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司辰视觉的智能照明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室内照明系统
,具体为一种基于司辰视觉的智能照明系统。
技术介绍
司辰视觉,人眼里的第三种感光细胞不参与成像但可以调节人体褪黑激素水平,富含蓝色光有利于瞳孔收缩,提高可见度,对成年人使用。绿色照明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概念,其内涵包括高效节能、环保、安全、舒适4项指标。近年来随着新型光源、控制器等的诞生,照明节能与光照质量、舒适度有了长足的进步,满足GB50034-2013照明规范中节能、照明质量要求的设计工程比比皆是。在绿色照明技术发展的道路上,仍然有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照明节能、照明舒适性等仍然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掘,在工作、学习场所照明灯的光照强度的不均匀性对工作或者学习的效率影响很大,以及如何利用人眼的司辰视觉实现对人的精力的调节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提供一种基于司辰视觉的智能照明系统,通过智能照明控制箱在室内内自然光照不均匀时,可以按区域补光,达到照明均匀的目的,在外界环境光照度较弱,且有人在室内时可以自动开启LED灯进行照明,为学习提供了保障,在特定时间内触发司辰模块,消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司辰视觉的智能照明系统,包括室内本体,所述室内本体内设有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由智能控制箱、感测系统、照明系统、司辰补光系统组成;所述智能照明控制箱由通讯模块、电源模块、CPU模块、感测模块、司辰模块、灯控模块、触屏模块组成;所述CPU模块分别与电源模块、感测模块、司辰模块、灯控模块、触屏模块电性连接;所述感测系统由人体红外传感器线排和光线传感器组成;所述室内本体内学生座位区上方位设置至少三列人体红外线感应器线排,且每列所述人体红外线感应器线排设置有至少三个人体红外线感应器,用于监测室内本体内的人数;所述光线传感器位于室内本体内展示板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司辰视觉的智能照明系统,包括室内本体,所述室内本体内设有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由智能控制箱、感测系统、照明系统、司辰补光系统组成;所述智能照明控制箱由通讯模块、电源模块、CPU模块、感测模块、司辰模块、灯控模块、触屏模块组成;所述CPU模块分别与电源模块、感测模块、司辰模块、灯控模块、触屏模块电性连接;所述感测系统由人体红外传感器线排和光线传感器组成;所述室内本体内学生座位区上方位设置至少三列人体红外线感应器线排,且每列所述人体红外线感应器线排设置有至少三个人体红外线感应器,用于监测室内本体内的人数;所述光线传感器位于室内本体内展示板边沿的位置;所述照明系统由日光型灯具组成;所述日光型灯具为LED灯,且位于所述人体红外线感应器位置的均设置LED灯,所述LED灯为双管LED灯或单管LED灯的一种或者多种;所述司辰补光系统由司辰线排组成,且每列所述人体红外线感应器线排之间和所述光线传感器与靠近所述室内本体内教学展示板的人体红外线感应器线排之间的位置均设置一列司辰灯线排,为室内本体光照不足的情况下进行补光,所述司辰灯线排至少有两个司辰照明灯;所述司辰照明灯为蓝光LED灯;所述感测模块分别与光线传感器、人体红外传感器电性连接;所述司辰模块与司辰照明灯电性连接;所述CPU模块处理所述感测模块接收所述人体红外线感应器线排和所述光线传感器反馈的信息,并触发所述司辰模块控制所述司辰灯线排通电,达到消除学生疲劳度的目的,和触发所述灯控模块控制所述LED灯的通电状态,实现补光和节能的目的;所述司辰照明灯的光照强度1.0lx-2.0lx,在这范围内消除疲劳的效果最佳。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司辰视觉的智能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CPU模块内设有时间判断模块,所述时间判断模块的判断逻辑为,1)时钟在17:00-05:00之间,且靠近窗户一侧的所述光线传感器与远离窗户一侧的所述传感器检测光线强度的平均值在50lx及以下持续10min时,判定为黑夜;2)时钟在05:00-17:00之间,且靠近窗户一侧的所述光线传感器与远离窗户一侧的所述传感器检测光线强度的平均值在50lx以上持续10min时,判定为白天;3)时钟在05:00-17:00之间,靠近窗户一侧的所述光线传感器与远离窗户一侧的所述传感器检测光线强度的平均值在50lx以下持续10min时,判定为白天乌云遮天。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司辰视觉的智能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CPU模块处理感测模块接收的光线传感器反馈信息,并触发所述灯控模块控制双管LED灯的通电状态进行补光的过程为,标准室内本体共三排正常照明日光型灯具:靠近窗户侧为第一控制区,中间为第二控制区,远离窗户侧为第三控制区,靠近窗户一侧的所述光线传感器为光线传感器1,检测近窗处光线强度;远离窗户一侧的所述光线传感器为光线传感器2,检测远窗处光线强度;(1)补光控制过程:1)光线传感器1的检测光线强度达到150lx以下时,第一控制区点亮补光;2)光线传感器2的检测光线强度达到150lx以下时,第三控制区点亮补光;3)光线传感器1与传感器2检测光线强度相加的平均值在150lx以下时,第二控制区点亮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红宇,杨娜娜,周晶宇,王立阳,姜德总,薛莱,金牛,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建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