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电源软启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404482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9 08: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新型电源软启动电路,包括电阻R1、电源端子VCC、电源端子GND、MOS管P0、MOS管P1、MOS管P2、MOS管P3、MOS管P4以及MOS管P5,所述MOS管P0、MOS管P1、MOS管P2、MOS管P3、MOS管P4以及MOS管P5的漏极均通过导线与电源端子VCC相连接,所述MOS管P0的源极通过导线与电阻R1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通过导线接地,所述MOS管P0的栅极与MOS管P1的栅极通过导线相连接,所述MOS管P0的源极通过导线与MOS管P1的栅极相连接,所述MOS管P1的栅极通过导线分别与MOS管P2的栅极、MOS管P3的栅极以及MOS管P4的栅极相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实现了通过频率控制单元调整充放电电流以及保护电源电路的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电源软启动电路
本专利技术是新型电源软启动电路,属于开关电源

技术介绍
开关电源的输入电路大都采用整流加电容滤波电路,在输入电路合闸瞬间,由于电容器上的初始电压为零会形成很大的瞬时冲击电流,特别是大功率开关电源,其输入采用较大容量的滤波电容器,其冲击电流可达100A以上,在电源接通瞬间如此大的冲击电流幅值,往往会导致输入熔断器烧断,在开关电源
中,因外接电容常为定值,需要快速充电的输出电流,但在启动时为防止突波电流突然对电容器充电,导致输出电压过大造成电路的损坏,电路中皆会设置电源软启动电路,其原理为电流源连接电容所构成,以防止过大的电压,现有的电源软启动电路中充放电电流不可调整,且需要较大的电容,由于其电容较大,因此不易放入IC内。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新型电源软启动电路,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新型电源软启动电路,包括控制芯片IC1、电容C1、电阻R1、电源端子VCC、电源端子GND、MOS管P0、MOS管P1、MOS管P2、MOS管P3、MOS管P4、MOS管P5、MOS管Q1、MOS管Q2、MOS管Q3、MOS管Q4、MOS管Q5、MOS管N1、MOS管N2、MOS管N3以及MOS管N4,所述MOS管P0、MOS管P1、MOS管P2、MOS管P3、MOS管P4以及MOS管P5的漏极均通过导线与电源端子VCC相连接,所述MOS管P0的源极通过导线与电阻R1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通过导线接地,所述MOS管P0的栅极与MOS管P1的栅极通过导线相连接,所述MOS管P0的源极通过导线与MOS管P1的栅极相连接,所述MOS管P1的栅极通过导线分别与MOS管P2的栅极、MOS管P3的栅极以及MOS管P4的栅极相连接,所述MOS管P1的源极通过导线与MOS管N1的漏极相连接;所述MOS管N1的源极通过导线接地,所述MOS管N1的漏极通过导线分别与MOS管N2的栅极、MOS管N3的栅极以及MOS管N4的栅极相连接,所述MOS管N1的栅极通过导线与MOS管N2的栅极相连接,所述MOS管N2的源极、MOS管N3的源极以及MOS管N4的源极均通过导线接地,所述MOS管P2的源极通过导线接MOS管Q1的漏极;所述MOS管Q1的源极通过导线分别与MOS管Q2以MOS管Q3的源极相连接,所述MOS管P3的源极通过导线与MOS管Q2的漏极相连接,所述MOS管Q2的源极通过导线与MOS管Q4的漏极相连接,所述MOS管Q4的源极通过导线与MOS管N2的漏极相连接,所述MOS管P4的源极通过导线与MOS管Q3的漏极相连接,所述MOS管Q3的源极通过导线与MOS管Q5的漏极相连接,所述MOS管Q5的源极通过导线与MOS管N3的漏极相连接;所述电容C1的正极通过导线分别与MOS管Q5的漏极以及MOS管P5的栅极相连接,所述电容C1的负极通过导线接地,所述MOS管P5的源极