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加热系统和串焊设备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41689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2 08:16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下加热系统和串焊设备。下加热系统包括:腔室,所述腔室具有进口和出口;输送管路;泵送装置,所述泵送装置的进口端与液体源连接,出口端通过所述输送管路与所述腔室的进口连接;回流管路,所述回流管路的一端与所述腔室的出口连接,另一端设置成与所述液体源连接;和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位于液体源内或者位于输送管路内。本申请中,通过改善下加热系统的加热方法,提高了下加热系统加热时温度的均匀性及温控能力,有效地解决了晶硅电池尤其是高效异质结太阳能电池过焊或虚焊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下加热系统和串焊设备
本申请涉及串焊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下加热系统和串焊设备。
技术介绍
晶硅相关技术的太阳能电池在制作成组件前需要经过串焊工序,一般串焊设备的加热系统部分包含有上加热系统及下加热系统,传统的下加热系统使用的是电阻丝加热。使用电阻丝加热具有如下缺点:1)使用电阻丝加热时温度均匀性较差,导致焊接效果差;2)使用电阻丝加热时温控难度高,且受上加热系统热辐射或直接加热影响,下加热系统的温控能力差,对于需要低温焊接的高效异质结不适用,容易出现过焊或虚焊。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下加热系统,该下加热系统可用于串焊设备,通过改善下加热系统的加热方法,提高了下加热系统加热时温度的均匀性及温控能力,有效地解决了晶硅电池尤其是高效异质结太阳能电池过焊或虚焊问题。为了达到本申请的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下加热系统,所述下加热系统包括:腔室,所述腔室具有进口和出口;输送管路;泵送装置,所述泵送装置的进口端与盛装液体介质的液体源连接,出口端通过所述输送管路与所述腔室的进口连接;回流管路,所述回流管路的一端与所述腔室的出口连接,另一端设置成与所述液体源连接;和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位于所述液体源内或者位于所述输送管路内。上述的下加热系统可用于串焊设备中,对工件的下部进行加热。下加热系统为液体加热系统,其中的泵送装置用于将液体介质从液体源通过输送管路输送至腔室内,加热装置用于对液体介质进行加热,通过腔室内的液体介质的热传导,可对传输装置上的工件的下部进行加热。由于液体介质的比热容较大,受外界影响后温度变化较小,因此下加热系统加热时易于保持温度,温度均匀性较好,且温控难度低。由于下加热系统为液体加热系统,其加热时的温度均匀性好,且便于控温,避免了下加热系统的加热温度不均匀及控温难导致的焊接效果差,不适用于高效异质结焊接,容易出现过焊或虚焊等问题。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串焊设备,包括上加热系统和下加热系统,其中,所述下加热系统为上文所述的下加热系统,所述上加热系统包括红外管加热器或者加热电阻丝,或者,所述上加热系统为液体加热系统。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申请而了解。本申请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制。图1为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的串焊设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的串焊设备的下加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的串焊设备的下加热系统的腔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根据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的串焊设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根据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的串焊设备的下加热系统的腔体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串焊设备的电控系统的结构框图。附图标记:1上加热系统,10风扇,2传输装置,20镂空部,3下加热系统,30液体源,300补液口,301上液位传感器,302下液位传感器,303加热装置,304排液口,305第三温度传感器,31泵送装置,32输送管路,320输送主管路,321-324输送支路,330-333腔室,3301外构架,3302第一均流板,3303第二均流板,3304进水混合室,3305出水混合室,3306进口,3307出口,3308真空吸附气管,3309储水空间,340输送主控制阀,341-348支路控制阀,35回流管路,350回流主管路,351-354回流支路,36散热装置,360-362曲形管,363-365散热风扇,374回流主控制阀,380-388散热控制阀,39第一温度传感器,40第二温度传感器,41控制器。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实施例一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下加热系统,可用于串焊设备,以对工件的下部进行加热。