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折叠式S形躺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410510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2 07: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全折叠式S形躺床,包括座部框架和背靠框架,所述座部框架呈S形,且所述座部框架中部上凸,所述座部框架前部和后部下凹,所述座部框架包括座部支撑管、背调节支撑管、前脚管、后脚管以及座穿布管,所述背靠框架包括背穿布管、背调节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S形的框架更加美观且符合人体特征,使用起来更加舒服;脚管限位连接片采用了自锁的简易设计,使用更加安全,采用两个“L”形的片状结构件构成背靠连接件,一方面为躺床的“S”形的流线状提供了更好的保障,另一方面可以确保在平躺时背部和座位连接处不会形成台阶;该躺椅采用的全折叠结构还在最大限度地提高装柜量的基础上更好地节省了包装成本。

Full-fold S-shaped bed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fully foldable S-shaped bed, which comprises a seat frame and a back-to-back frame. The seat frame is S-shaped, and the middle part of the seat frame is convex. The front and rear parts of the seat frame are concave. The seat frame includes a seat support tube, a back adjustment support tube, a front foot tube, a rear foot tube and a seat-to-cloth tube. The back-to-back frame includes a back cloth tube and a back adjustment tube. \u3002 The beneficial effect of the utility model is that the S-shaped frame is more beautiful and conforms to the human body characteristics, and it is more comfortable to use; the foot tube limit connecting piece adopts the simple design of self-locking, and is safer to use. The back-to-back connecting piece consists of two L-shaped sheet structural parts, which on the one hand provides better guarantee for the \S\ streamlined bed, on the other hand, ensures the flat bed. The back and seat connection will not form a step when lying down; the full folding structure of the reclining chair also saves packaging cost on the basis of maximizing the loading capac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全折叠式S形躺床
本技术涉及家具制造领域,尤其涉及全折叠式S形躺床。
技术介绍