通过导线与MOS管N4的源极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控制芯片IC1的信号输入端gate_clk通过导线与外部频率信号产生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控制芯片IC1的信号输入端por通过导线与外部使能电路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控制芯片IC1的控制信号输出端charge0通过导线与MOS管Q1的栅极相连接,所述控制芯片IC1的控制信号输出端charge1通过导线与MOS管Q2的栅极相连接,所述控制芯片IC1的控制信号输出端charge2通过导线与MOS管Q3的栅极相连接,所述控制芯片IC1的控制信号输出端discharge1通过导线与MOS管Q4的栅极相连接,所述控制芯片IC1的控制信号输出端discharge2通过导线与MOS管Q5的栅极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电源端子VCC通过导线与外部电源的正极相连接,所述电源端子GND通过导线与外部电源的接地端相连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新型电源软启动电路,可通过频率控制单元调整充放电电流,作为电源软启动的相关控制,进而可延长软启动时间并防止突波电流及过电压,实现了保护电源电路的功能。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专利技术新型电源软启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新型电源软启动电路中第一阶段的电容充电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新型电源软启动电路中第二阶段的电容充电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新型电源软启动电路中第三阶段的电容充电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请参阅图1,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新型电源软启动电路,包括控制芯片IC1、电容C1、电阻R1、电源端子VCC、电源端子GND、MOS管P0、MOS管P1、MOS管P2、MOS管P3、MOS管P4、MOS管P5、MOS管Q1、MOS管Q2、MOS管Q3、MOS管Q4、MOS管Q5、MOS管N1、MOS管N2、MOS管N3以及MOS管N4,MOS管P0、MOS管P1、MOS管P2、MOS管P3、MOS管P4以及MOS管P5的漏极均通过导线与电源端子VCC相连接,MOS管P0的源极通过导线与电阻R1的一端相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通过导线接地,MOS管P0的栅极与MOS管P1的栅极通过导线相连接,MOS管P0的源极通过导线与MOS管P1的栅极相连接,MOS管P1的栅极通过导线分别与MOS管P2的栅极、MOS管P3的栅极以及MOS管P4的栅极相连接,MOS管P1的源极通过导线与MOS管N1的漏极相连接;MOS管N1的源极通过导线接地,MOS管N1的漏极通过导线分别与MOS管N2的栅极、MOS管N3的栅极以及MOS管N4的栅极相连接,MOS管N1的栅极通过导线与MOS管N2的栅极相连接,MOS管N2的源极、MOS管N3的源极以及MOS管N4的源极均通过导线接地,MOS管P2的源极通过导线接MOS管Q1的漏极;MOS管Q1的源极通过导线分别与MOS管Q2以MOS管Q3的源极相连接,MOS管P3的源极通过导线与MOS管Q2的漏极相连接,MOS管Q2的源极通过导线与MOS管Q4的漏极相连接,MOS管Q4的源极通过导线与MOS管N2的漏极相连接,MOS管P4的源极通过导线与MOS管Q3的漏极相连接,MOS管Q3的源极通过导线与MOS管Q5的漏极相连接,MOS管Q5的源极通过导线与MOS管N3的漏极相连接;电容C1的正极通过导线分别与MOS管Q5的漏极以及MOS管P5的栅极相连接,电容C1的负极通过导线接地,MOS管P5的源极通过导线与MOS管N4的源极相连接,在对电容进行充电时。