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以实现二次混合的文丘里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414654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2 07: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以实现二次混合的文丘里管,包括文丘里管、二次混合引射管、引射入口、引射出口、引射‑横流连接杆、横流直管、横流文丘里管和收缩式引射管。各二次混合引射管分别紧密固定在文丘里管喉部的四个引射孔上,四者引射入口的外管壁与引射孔内壁紧密配合,从而构成整个可以实现二次混合的文丘里管,文丘里管内横流流体和管外射流流体借助二次混合引射管实现在文丘里管喉部的二次混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实现文丘里管内流体的二次引射混合,增大混合区域湍流强度,达到横流、射流充分均匀混合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以实现二次混合的文丘里管
本技术涉及文丘里
,特别是涉及一种可以实现二次混合的文丘里管。
技术介绍
文丘里引射器是利用文丘里效应这一原理,通过在高速流体的附近产生吸附,加速混合过程,进而加快反应速度的一种高效流体机械设备,广泛应用于国民生产的各个行业。对于快速反应来说,反应物的混合情况对反应的进行速率起决定性作用。而文丘里引射器作为一种高效混合设备,在乳化液配制、农业施肥、燃气除焦等领域,其内部流体介质的混合效果将直接影响工作效率,但常规的一次引射混合无法达到均匀充分的混合效果,因此,一种可实现二次混合的文丘里引射器成为本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实现二次混合的文丘里管,能够达到在文丘里管内横流和射流一次混合后进行二次混合的效果,使引射流体和管内工作流体充分均匀混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可以实现二次混合的文丘里管,包括喉部开有四个引射孔的文丘里管1、二次混合引射管a2、二次混合引射管b3、二次混合引射管c4和二次混合引射管d5;上述四个二次混合引射管结构完全相同,以二次混合引射管a2为例进行介绍,二次混合引射管b3、二次混合引射管c4、二次混合引射管d5与二次混合引射管a2的结构完全相同,不再赘述。其中,二次混合引射管a2包含引射入口21、引射出口22、引射-横流连接杆23、横流直管24和横流文丘里管25;其中横流文丘里管25包含收缩式引射管a251、收缩式引射管b252、收缩式引射管c253和收缩式引射管d254。二次混合引射管a2、二次混合引射管b3、二次混合引射管c4和二次混合引射管d5分别紧密固定在文丘里管1喉部的四个引射孔上,四者引射入口的外管壁与引射孔内壁紧密配合,从而构成整个可以实现二次混合的文丘里管。所述文丘里管1为一完整的文丘里管,其喉部外壁周向间隔90°开设四个圆形引射孔,开孔位置位于喉部外壁母线的四等分点处。所述引射入口21末端与一直角弯管状引射出口22相连,引射出口22下端通过实心引射-横流连接杆23与横流直管24相连,横流直管24末端与横流文丘里管25相连;文丘里管1喉部引射孔内径、引射入口21外管径、引射出口22外管径、引射-横流连接杆23外径、横流直管24外管径和横流文丘里管25外管径均相同;引射入口21内管径、引射出口22内管径、横流直管24内管径和横流文丘里管25渐扩段出口内圆面直径均相同。所述横流文丘里管25的喉部接有收缩式引射管a251、收缩式引射管b252、收缩式引射管c253和收缩式引射管d254;四个收缩式引射管结构相同并且周向等90°角间距分布,位于横流文丘里管25外的部分为斗状,与横流文丘里管25相接的部分为圆柱管,各收缩式引射管均与横流文丘里管25喉部相联通。所述二次混合引射管a2可以进行射流和文丘里管1内横流的二次混合,即射流经引射入口21进入文丘里管1的喉部,并经引射出口22流出与管内横流实现一次混合,文丘里管1喉部前段的横流经横流直管24后进入横流文丘里管25,并且在横流文丘里管25的喉部与各收缩式引射管引射入的一次混合液体完成二次混合。二次混合引射管b3、二次混合引射管c4和二次混合引射管d5与上述的二次混合引射管a2的工作过程完全相同,不再赘述。所述横流文丘里管25中的收缩式引射管a251、收缩式引射管b252、收缩式引射管c253和收缩式引射管d254的上部管段为斗状,下部连接直管段,可以作为扰流件促进横流-射流的充分混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一种可以实现二次混合的文丘里管,通过在文丘里管喉部中加装二次混合引射管,在射流流体和横流流体完成一次引射混合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引射混合,改善管内混合效果;利用二次混合引射管喉部外的收缩式引射管作为扰流件,增大文丘里管喉部内湍流强度,促进横流和射流的充分均匀混合。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可以实现二次混合的文丘里管的三维视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可以实现二次混合的文丘里管的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可以实现二次混合的文丘里管沿主视图中剖面线剖开后的三维剖面视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可以实现二次混合的文丘里管沿主视图中剖面线剖开后的剖面视图;图5为本技术一种可以实现二次混合的文丘里管的主视剖面图;图6为本技术一种可以实现二次混合的文丘里管中二次混合引射管的三维视图;图7为本技术一种可以实现二次混合的文丘里管中二次混合引射管的主视图;图8为本技术一种可以实现二次混合的文丘里管中二次混合引射管的侧视图;图9为本技术一种可以实现二次混合的文丘里管中二次混合引射管的侧视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使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本技术一种可以实现二次混合的文丘里管,包括文丘里管1、二次混合引射管a2、二次混合引射管b3、二次混合引射管c4和二次混合引射管d5。