花园躺床种类繁多,结构多样化,在美观,结构和功能,以及资源利用上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目前花园躺床主要存在两大类:1.完全焊接式,仅仅存在靠背调节。该类躺床装箱体积非常大,通常叠装状况下装柜数量在500PCS一个40尺高集装箱的样子,在装入纸箱的状态下,可装数量更少,可少至200-300PCS一个40尺高柜;2.全拆卸式,需要先行组装,然后依靠背部调节来实现躺床的功能。该类躺床装柜量相对较大,但包装的成本非常高,且由于需要消费者后期通过螺杆和螺母连接组装,由于组装点多,往往需要耗费很长的组装时间。并且,组装结构往往对前期工艺要求高,如拆卸方式的合理性,以及空位准确性等,一旦出现设计方面考虑不够全面状况或者加工工艺上的准确性问题,要么组装好后稳定性不够而存在隐患,要么就是很难组装甚至无法组装起来。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全折叠式S形躺床,以克服目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全折叠式S形躺床,包括座部框架和铰接在所述座部框架后部的背靠框架,所述背靠框架呈弧形,且所述背靠框架顶端上翘,所述座部框架呈S形,且所述座部框架中部上凸,所述座部框架前部和后部下凹,所述座部框架包括位于所述座部框架中部的座部支撑管、位于所述背靠框架下方的背调节支撑管、前脚管、后脚管以及两平行设置在所述座部框架两侧的座穿布管,所述座部支撑管以及背调节支撑管均水平固定连接在两座穿布管之间,所述前脚管以及后脚管的上端均与所述座穿布管铰接,所述前脚管以及后脚管与所述座穿布管之间还分别连接有脚管限位连接片,所述背靠框架包括平行分部在所述背靠框架两侧的背穿布管、铰接在所述背穿布管中部的背调节管,所述背穿布管底部与所述座穿布管铰接,所述两侧背穿布管顶部之间还固接有背顶支撑管,所述背调节管上设有调节档,所述调节档上阵列有数个圆形凹槽,所述圆形凹槽具备所述背调节支撑管可嵌入的形状。进一步的,所述脚管限位连接片具备自锁机构,所述自锁机构包括设于所述脚管限位连接片上的滑槽以及固定在所述前脚管以及后脚管上的卡柱,所述卡柱相对所述滑槽自由滑动,所述滑槽的下端设有卡槽,所述卡槽位于所述滑槽一侧且具备所述卡柱配合嵌入的形状。进一步的,所述背穿布管底部与所述座穿布管铰接处设有背靠连接件,所述背靠连接件由两个L型片状结构件构成,所述两个L型片状结构件的较长边分别通过铆钉固定在所述背穿布管以及座穿布管上,所述两个L型片状结构件较短边的端部相互铰接。进一步的,所述圆形凹槽共有5个。进一步的,所述座部框架和背靠框架均为铝合金框架。进一步的,所述座部框架和背靠框架两侧还连接有扶手,所述扶手包括扶手管、扶手支撑管、扶手支撑连接管,所述扶手管一端与所述背穿布管铰接,所述扶手管另一端向下连接有扶手支撑管,所述扶手支撑管的中部与所述座穿布管铰接,所述扶手支撑管的末端分别与所述扶手支撑连接管两端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S形的框架更加美观且符合人体特征,使用舒服;同时,连接椅身和前、后脚管的脚管限位连接片采用了自锁的简易设计,使用更加安全,采用两个“L”形的片状结构件中间用铆钉铰接形成一个关节,一方面为躺床的“S”形的流线状提供了更好的保障,另一方面可以确保在消费者平躺时背部和座位连接处不会形成台阶而导致背部不舒服;该躺椅采用全折叠结构还在最大限度地提高装柜量的基础上更好地节省了包装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全折叠式S形躺床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全折叠式S形躺床脚连接处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全折叠式S形躺床折叠状态下背靠连接处结构示意图;图中:1、扶手管;2、扶手支撑管;3、扶手支撑连接管;4、背穿布管;5、座穿布管;6、座部支撑管;7、背顶支撑管;8、前脚管;9、脚管限位连接片;10、后脚管;11、背调节管;12、背调节支撑管;13、背靠连接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3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全折叠式S形躺床,包括座部框架和铰接在座部框架后部的背靠框架。背靠框架呈弧形,且背靠框架顶端上翘,座部框架呈S形,且座部框架中部上凸,座部框架前部和后部下凹。座部框架包括位于座部框架中部的座部支撑管6、位于背靠框架下方的背调节支撑管12、前脚管8、后脚管10以及两平行设置在座部框架两侧的座穿布管5,座部支撑管6以及背调节支撑管12均水平固定连接在两座穿布管5之间,前脚管8以及后脚管10的上端均与座穿布管5通过铆钉铰接,前脚管8以及后脚管10与座穿布管5之间还分别连接有脚管限位连接片9。脚管限位连接片9具备自锁机构,自锁机构包括设于脚管限位连接片9上的滑槽以及固定在前脚管8以及后脚管10上的卡柱,卡柱可相对滑槽自由滑动,滑槽的下端设有卡槽,卡槽位于滑槽一侧且卡柱可以配合嵌入其中。背靠框架包括平行分部在背靠框架两侧的背穿布管4、分别铰接在两背穿布管4中部的两根背调节管11,背穿布管4底部与座穿布管5铰接,两侧背穿布管4顶部之间还固接有背顶支撑管7,背调节管11上设有调节档,调节档上阵列有五个圆形凹槽,背调节支撑管12可嵌入并卡合在圆形凹槽中以调节背靠框架处于五种不同的角度。