当电容的电压处于0至1/2VCC时,请参阅图2,此阶段为充电的第一阶段,第一阶段的缓充由charge0信号控制,此信号来自时钟信号gate_clk,charge0信号控制的MOS管Q1的开启周期Tcharge0=Tgate_clk,当电容的电压处于2/4VCC至3/4VCC之间时,请参阅图3,此阶段为第二阶段,第二阶段的缓充由charge1信号以及discharge1信号控制,charge1控制的MOS管Q2以及discharge1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新型电源软启动电路,包括控制芯片IC1、电容C1、电阻R1、电源端子VCC、电源端子GND、MOS管P0、MOS管P1、MOS管P2、MOS管P3、MOS管P4、MOS管P5、MOS管Q1、MOS管Q2、MOS管Q3、MOS管Q4、MOS管Q5、MOS管N1、MOS管N2、MOS管N3以及MOS管N4,其特征在于:所述MOS管P0、MOS管P1、MOS管P2、MOS管P3、MOS管P4以及MOS管P5的漏极均通过导线与电源端子VCC相连接,所述MOS管P0的源极通过导线与电阻R1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通过导线接地,所述MOS管P0的栅极与MOS管P1的栅极通过导线相连接,所述MOS管P0的源极通过导线与MOS管P1的栅极相连接,所述MOS管P1的栅极通过导线分别与MOS管P2的栅极、MOS管P3的栅极以及MOS管P4的栅极相连接,所述MOS管P1的源极通过导线与MOS管N1的漏极相连接;所述MOS管N1的源极通过导线接地,所述MOS管N1的漏极通过导线分别与MOS管N2的栅极、MOS管N3的栅极以及MOS管N4的栅极相连接,所述MOS管N1的栅极通过导线与MOS管N2的栅极相连接,所述MOS管N2的源极、MOS管N3的源极以及MOS管N4的源极均通过导线接地,所述MOS管P2的源极通过导线接MOS管Q1的漏极;所述MOS管Q1的源极通过导线分别与MOS管Q2以MOS管Q3的源极相连接,所述MOS管P3的源极通过导线与MOS管Q2的漏极相连接,所述MOS管Q2的源极通过导线与MOS管Q4的漏极相连接,所述MOS管Q4的源极通过导线与MOS管N2的漏极相连接,所述MOS管P4的源极通过导线与MOS管Q3的漏极相连接,所述MOS管Q3的源极通过导线与MOS管Q5的漏极相连接,所述MOS管Q5的源极通过导线与MOS管N3的漏极相连接;所述电容C1的正极通过导线分别与MOS管Q5的漏极以及MOS管P5的栅极相连接,所述电容C1的负极通过导线接地,所述MOS管P5的源极通过导线与MOS管N4的源极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新型电源软启动电路,包括控制芯片IC1、电容C1、电阻R1、电源端子VCC、电源端子GND、MOS管P0、MOS管P1、MOS管P2、MOS管P3、MOS管P4、MOS管P5、MOS管Q1、MOS管Q2、MOS管Q3、MOS管Q4、MOS管Q5、MOS管N1、MOS管N2、MOS管N3以及MOS管N4,其特征在于:所述MOS管P0、MOS管P1、MOS管P2、MOS管P3、MOS管P4以及MOS管P5的漏极均通过导线与电源端子VCC相连接,所述MOS管P0的源极通过导线与电阻R1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通过导线接地,所述MOS管P0的栅极与MOS管P1的栅极通过导线相连接,所述MOS管P0的源极通过导线与MOS管P1的栅极相连接,所述MOS管P1的栅极通过导线分别与MOS管P2的栅极、MOS管P3的栅极以及MOS管P4的栅极相连接,所述MOS管P1的源极通过导线与MOS管N1的漏极相连接;所述MOS管N1的源极通过导线接地,所述MOS管N1的漏极通过导线分别与MOS管N2的栅极、MOS管N3的栅极以及MOS管N4的栅极相连接,所述MOS管N1的栅极通过导线与MOS管N2的栅极相连接,所述MOS管N2的源极、MOS管N3的源极以及MOS管N4的源极均通过导线接地,所述MOS管P2的源极通过导线接MOS管Q1的漏极;所述MOS管Q1的源极通过导线分别与MOS管Q2以MOS管Q3的源极相连接,所述MOS管P3的源极通过导线与MOS管Q2的漏极相连接,所述MOS管Q2的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道生曾景辰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美创芯半导体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