以二次混合引射管a2为例,二次混合引射管b3、二次混合引射管c4、二次混合引射管d5与二次混合引射管a2的结构完全相同,不再赘述。其中,二次混合引射管a2包含引射入口21、引射出口22、引射-横流连接杆23、横流直管24和横流文丘里管25;横流文丘里管25包含收缩式引射管a251、收缩式引射管b252、收缩式引射管c253和收缩式引射管d254。作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将文丘里管1水平放置,再将二次混合引射管a2、二次混合引射管b3、二次混合引射管c4和二次混合引射管d5分别紧密固定在文丘里管1喉部的四个引射孔上,四者引射入口的外管壁与引射孔内壁紧密配合,各引射入口的直管口伸出文丘里管1喉部之外用于接入射流介质,从而达到图1所示效果,构成整个可以实现二次混合的文丘里管。各二次混合引射管在文丘里管1喉部中的位置如图3和图4所示,二次混合引射管a2和二次混合引射管c4沿竖直方向固定于文丘里管1喉部,与此对应,二次混合引射管b3和二次混合引射管d5沿水平方向固定于文丘里管1喉部,并且各二次混合引射管上的横流文丘里管轴心线距文丘里管1喉部轴心线间距离相等。结合图5、图6、图7、图8和图9,二次混合引射管a2、二次混合引射管b3、二次混合引射管c4和二次混合引射管d5的工作过程完全相同,限于篇幅,以二次混合引射管a2为例说明整个文丘里管内横流-射流的二次混合过程,文丘里管1内横流流体经左侧渐扩段入口流至喉部时形成低压,射流流体受内外压差作用经引射入口21流入文丘里管1喉部内,并经引射出口22流出,实现与文丘里管1内横流流体的一次混合。文丘里管1喉部前段的部分横流流体流经横流直管24后进入横流文丘里管25,并且在流至横流文丘里管25喉部时形成低压,与各收缩式引射管所引射的一次混合液体及横流液体完成二次混合,从而实现整个文丘里管内横流流体和射流流体的二次混合,使混合效果更加充分均匀。如图1所示,文丘里管1为一常规圆形截面文丘里管,沿喉部外壁周向间隔90°开设四个圆形引射孔所得,开孔位置位于喉部外壁母线上靠近文丘里管1渐扩段入口的四等分点处。二次混合引射管a2、二次混合引射管b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以实现二次混合的文丘里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喉部开有四个引射孔的文丘里管(1)、二次混合引射管a(2)、二次混合引射管b(3)、二次混合引射管c(4)和二次混合引射管d(5);上述四个二次混合引射管结构完全相同,其中二次混合引射管a(2)包含引射入口(21)、引射出口(22)、引射‑横流连接杆(23)、横流直管(24)和横流文丘里管(25);其中横流文丘里管(25)包含收缩式引射管a(251)、收缩式引射管b(252)、收缩式引射管c(253)和收缩式引射管d(254),二次混合引射管a(2)、二次混合引射管b(3)、二次混合引射管c(4)和二次混合引射管d(5)分别紧密固定在文丘里管(1)喉部的四个引射孔上,四者引射入口的外管壁与引射孔内壁紧密配合,从而构成整个可以实现二次混合的文丘里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以实现二次混合的文丘里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喉部开有四个引射孔的文丘里管(1)、二次混合引射管a(2)、二次混合引射管b(3)、二次混合引射管c(4)和二次混合引射管d(5);上述四个二次混合引射管结构完全相同,其中二次混合引射管a(2)包含引射入口(21)、引射出口(22)、引射-横流连接杆(23)、横流直管(24)和横流文丘里管(25);其中横流文丘里管(25)包含收缩式引射管a(251)、收缩式引射管b(252)、收缩式引射管c(253)和收缩式引射管d(254),二次混合引射管a(2)、二次混合引射管b(3)、二次混合引射管c(4)和二次混合引射管d(5)分别紧密固定在文丘里管(1)喉部的四个引射孔上,四者引射入口的外管壁与引射孔内壁紧密配合,从而构成整个可以实现二次混合的文丘里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以实现二次混合的文丘里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文丘里管(1)为一完整的文丘里管,其喉部外壁周向间隔90°开设四个圆形引射孔,开孔位置位于喉部外壁母线的四等分点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以实现二次混合的文丘里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射入口(21)末端与一直角弯管状引射出口(22)相连,引射出口(22)下端通过实心引射-横流连接杆(23)与横流直管(24)相连,横流直管(24)末端与横流文丘里管(25)相连;文丘里管(1)喉部引射孔内径、引射入口(21)外管径、引射出口(22)外管径、引射-横流连接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奕男吴东垠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交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