具体地,下加热系统为液体加热系统,并且包括腔室、输送管路32、泵送装置31、回流管路35和加热装置303。其中,腔室具有进口和出口。泵送装置32的进口端设置成与盛装液体介质的液体源30连接,出口端通过输送管路32与腔室的进口连接。回流管路35的一端与腔室的出口连接,另一端设置成与液体源30连接。加热装置设置成位于液体源30内或者位于输送管路32内,其能够对液体介质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液体介质能够进入腔室内并通过腔室对工件(如太阳能电池的硅片)的下部进行加热。利用上述的下加热系统进行串焊加热时,下加热系统中的加热装置用于对液体介质进行加热,泵送装置31提供液体介质循环的动力。在泵送装置31的作用下,加热后的液体介质从液体源30通过输送管路32输送至腔室内,对腔室进行加热,腔室再对工件的下部进行加热。由于液体介质的比热容较大,受外界影响后温度变化较小,因此下加热系统加热时易于保持温度,温度均匀性较好,且温控难度低。由于下加热系统为液体加热系统,其加热时的温度均匀性好,且便于控温,避免了下加热系统的加热温度不均匀及控温难导致的焊接效果差,不适用于高效异质结焊接,容易出现过焊或虚焊等问题。可选地,在附图2所示的示例中,下加热系统包括上述的液体源30,液体源30包括用于盛装液体介质的液体槽。液体槽具有补液口300和排液口304,以便在液体槽内的液体介质过多或串焊完成后时,从排液口304排出部分或全部液体介质,在液体槽内的液体介质不足时,从补液口300添加液体介质。可选地,下加热系统也可以不包括上述的液体源30,而是利用已有的液体源30(如现有的水龙头、水箱等)为下加热系统提供液体介质。可选地,液体介质可以为水、油或其他液体。可选地,在附图2所示的示例中,加热装置303为设置在液体槽中的加热棒。可选地,如图6所示,该下加热系统还包括控制器41,该控制器41可与加热装置303电连接,以控制加热装置303启动加热或者停止加热。可选地,如图6所示,液体槽内还设置有第三温度传感器305,该第三温度传感器305可与控制器41电连接。第三温度传感器305用于检测液体槽内的液体介质的温度,控制器41可根据第三温度传感器305的检测结果判断液体槽内的液体介质的温度是否保持在第一预设温度(第一预设温度可为特定值或特定的范围,第一预设温度可基于需要加热的工件,根据经验设置)。若液体介质的温度低于第一预设温度,则控制器41控制加热装置303进行加热,直至液体介质的温度达到第一预设温度。可选地,液体槽内还设置有液位传感器。在附图2所示的示例中,液体槽内设置有上液位传感器301和下液位传感器302,分别用于检测液体槽内的液体介质是否达到液体槽下限的最低水位,以及是否超过液体槽上限的最高水位。加热棒设置在下液位传感器302下方,以避免发生干烧。上液位传感器301和下液位传感器302均与控制器41电连接,以便控制器41根据上液位传感器301和下液位传感器302的检测结果判断是否需要补液或排液,以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下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腔室,所述腔室具有进口和出口;输送管路;泵送装置,所述泵送装置的进口端与盛装液体介质的液体源连接,出口端通过所述输送管路与所述腔室的进口连接;回流管路,所述回流管路的一端与所述腔室的出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液体源连接;和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位于所述液体源内或者位于所述输送管路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腔室,所述腔室具有进口和出口;输送管路;泵送装置,所述泵送装置的进口端与盛装液体介质的液体源连接,出口端通过所述输送管路与所述腔室的进口连接;回流管路,所述回流管路的一端与所述腔室的出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液体源连接;和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位于所述液体源内或者位于所述输送管路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加热系统还包括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散热管和多个散热控制阀,所述散热管与所述回流管路相连接,多个所述散热控制阀分别设置在所述回流管路和所述散热管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加热系统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回流管路的与所述液体源连接的一端,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所述散热控制阀电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可对至少一个所述散热管散热,所述散热风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腔室的设置数量为多个;所述输送管路包括输送主管路和多个输送支路,所述输送主管路的一端与所述泵送装置的出口端连接,所述输送主管路的另一端与多个所述输送支路的一端连接,多个所述输送支路的另一端分别与多个所述腔室的进口一一对应连接;所述回流管路包括回流主管路和多个回流支路,多个所述回流支路的一端分别与多个所述腔室的出口一一对应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同阳许明现
申请(专利权)人:君泰创新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