效简洁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使用实例,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不仅限于此。实施例1一种淡水养殖尾水处理系统,依次设置有粗过滤网段、生态池、沉淀池和人工生态湿地。第一步:粗过滤网从养殖池塘排出的养殖尾水,首先要经过20目和40目筛网制成的两道粗过滤网,主要过滤养殖尾水中的杂物和大颗粒杂质等,然后才流入生态池。两道粗过滤网之间间隔2m,既利于尾水流通,又方便及时清理杂物杂质等。第二步:生态池生态池由鱼菜共生系统,不投饵鲢鳙鱼、田螺,及光合细菌组成。在生态池的鱼菜共生系统中,通过水耕栽培系统的微生物细菌,将水产养殖尾水中的氨氮和有机物分解,进而被水培蔬菜和浮游植物作为营养物质吸收利用。鱼菜共生系统面积占生态池水面面积的14%。不投饵放养鲢鳙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淡水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依次设置有粗过滤网段、生态池、沉淀池和人工生态湿地;具体如下:(1)粗过滤网段:从养殖池塘排出的淡水水产养殖尾水,先经过粗过滤网段,过滤养殖尾水中的杂物和大颗粒杂质,然后流入生态池;(2)生态池:由鱼菜共生系统,不投饵放养鲢鳙鱼、田螺,及光合细菌组成;(3)沉淀池:由生态池排出的尾水进入周边进水式的沉淀池;(4)人工生态湿地:在人工生态湿地种植沉水植物绿狐尾藻,进行二次沉淀过滤和净化水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淡水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依次设置有粗过滤网段、生态池、沉淀池和人工生态湿地;具体如下:(1)粗过滤网段:从养殖池塘排出的淡水水产养殖尾水,先经过粗过滤网段,过滤养殖尾水中的杂物和大颗粒杂质,然后流入生态池;(2)生态池:由鱼菜共生系统,不投饵放养鲢鳙鱼、田螺,及光合细菌组成;(3)沉淀池:由生态池排出的尾水进入周边进水式的沉淀池;(4)人工生态湿地:在人工生态湿地种植沉水植物绿狐尾藻,进行二次沉淀过滤和净化水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淡水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粗过滤网段由20目和40目筛网制成的两道粗过滤网组成,两道粗过滤网之间间隔2-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志清林建斌樊海平梁萍邱曼丽李学贵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