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背穿布管4底部与座穿布管5铰接处设有背靠连接件13,背靠连接件13由两个L型片状结构件构成,两个L型片状结构件的较长边分别通过铆钉固定在背穿布管4以及座穿布管5上,两个L型片状结构件较短边的端部通过铆钉相互铰接。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座部框架和背靠框架均为铝合金框架。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座部框架和背靠框架两侧还连接有扶手,扶手包括扶手管1、扶手支撑管2、扶手支撑连接管3,扶手管1一端与背穿布管4铰接,扶手管1另一端向下连接有扶手支撑管2,扶手支撑管2的中部与座穿布管5的中部通过铆钉铰接,两侧的扶手支撑管2的末端分别与扶手支撑连接管3两端连接。本技术背靠框架顶端略微上翘,便于人体呼吸等和增强舒适感,背靠框架下端和座部框架后端略微下凹,符合人体臀部的特征,而座部框架中部略微上凸,座部框架前部下凹,符合人体在使用过程中支撑起腘窝并让小腿自然下垂的特征;同时,为增强消费者使用的安全性,连接椅身和前、后脚管的脚管限位连接片9采用了自锁的简易设计,消费者在展开前、后脚管后,卡柱自动滑到卡槽中;而背靠框架在折叠方式的设计上,采用两个“L”形的片状结构件中间用铆钉铰接形成一个关节,一方面为整个躺床的“S”形的流线状提供了更好的保障,另一方面可以确保在消费者平躺时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折叠式S形躺床,包括座部框架和铰接在所述座部框架后部的背靠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靠框架呈弧形,且所述背靠框架顶端上翘,所述座部框架呈S形,且所述座部框架中部上凸,所述座部框架前部和后部下凹,所述座部框架包括位于所述座部框架中部的座部支撑管(6)、位于所述背靠框架下方的背调节支撑管(12)、前脚管(8)、后脚管(10)以及两平行设置在所述座部框架两侧的座穿布管(5),所述座部支撑管(6)以及背调节支撑管(12)均水平固定连接在两侧座穿布管(5)之间,所述前脚管(8)以及后脚管(10)的上端均与所述座穿布管(5)铰接,所述前脚管(8)以及后脚管(10)与所述座穿布管(5)之间还分别连接有脚管限位连接片(9),所述背靠框架包括平行分部在所述背靠框架两侧的背穿布管(4)、铰接在所述背穿布管(4)中部的背调节管(11),所述背穿布管(4)底部与所述座穿布管(5)铰接,所述两侧背穿布管(4)顶部之间还固接有背顶支撑管(7),所述背调节管(11)上设有调节档,所述调节档上阵列有数个圆形凹槽,所述圆形凹槽具备所述背调节支撑管配合嵌入的形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折叠式S形躺床,包括座部框架和铰接在所述座部框架后部的背靠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靠框架呈弧形,且所述背靠框架顶端上翘,所述座部框架呈S形,且所述座部框架中部上凸,所述座部框架前部和后部下凹,所述座部框架包括位于所述座部框架中部的座部支撑管(6)、位于所述背靠框架下方的背调节支撑管(12)、前脚管(8)、后脚管(10)以及两平行设置在所述座部框架两侧的座穿布管(5),所述座部支撑管(6)以及背调节支撑管(12)均水平固定连接在两侧座穿布管(5)之间,所述前脚管(8)以及后脚管(10)的上端均与所述座穿布管(5)铰接,所述前脚管(8)以及后脚管(10)与所述座穿布管(5)之间还分别连接有脚管限位连接片(9),所述背靠框架包括平行分部在所述背靠框架两侧的背穿布管(4)、铰接在所述背穿布管(4)中部的背调节管(11),所述背穿布管(4)底部与所述座穿布管(5)铰接,所述两侧背穿布管(4)顶部之间还固接有背顶支撑管(7),所述背调节管(11)上设有调节档,所述调节档上阵列有数个圆形凹槽,所述圆形凹槽具备所述背调节支撑管配合嵌入的形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折叠式S形躺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脚管限位连接片(9)具备自锁机构,所述自锁机构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易乐休闲用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